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白装了?监管新规动摇硬件预埋模式,车企研发逻辑大洗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9:25 2

摘要:“以前比谁推得更快,以后比谁站得更稳。”这是余承东在内部会议上对鸿蒙智行团队的新要求。三年前,他说“汽车智驾这个行业很卷,我们提供技术帮助大家一起来卷”,话音未落,中国车企已经把“月月OTA”卷成了标配。然而,2024年中国汽车召回量同比激增67%,新能源汽车

“以前比谁推得更快,以后比谁站得更稳。”这是余承东在内部会议上对鸿蒙智行团队的新要求。三年前,他说“汽车智驾这个行业很卷,我们提供技术帮助大家一起来卷”,话音未落,中国车企已经把“月月OTA”卷成了标配。然而,2024年中国汽车召回量同比激增67%,新能源汽车占了近一半,监管部门终于出手——一纸《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与OTA监管意见稿》,把“卷”字后面硬生生加了一个“安全带”。

新规划了四条硬杠:未经充分测试的功能不得推送;OTA不能用来隐瞒缺陷;升级必须提前备案;涉及底层技术的参数变更须向工信部单独申报。换句话说,过去那种“半夜偷偷推包”“Beta版直接上车”的时代结束了。小鹏、理想、华为们,第一次要在“敏捷”前面加上“合规”二字。

阵痛来得比想象更快。小鹏OTA委员会把原本两周一次的“小步快跑”拉长到八周一次,内部测试用例从3000条暴涨到1.2万条;理想则在L8的制动冗余系统里再加一路独立电源,只为把响应时间从200ms压到100ms以内;华为最棘手的是“跨终端”——手机、平板、手表、车机任何一方升级失败,都要能独立回滚且互不影响,这意味着过去一套鸿蒙代码打天下的思路必须拆成N个安全沙箱。

成本也随之飙升。行业测算,满足“三级预警直至强制停车”的完整冗余,仅新增硬件就把单车成本抬高约20%;再加上建立“智能汽车黑匣子”、云端数据仿真平台,研发投入普遍上浮三成。资本市场最先做出反应:新规发布当周,主打“硬件预埋+软件解锁”的新势力股价平均下跌7%,而拥有ICT数据闭环能力的华为概念股逆势上涨5%。

但真正让车企脊背发凉的是用户心态的变化。过去,消费者为“高速NOP”“城区NCA”这些炫酷名词买单;如今,车主论坛里最热的帖子变成“升级失败会不会把我撂在高速上”“DMS强制停车会不会把我直接送进修车厂”。一位连续三次OTA都遇到Bug的小鹏P7车主在社交平台写下:“我不要惊喜,我要安心。”这条评论被点赞了2.3万次。

于是,风向一夜之间调转:理想在发布会上用整整20分钟讲解“安全冗余率”,并第一次把“航空级备份”写进PPT;小鹏MONA M03的第九次OTA,30项更新里22项是安全补丁;华为则把ADS 2.0的脱敏数据上传速度从10分钟压缩到30秒,只为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给监管部门一颗“定心丸”。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研发逻辑。过去“硬件先行”是为了将来能解锁更多功能,现在“硬件先行”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如果解锁失败,有没有Plan B?赵鑫磊透露,他们正重新评估激光雷达的预埋数量,“以前是按功能上限堆料,现在是按失效场景补洞”。冗余设计从“越多越好”变成“刚好能兜底”。

监管层也在释放明确信号:7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首次对某头部新势力开出OTA违规罚单——因未备案推送L2+功能升级,导致两起高速公路误制动事故,企业被责令召回并罚款200万元。业内人士解读,这张罚单相当于给所有车企划了一条“生死线”:安全不是可选项,而是准入证。

当“卷”被加上“安全带”,竞争维度被彻底重写。速度不再是唯一指标,体系韧性、数据闭环、用户信任成为新的赛点。正如余承东在内部邮件所言:“我们不再比谁跑得更快,而是比谁摔倒了还能爬起来继续跑。”这句话或许预示着,中国智驾行业从野蛮生长的上半场,正式踏入标准化、合规化的下半场——在那里,活下来比炫技更重要。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