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红山区文钟镇的大地上玉米挺拔、谷穗低垂、豆荚饱满,一派生机勃勃,宛如一首无声的丰收序曲。田埂间,农人俯身查看籽粒,汗水将衣袖紧贴臂膀,却掩不住那份从眼角漫上眉梢的喜悦。
金秋九月,红山区文钟镇的大地上玉米挺拔、谷穗低垂、豆荚饱满,一派生机勃勃,宛如一首无声的丰收序曲。田埂间,农人俯身查看籽粒,汗水将衣袖紧贴臂膀,却掩不住那份从眼角漫上眉梢的喜悦。
在这片收获的田野上,数字正在讲述一个关于丰收的故事。今年文钟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9.7万亩,较去年稳步增长。其中玉米9.9万亩,仍是撑起粮仓的“定海神针”;谷子6.5万亩,在良种补贴与标准化种植的加持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黑马”;大豆2.2万亩,于政策扶持中稳健扩张,悄然织密粮油安全网。
“今年我种了80亩谷子,长得比往年都好,一亩地增收700元!”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村民张永的声音里带着压不住的喜悦。他的身后,谷浪随风起伏,像一片金色的海,把“信心”二字折射得闪闪发亮。这种信心,源自政府的精准扶持——良种有补贴,技术员蹲点指导,让农民越种越有底气。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文钟镇向特色高效农业跃迁的脚步铿锵有力。大葱、西瓜、香瓜、葵花、土豆、葡萄等各类作物长势正旺,田管措施精准到株距、水肥、防病的每一个细节。葡萄种植大户刘卫东捧起一串阳光玫瑰葡萄:“今年扩种到12亩,还没下枝就订出去一半,一亩地收益6万元。”葡萄架下的阴影映在他脸上,像一张被希望照亮的底片。
种植结构的优化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更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文钟镇推动谷子、大豆等作物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落地,既让玉米不减产,又让大豆多收一茬,实现品质与收益双稳。
“我们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文钟镇党委书记盖新峰表示,“当前,全镇正全力以赴加强后期田间管理,扎实做好各项收割准备,目标只有一个,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让农民辛勤的汗水兑换成实实在在的回报。”
田野不语,金穗为答。眼下,全镇农技人员正分批下沉一线,无人机掠过玉米上空,微信群里的“田管日报”实时更新土壤墒情,合作社的收割车辆已提前检修。伴随着农作物陆续成熟,机器的轰鸣、农人的笑声、运粮车的喇叭声将交织成文钟镇最动听的秋收交响曲。
来源:中国红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