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泽东听闻南京解放,一拍桌子:我看蒋介石还有多大本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02:53 1

摘要:1949年4月20日一早,在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毛泽东的警卫员李家骥准时来接替上一班的岗。交班的警卫员对他说:“主席最近挺忙的,都没怎么休息好,你试着多劝劝他歇歇吧。”

1949年4月20日一早,在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毛泽东的警卫员李家骥准时来接替上一班的岗。交班的警卫员对他说:“主席最近挺忙的,都没怎么休息好,你试着多劝劝他歇歇吧。”

香山坐落在如今的北京海淀区,离市中心大约有二十多公里远。那里山连着山,树木和花儿遍布满山,风景特别安静舒服。双清别墅就在香山寺的下面,原先那儿有两股清澈的泉水,清朝的乾隆皇帝还在泉边的石崖上刻了“双清”两个字。到了1917年,民国时候的政治家、教育家还有实业家熊希龄在这儿盖了座别墅,从此这儿就叫双清别墅了。

这年3月份,毛泽东等共产党的领导们进了北平,先是在双清别墅安顿下来。没多久,17岁的李家骥就被安排到毛泽东身边当卫士,这让他兴奋得不得了。

这时候的李家骥,在和毛泽东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对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习惯有了些了解。当他发现毛泽东没休息好时,就反复给这位共产党的头儿换热水,还好几次问要不要开饭。但每次,毛泽东不是说自己不饿,就是说再等一等。

到了下午三点钟,周恩来来到了毛泽东这里,李家骥他们这些工作人员赶紧告诉他,主席已经好久没吃没睡了。周恩来一听,眉头就皱了起来:“这样可不行啊,我得去看看。”

其实,毛泽东这几天这么拼命工作,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是因为在远离北平上千里的长江边,正有一股大风暴准备来袭……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这一年的开头,也就是1949年1月1日那天,蒋介石发表了新年讲话,他希望国内能够和平,还说:“我个人是进是退,去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听从老百姓的意思。”

这时候,共产党军队不断取得胜利,战争的局势开始对他们有利了。1月4号,邵力子和张治中在南京介寿堂跟文化新闻界的朋友们聊起了和平谈判的事儿。

当记者询问邵力子对元旦文告的看法时,这位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转为国民党党员的文化界人士情绪激动地表示:“现在理应是国民党向共产党示好的时候,怎么反而是我们要求共产党向我们低头呢?!”

1月14号那天,中共广播电台播出了毛泽东的一个声明,讲的是当前局势。声明里说了八条和谈的条件,比如要惩罚那些发动战争的人、重新整编军队、把官僚的资本收归国有,还有改革土地制度等等。

过了两天,蒋介石邀请邵力子、张治中、张群等几位,还有民社党和青年党的头头,到他在黄埔路的家里吃饭。吃完饭,他就跟大家商量,问问对毛泽东提出的八条和谈条件有啥看法。

行政院长孙科指出,中共提出的八项条件并非要求我们无条件投降,而是和谈的重要基础。他认为,和谈应该建立在双方对等的基础上,而不是让一方以战胜者的姿态来主导谈判。

旁边的邵力子开口说道,毕竟他们是赢家,咱们还能说啥呢!蒋介石一听这话,脸色立马就不好看了……

张治中瞧见蒋介石脸色不对劲,赶紧打圆场说:今天咱们先听听民青两党的想法,自己党内的事,改天再议。蒋经国在他的日记里,则是这样记述当天的会议的:“邵力子直接提出了‘无条件投降’的主张。”

第二天,也就是1月17日一早,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开了会,商量和谈的事儿,会议是孙科主持的,蒋介石没来参加。

会议上,邵力子和张治中倾向于和平解决,但谷正纲和张道藩却坚持要继续打仗。两边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争论得很激烈,最后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共同的结果。

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他退下来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还问大家该怎么写他辞职的公告。这时,张治中提议让邵力子来写,但邵力子觉得自己和蒋介石的想法可能不一样,就婉拒了这个提议。

1月22号,行政院决定:让邵力子、张治中、黄绍竑他们几个去当代表,邵力子是头儿,等着共产党那边也派人,然后找个双方都乐意的地方,坐下来好好聊聊和平的事儿。

另一边,中国共产党和谈团队的成员名单也公布了,带头的是周恩来,其他队员还有林彪、叶剑英、林伯渠、李维汉以及聂荣臻。

这时候,两边都忙活着调兵遣将。南京那边早把长江北边的散兵游勇拉到了南边,紧锣密鼓地加强长江的防御。到了3月底4月初,他们沿着长江,从湖北宜昌到上海,这一千多八百里路上,摆了差不多70万大军。这里面,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手下有大约45万人,守着江西湖口到上海这块地方;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那边则有大约25万人,看着湖口到宜昌这一段。不光如此,他们还调动了120多艘军舰和280多架飞机来帮忙。

另一边,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用第二、第三野战军加上地方上的军队,总共100万人,先在长江下游开始过江打仗。同时,第四野战军抽调了12万人组成先头部队,平津战役一打完就立马往南赶,加入过江的战斗。

为了让渡江战斗指挥更加统一,这年2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让淮海战役时的总前委继续负责渡江战斗的军事领导。到了3月底,总前委出台了《京沪杭战役行动计划》,同时,参加战斗的部队也陆续到达了长江北边。

4月13号到15号,两边代表队坐下来认真谈了谈,最后弄出了一个《国内和平协议》的详细草稿,里面有八条大项,二十四条小项,大家说好20号那天签字。

结果到了4月20号这天,尽管李家骥一再请求,毛泽东还是没有吃饭。到了下午3点钟,李家骥把这事儿跟到来的周恩来一说,周恩来皱起了眉头,说:“我去瞧瞧。”

周恩来走进毛泽东办公室没多久,李家骥瞅准时机问:“周副主席来了,要不要准备点吃的?”

“对,赶紧去吧,我反正还没吃呢。”周恩来迅速明白了,马上回答道。看到这样,毛泽东也只能按多数人的意思来,但还是交代李家骥要弄得简单点儿。

李家骥乐颠颠地冲进厨房,对着高师傅喊:“快点,主席和周副主席要吃午饭啦!”高师傅说,已经准备了一大碗混合米饭,有大米和小米呢。

“咱们开始点菜吧,我再去弄点面条来。”李家骥说道。接着,他们动作麻利,很快就摆上了三菜一汤:肉炒苦瓜、肉炒豆角、辣椒炒菜,还有个清炖汤,当然,还有每次吃饭都少不了的小咸菜。

不一会儿,毛泽东和周恩来就在办公室开吃了。李家骥给毛泽东分了半碗面,给周恩来满上了一碗,因为周副主席比起毛主席来,更对面条情有独钟。

“这面条是谁的手艺啊?”毛主席边品尝边问。“是我刚擀好的,”李家骥赶紧答道。“哦,对,我记得这个小伙子做面条很有一套。在西柏坡那会儿,我就见过他做,味道可香了。我还说过一定要再吃到你做的面条,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毛泽东边吃边高兴地跟周恩来和李家骥聊着。

这时候的李家骥,瞧着毛主席终于美美地吃了一顿饭,心里就像完成了件大事似的,乐开了花。

饭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又聊起了和平谈判和渡江打仗的事儿。因为对方不肯答应共产党的条件,周恩来有点生气地说:“他们不肯签字,那咱们就按原计划来。21号就是最后期限了,我们共产党人说话历来是算话的。”

毛泽东把筷子往桌上一搁,跟周恩来说:“咱就这么定了。你负责具体安排,我来写《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周恩来走的时候叮嘱李家骥,要好好让主席休息。那天,秘书不停地往来,毛泽东一直在忙着处理各种事情。

毛泽东拿起笔来写进军命令,他这样说道:“我们要求你们:勇敢地冲在前面,要把中国境内所有敢于反抗的国民党坏人,彻底、全部消灭掉,让全国人民获得自由,守护好我们中国的土地和主权。”

材料写完后,工作人员又一次劝毛泽东去休息,但他表示还不困,因为还有好多事情等着他处理。说着,这位共产党的带头人拿起凉毛巾擦了擦脸颊,让自己打起了精神。

没过多久,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五位领导,还有叶剑英、聂荣臻等人聚到一块儿商量事儿。周恩来把南京那边不肯签字,咱们打算过江的情况说了一下。毛泽东点头赞同周恩来的说法,并且把刚写好的进军命令念给大家听,问问大家的看法。

咱们的战士们前线早就憋足了劲儿,万事俱备,就等着像箭一样射出去了,朱德操着地道的四川话这么说。大伙也都一个劲儿点头,赞成进攻的命令,誓要渡过长江,把蒋介石给逮住,解放全中国。

结果,就在那个晚上,渡江的战斗正式开始了。等领导们都离开后,毛泽东弯着腰,仔细地在桌子上看地图,就像前线的指挥官在检查战斗的准备情况。他一会儿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圈圈画画,一会儿又目不转睛地盯着地图……

那一晚,毛泽东一整夜都没合眼。到了21号早上,他一听说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立马兴奋地站了起来,连声叫好:“太棒了,真棒!”

4月22号那天,毛泽东差不多一整天都没出门。到了晚上10点多,他召集了书记处的会议,跟大家讲了讲前线的战斗情况,还一起琢磨了下后面的形势会怎么发展。

23号一早,轮班的李家骥走进毛泽东办公室,正打算给他换上新茶,这时叶子龙急急忙忙地拿着一张红纸进来了……

“主席,南京已经被解放啦!”叶子龙兴奋地告诉毛泽东。毛泽东一听,猛地一拍桌子:“太好了,我倒要瞧瞧蒋介石现在还剩几成功力!”说完,他像小孩子一样,拿着那份胜利的消息,乐得合不拢嘴。

而且,毛泽东很快就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周围的工作人员。他主动问院子里值班的战士:“警卫同志,南京已经解放了,你开心吗?”警卫立刻答道:“开心!”

那天上午大约十点钟的时候,毛泽东又在院子里走了走,然后对李家骥说:“我想睡觉了。”接着,李家骥就陪他进了卧室,小心翼翼地让这位共产党的带头人躺下休息。这次,毛泽东很快就睡着了,而且睡得特别沉,一觉就睡了五个多小时。

而且,为了铭记解放南京这一历史性时刻,毛泽东特意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内容是:“钟山之上风雨交加天色黄,百万大军浩荡渡过长江。昔日虎踞龙盘之地更胜以往,天地仿佛都因巨变而慷慨激昂。应趁着余勇追击落败的敌人,不能像项羽那样为虚名所累。天若有情感也会被岁月催老,人间的发展正道就是世事多变。”

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士气大振,接连攻下了南京、上海、杭州这些大城市。接着,他们一路南下,进入华南、西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打败敌人,把中国的未来和命运稳稳地交到了人民自己手里。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