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9月3日,《不屈抗争 光辉历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地质资料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地质资料和相关史料,带领人们走入那段充满苦难伤痛又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以地
◎ 周飞飞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9月3日,《不屈抗争 光辉历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地质资料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地质资料和相关史料,带领人们走入那段充满苦难伤痛又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以地质行业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地质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毅然投身全民族抗战时代洪流,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
捍卫民族尊严,投身抗战历史洪流
展览以丰富的史料,勾勒出了地质人面对外敌的铮铮铁骨、民族气节。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1937年又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民族危亡,匹夫有责。面对侵略者的铁蹄,诸多地质学者振臂高呼,要求一致抗日。
翁文灏刊文高呼“我们绝不做敌国的顺民”;杨钟健公开发表文章呼吁“现在正是我中华男儿争取国家人格,与子孙世世自由之重要关头”;章鸿钊、王竹泉等地质专家坚决拒绝为日、伪政权服务,宁可靠典当度日也不屈服。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后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不仅力主消除内乱、一致抗日,还强调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才是赢得现代战争的基础。李春昱在《致张伯楫函》中也写道:“国家对吾辈需求甚殷,既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便应就本职以尽匹夫有责之义。”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烽火岁月,投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地质先辈们冒险进行地质工作,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6年1月5日,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殉职;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人在1944年赴黔西地质矿产考察途中牺牲,年轻的生命分别定格在36岁、29岁、25岁;赵万华等三名技工留守北平周口店,殒于日军屠刀下;傅徽第为守护研究所资料设备,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惨遭日寇杀害,以身殉国,年仅34岁。
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地质工作者作为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也在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展览还介绍了许杰、黄劭显等地质工作者,受党感召,以“地下党员”的身份,秉杀身成仁之志,以血汗铺就地质事业根基,为民族独立解放铸就了不朽功勋。
血染青山,英名不朽,他们以生命践行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服务国之所需,提供战略物资保障
“这张照片里面的德制榴弹炮,就是抗战时期钨矿交换所得的。”展览讲解员告诉大家,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军火、药品等物资,急需相当数量的外汇,加大金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成为解决外汇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使我辈地质研究及调查得直接有益于抗战,亦即有所贡献于近代国家之建设!”应抗战之需,全国的地质工作者动若风发。
这一阶段时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李春昱编写的《开采中国西南各省金矿计划》线装书册,便是此次展览的实物展品之一,与展板中“西康省(现川西地区)的采金情形”照片、《川甘边区白水河流域之金矿》地质报告等,共同反映了抗战时期对黄金开采的重视和急切。
图为抗战时期形成的几种主要地质报告
当时,地质工作者在江西、广西等地积极开展钨矿调查与勘查,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对锑、锡、汞矿进行调查并加大出口,为保障抗战的资金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就耐火材料、芒硝等多种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及时为战时工业生产提供特定的资源保障。
强敌环伺,山河破碎。特别是继东北、华北之后,中原和华东地区的资源基地也相继为日寇所占,国家对大后方矿产资源开发的需求日臻迫切。
1938年岁末,地质队伍在甘肃玉门地区调查发现了著名的玉门油田。为了服务战时大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延长油田拆卸了设备,运抵酒泉以满足玉门油田勘探开发急需。
展览通过翁文灏的日记还原了这段历史。
1939年到1945年间,玉门油田共施工钻井61口,生产原油25万吨,成为当时中国产量最大的油田,有效缓解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内油荒。
1939年,孙健初编写的《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及拍摄的部分照片
1942年,玉门油矿提前实现年产汽油180万加仑的计划目标后,全矿欢腾庆祝
为保障大后方民众生活及工业生产的能源供应,地质工作者在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开展找盐工作,发现多处丰富的食盐资源;为保障粮食生产所需的磷肥供应,发现云南昆阳磷矿并进行开采与矿肥研制,促进了粮食增产……
图为抗日战争时期后方井盐生产工作照
为打通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运输生命线,中国地质工作者从1941年4月24日开始进行中印公路工程地质勘测,陆续完成公路的地情、工程状况、施工计划等报告。中印公路通车后,平行建设的中印输油管道也随之接通,石油与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输送至中国战场。
英雄,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者。尽忠职守,地质报国,不正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勘探开发矿产,巩固抗战红色政权
在延安,窑洞里的小油灯照亮了抗战方向,而点亮窑洞灯火的则是来自延长的石油。
展览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地区延长油田开发生产的辉煌历史。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非常关心延长石油厂的发展,毛泽东、朱德、贺龙等领导都曾到石油厂视察。1939年至1946年,延长油田新开钻井15口,原油产量提高3~4倍,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
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龙飞凤舞的“埋头苦干”,这四个大字就是1944年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延长石油矿长陈振夏的题词。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经济来源。
陕甘宁边区从经济自给和反封锁斗争出发,在地广人稀、工业极其落后的艰苦条件下,通过地质调查与矿业开发,对石油、煤炭、食盐等进行开采和生产加工,推动了边区经济和军工的发展,为巩固发展边区以及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图为1938年,南桐煤矿总厂全景
1937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建设厅,管理煤炭开发工作。至1942年有煤矿(窑)61家,年产煤炭6.76万吨;1943年发展到100家,年产煤炭约9.1万吨。其间,有关煤炭、铁矿的地质调查也获得诸多进展,特别是1941年11月至1942年2月,地质人员在关中衣食村至赤水一带发现了一条长100多里的煤带,被称为陕西“黑腰带”。
1939年5月,中共中央为了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决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学院,内设地矿系,开始系统培养地矿人才,以满足抗战需要。
延安自然科学院全景
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地质工作者在盐池实地勘查盐层,发现了“海眼”,为盐矿稳产增产奠定了基础;当年秋季,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四支队2000余名指战员赴盐场打盐,大幅提升食盐产量。
图为三五九旅在盐厂打盐
盐矿开发不仅解决了边区200多万抗日军民的吃盐问题,还向边区政府缴纳税金3000余万元,换回了大量的急需物资,最高时对边区财政的贡献达到90%,被毛泽东誉为“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命脉,是中央第一财政”。
抗击资源掠夺,军民武装顽强斗争
你知道“黄金抗战”吗?
展览的大屏幕中,循环播放着“十余万两黄金从敌人眼皮底下运往延安”的传奇故事。
1939年2月,日寇侵占素有“金都”之称的山东招远,疯狂掠夺中国的黄金资源,并残暴压榨中国矿工。在中共胶东区委领导下,胶东矿区成立采金局和护矿队等,抵抗日本对胶东金矿资源的掠夺;他们采用各种方法从生产和运输环节夺回黄金,通过地下组织渠道和抗日民主根据地,运送至延安,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据统计,胶东地区共筹集了43万两黄金送至党中央,其中仅招远玲珑金矿就达13万两。
图为 1938年,中共胶东特委为应对延安封锁而成立的“招远采金管理委员会”旧址
许许多多矿山,成为中国人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
自甲午战争后,日本军国主义便以地质调查为武装侵略和掠夺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大肆搜集情报。
展品“日本侵略者编制的《布鲁台—包头—五原及包头—百林庙—归绥间路线地质图》”,就详细记录了沿途地质地形特点,圈定了阵地预设地点及其他军事行动注意事项。侵华期间,日本更是疯狂掠夺我国的煤炭、铁、铜、金、铅、锌、铝、镁、锰、黏土等大批矿产资源,以供其国内工业生产及对外侵略战争之需。
抗击日寇,保卫资源!
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在矿山隘口、资源要冲与日寇殊死搏斗。
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展地质调查过程中撰写的“野记”和“巡见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频繁阻击日本地质调查与矿产开发活动的相关史实。在1935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洲采金事业方策关系资料》第五章中,就详细记录了一次武装力量的袭击事件。
在山西,八路军持续打击盘踞矿山的日、伪势力;在河北,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山西潞安石圪节煤矿起义,矿工配合八路军歼灭了盘踞在石圪节煤矿的侵华日军,解放了矿山;在辽宁,鞍本铁矿、阜新煤矿等地,矿山工人以破坏生产、毁坏机器、罢工、越狱、暴动等各种方式与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斗争。
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日寇在吉林夹皮沟一带杀害抗日义士、日军押解抗日武装人员到“满炭阜新矿业所”、本溪湖“八二三”煤矿工人反日大罢工、八路军收复石圪节并登上日军炮楼……
一帧帧影像,带着滚烫的历史,灼烧着参观者的内心。
抗战精神是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沸腾的热血,不屈的脊梁。这是一册地质工作者的抗战史书。”
“当年,民族危亡下的精神之火,指引人们战胜最浓重的黑暗,今天,我们更要传承发扬抗战精神,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今天上午的阅兵式令人激动、自豪,这些新型武器装备的原材料就来自矿产资源。作为新时代的探矿者,我们依然重任在肩!”
参观者们如是说。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重温抗战历史,缅怀地质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这正是本次展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