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在议论,韩国工业制造业已经开始退潮,没有之前那么猛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下面从韩国几个重点支柱产业分析一下,包括半导体、电子与手机、造船、钢铁、汽车、人工智能。
不少人在议论,韩国工业制造业已经开始退潮,没有之前那么猛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下面从韩国几个重点支柱产业分析一下,包括半导体、电子与手机、造船、钢铁、汽车、人工智能。
三星、SK海力士占据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主导地位(55%),NAND闪存和DRAM技术领先,特别是3nm制程技术领先。
在繁荣的表象下,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
一方面,中美技术竞争、中国产业链升级(如半导体、面板领域)直接冲击韩国。
最关键的是,韩国半导体看似很猛,实际上设备自给率仅20%,严重依赖美日设备和材料,比如,70%的光刻胶、90%的氟化氢依赖从日本进口,EDA工具90%被美国垄断,这种情况一旦被卡脖子,不死也得重伤。
目前在中低端消费电子领域韩国正被中国替代,比如,LG手机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三星电视份额被TCL、海信挤压(中国品牌全球占比超35%)。
中国液晶显示屏(LCD)面板市场占有率超60%,韩国三星/LG已退出LCD转向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三星垄断全球50%以上OLED面板市场份额,LG居第二。
在手机领域,整体趋势就是,中国手机全面压制,韩国仅存高端市场机会。
比如,2024年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中国厂商占60%,对比之下, 三星的折叠屏技术占据全球85%折叠屏市场份额,暂时保持领先。
为降低成本,韩国手机部分生产线已经外迁至东南亚和印度,这个趋势继续发展的话,就会步美国后尘,造成本土制造业流失。
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居全球第一,比如,2024年,中国新接订单量占全球74%,韩国仅占16.3%,要知道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为42.2%,韩国为25.8%,增长太快了吧。
但是,在个别高附加值船舶方面不及韩国,以液化天然气船(LNG船)为例,韩国占据全球70%订单,三大船企(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垄断市场,中国沪东中华仅占15%,有观点认为,中韩两国在LNG船领域的技术差距从2020年的5年缩短至当前1-2年,正在奋力追赶。
不过话说回来,造船要用钢铁,韩国船企20%-50%的钢材依赖中国进口,反倾销税加剧成本压力,这对韩国是不利的。
目前钢铁业已经被中国彻底超越,以2023年为例,中国粗钢产量达10.19亿吨,占全球53.6%,韩国不足中国的7%,还不如中国山东一个省的钢铁产量高。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中国掌控全球70%海运铁矿石定价权,铁矿石自给率超60%,韩国铁矿石、焦煤几乎100%依赖进口,吨钢成本比中国高约80美元。
中低端钢铁市场毫无胜算,就连韩国自身都依赖中国钢铁,进口的钢铁有30%来自中国,即便韩国加征反倾销税,仍然竞争不过中国钢铁业。
还有一个更危险的信号,在极个别高端钢铁市场(如汽车钢板、船板)等领域韩国钢铁的优势也逐渐被赶超,因为中国钢铁领域专利申请量占全球65%,韩国仅占3.2%,追的太猛。
现代、起亚全球销量排名第5,但是,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44.1万辆,同比增17%,反超了韩国(23.3万辆)。不仅如此,当前,中国车企正布局东南亚和中东,挤压韩国汽车在这些区域的传统优势地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来的更快,渗透率达40.9%,连续10年全球第一,可以这么说,在电车领域,中国已经开始定义国际标准了,并且韩国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已被中国甩开至少2-3年。
在电车助攻下,韩国后院也不保了,比如,2023年韩国进口电动车中,中国品牌占比达48%,韩本土电动车销量占比仅5%。
在汽车电池方面,中国掌控全球70%电池产能,控制全球70%石墨、80%稀土永磁产能,仅宁德时代占全球37%份额(2023年),并且已经布局固态电池,韩国固态电池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在汽车新能源电池领域,大局已定,韩国很难再破局。
中国AI企业超4700家,顶尖人才占比47%(全球第一),韩国还要依靠政策资金苦苦支撑。中国参与制定全球AI伦理标准,这方面,韩国几乎没有发声的机会。没有人工智能这个强大助手的协助,韩国未来更难与中国展开竞争。
整体上看,韩国工业制造业确实已经不在潮头上了,但是未来存在很多变量,韩国工业能崛起,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朝鲜战争爆发,加入未来大局势发生变化,不排除韩国会再次迎来涨潮时刻。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