摘要: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汉书·艺文志》《后汉书·郑玄传》《易学启蒙》等古代典籍。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汉书·艺文志》《后汉书·郑玄传》《易学启蒙》等古代典籍。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人之道,贞诚为本。"
东汉大儒郑玄如是说。易经,那部传世三千年的神秘典籍,被誉为"群经之首"。
历代大儒穷尽一生揣摩其中奥义,却鲜有人能真正掌握卜卦之道。
难道卜卦真的如此深奥难解?古籍《易传》中记载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儒曾说过:"易道深邃,得其门而入。"
这位大儒究竟有何高见?为何能够被后世奉为卜卦真传?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天下大乱。一位名叫郑玄的年轻学子正在四处求学。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大儒马融,希望能学习《易经》卜筮之术。
马融见郑玄聪慧过人,便收他为徒。郑玄自小聪颖,十岁通《诗》《书》,十五精《礼》《易》,二十岁时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学者。可是在易学方面,他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翌日清晨,郑玄早早来到马融的书房外等候。马融正在屋内布卦推演。
郑玄透过窗缝,看见先生神情专注,手持蓍草,口中念念有词。半晌,马融站起身,面露忧色。
"先生可是卜得凶象?"郑玄忍不住问道。
马融摇头叹息:"我卜得一卦,显示今年边境恐有战事。"
郑玄惊讶道:"先生如何断定?"
马融看了看郑玄,和蔼地说:"你在易学上很有天赋,只是还缺少些关键。《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看似繁杂,实则有序。卜筮之道并非玄虚,但世人多有误解。"
郑玄恭敬答道:"弟子愚钝,还请先师指点。"
马融笑道:"世人卜卦,往往舍本逐末,只看结果不究本源。今日我带你见识真正的卜筮之法。"
这时,马融取出一个古朴的木盒,里面装着五十根蓍草。他将蓍草放在桌上,开始演示:"我先为你演示一次完整的卜筮过程。"
郑玄目不转睛地盯着马融的每一个动作。只见马融先是肃立闭目,像是在集中精神。片刻后,他睁开眼睛,手持蓍草,口中默念:"今问今年边境是否有战事。"
马融接着将蓍草分成四堆,又取一根放在一旁。他解释道:"这一根代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随后他开始分草数算,郑玄看得入迷。
经过一连串复杂的操作,马融得出了一个卦象。"我得离下震上,《易经》称此为'丰卦',主丰盈之象,但九四爻动,变得'明夷卦',主隐晦不明,这正是战事将起的征兆。"
郑玄佩服不已:"先生精通易理,令学生敬佩。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卜卦之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
马融意味深长地看了郑玄一眼:"你已看到我的操作,却还不明白其中关键所在吗?"
郑玄惭愧地低下头:"学生只看到了形式,未能领会精髓。"
马融点点头:"正是如此。世人学卜卦,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看不透本质。真正的卜卦之道,有着深层的奥秘..."
马融话锋一转:"世人求卦问卜,大多是为了窥探未来,逃避灾祸。可《易经》的本质,岂是如此浅薄?"
马融的目光变得深邃,他看着郑玄继续道:"我看你与易学有缘,今日就为你道破天机。实际上,卜卦之道,归根结底..."
郑玄听后先是一愣,随后仿佛意识到了什么,见状马融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马融压低声音缓缓的说道......
"卜卦不难,只看这五个要点。这可是千年卜卦真传精髓,非有缘人不可得闻。"
郑玄心中一震,连忙拜下:"请先生指点。"
马融满意地点点头:"第一要点:心诚。卜卦首重心诚,不诚则无以感通天地。你看我卜卦前为何要凝神静气?正是要摒除杂念,使心归一。《易传》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卜卦亦是如此。"
郑玄若有所思地点头。
"第二要点:明问。问不明则卦象难辨。卜卦前必须明确所问之事,不可模糊不清。就像我刚才明确问'今年边境是否有战事',问题若不明确,得到的答案也将模糊不清。"
"第三要点:察象。要明辨卦象变化,不可执一而论。《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皆有六爻,爻有阴阳,卦有变通。察象不明,如盲人摸象,难窥全貌。"
马融指着桌上的卦象继续解释:"第四要点:通变。《易经》曰'穷则变,变则通',卦象有阴阳变化之理。刚才我得丰卦,九四爻动变为明夷卦,若不明变化之理,如何能预知边境将起战事?"
郑玄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先生所言极是。不知第五要点是什么?"
马融微微一笑:"第五要点最为关键,乃是'知命不惑'。卜者须明白,卦象只是天机显露,非决定命运。《周易·系辞》有云:'知来之不可追,知往之不可谏。'卜卦之道,贵在顺应天道而行,不可妄自揣测。"
郑玄恍然大悟:"先生是说,卜卦之道终归是要我们顺应天道而行,而非企图改变命运?"
马融欣慰地点头:"正是此理!《易经》云:'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曰'艮其背,不获其身'。卜卦之道,实为修身之道。五要点合而为一,实则是教人如何明晓天道,顺应自然。"
马融进一步解释:"心诚则灵,心不诚则无以感通天地;明问则象显,问不明则卦象难辨;察象则知机,不察则失时;通变则知几,不通则滞碍;知命则不惑,不知则迷途。此五要点,实乃卜筮之核心。"
"还有一事必须告诉你,"马融神色凝重,"学会卜卦后,切不可轻易为人占卜。《易经》云:'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意指不可频繁卜问同一事,否则将失其灵验。更不可用卜卦谋取私利,违背天道自有惩罚。"
郑玄郑重地点头:"学生谨记先生教诲。"
马融满意地看着郑玄:"今日所传授的五个要点,乃是我师所授,已失传百年。你要好好珍惜。"
郑玄好奇地问:"不知先生的老师是谁?为何这五要点会失传百年?"
马融缓缓道出一个惊人的秘密:"我的老师,乃是扶风人杨宣,他的老师是京房。京房曾创立的'五要之法',因其弟子皆为达官贵人,故意不传真法,唯恐真法外泄。真传只在民间秘密流传,我有幸得之,今传于你。"
多年后,郑玄成为东汉著名经学大师,被尊为"郑康成"。他精通《易经》,创立了独特的解经体系。在他晚年所著《易赋》中,他写道:"卜筮之道,在乎五要:心诚、明问、察象、通变、知命。得此五者,可通天人之际,明吉凶之理。"
郑玄的这一观点被后世易学家广泛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卜卦的核心理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易学启蒙》中也曾引用郑玄的五要点,称其为"卜筮之精髓"。唐代易学大家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也推崇此法,称之为"卜筮之要诀"。
马融教导郑玄的卜卦五要点,实际上揭示了《易经》的深层哲理:卜卦不是为了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了解天道规律,主动顺应自然,积极进取。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正是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知行合一的精神体现。
来源:张垣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