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冉|孤岛守望者:一个班主任的回避型依恋观察手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1:21 1

摘要:九月开学典礼的暴雨中,陈默独自站在礼堂最后排的阴影里。这个将书包抱在胸前的男生,像株过早学会背阴生长的植物,在家长们举着伞簇拥孩子的喧闹中显得异常突兀。作为高二(3)班新任班主任,我注意到他校服第二颗纽扣始终紧扣——那是全校唯一系到领口的制服,如同焊死的盔甲。

【赵冉专栏】

原创作者|

九月开学典礼的暴雨中,陈默独自站在礼堂最后排的阴影里。这个将书包抱在胸前的男生,像株过早学会背阴生长的植物,在家长们举着伞簇拥孩子的喧闹中显得异常突兀。作为高二(3)班新任班主任,我注意到他校服第二颗纽扣始终紧扣——那是全校唯一系到领口的制服,如同焊死的盔甲。

陈默的作业本总在次日清晨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窗台,批改时能嗅到淡淡的樟脑味。这个永远提前完成任务的少年,却在集体讨论时把自己变成透明的存在。直到某次物理实验课,当同组女生试图帮他扶正酒精灯时,他突然打翻整个实验架。玻璃碎裂声中,他蹲在地上徒手捡拾残片的手指在颤抖:"我自己能处理。"

更让我心惊的是苏晴。这个总戴着降噪耳机的艺术生,会在画室通宵创作色彩浓烈的抽象画,却在母亲送便当到校时躲进器材室。某次我撞见她将保温桶藏进储物柜,保鲜盒里的虾饺还冒着热气,柜门内侧贴着的便利贴却写着:"别对我好,我会搞砸。"

家访揭开更多隐秘。在陈默家玄关处,整面墙贴着泛黄的奥数奖状,玻璃柜里陈列着从小学到现在的全优成绩单,却找不到任何家庭合照。陈母端茶时手腕上的檀木佛珠轻响:"这孩子打小就省心,生病都不哭闹。"而陈父始终盯着股票K线图的平板,仿佛儿子只是背景里的一件家具。

秋日运动会上,当陈默三千米长跑夺冠时,看台上没有属于他的欢呼声。我在终点线递上矿泉水,发现他后背校服被汗水浸透的位置,有道五公分长的缝合痕迹。"小学时骑车载妈妈去医院缝的",他轻描淡写地带过,却在校医室处理抽筋时暴露秘密——他小腿上布满指甲掐出的月牙形淤青。

苏晴的速写本里藏着更大震撼。某次收作业时飘落的纸页上,用炭笔反复涂抹着相同的场景:餐桌两端坐着模糊的人影,中间是用蜡笔涂成金色的奖杯,杯口爬出荆棘般的黑色线条。她在周记里写道:"每次考进前十,爸妈才会同时出现在晚餐桌上。"

而转学生陆川的案例更令人揪心。这个能用三种语言辩论的少年,在"最温暖的回忆"主题班会上交白卷。深夜巡校时,我发现他蜷缩在天文台望远镜旁,手机屏幕上是38条未读的生日祝福。"他们离婚后,祝福短信都是群发的。"他笑着指向猎户座,"看,连星星都是离散的。"

我开始在教室设置"安全角",挂着可以拉合的深蓝帷幔。陈默起初只远远观察,直到期中考后某个阴雨午后,我发现帷幔下露出他沾满泥点的球鞋。隔着布料,他第一次说起六岁那年,父亲因为他打翻鱼缸而砸碎整套茶具。"瓷器碎裂的声音比热带鱼窒息更刺耳。"

苏晴的变化始于某次颜料危机。当她惯用的钴蓝色告罄时,我"恰好"将新颜料放在画室门口。三天后,我的办公桌上出现幅迷你油画:暴风雨中的灯塔,底座是半融化的生日蛋糕。我们在画架前聊起她的童年,五岁那年因忘记吹蜡烛引发的家庭战争,原来至今仍在灼烧。

最戏剧性的突破发生在家长会。我设计"蒙眼寻亲"游戏,当陈母颤抖着摸到儿子后颈的旧疤,这个从未在白天掉泪的女人突然崩溃:"妈妈不知道你这些年这么痛。"而陈默僵硬的肩膀逐渐松弛,最终将额头抵在母亲肩头,像艘终于靠岸的小船。

深冬初雪那天,苏晴摘下降噪耳机,在美术课上播放母亲录制的钢琴曲。当《月光》第三乐章流淌在画室时,她正在临摹雷诺阿的《船上的午宴》,笔触意外地温柔。陈默开始偶尔解开第二颗纽扣,露出里面印着星空图案的T恤,那是他悄悄参加天文社的证据。

最让我欣慰的是陆川。这个声称"早就习惯孤独"的少年,在春节前夜给我发来照片:两家餐桌拼成的长桌上,放着双份的生日蛋糕。"原来父母的爱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新的容器。"他在信息里写道。照片角落,猎户座的星辉正透过落地窗洒在奶油花朵上。

教育者的使命,或许就是在这些自我放逐的孤岛上架起桥梁。当回避型依恋的潮水逐渐退去,那些被深埋的情感珍珠终将显露光泽。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举着永不熄灭的灯盏,等待迷航的孩子们自己找到归途。就像陈默在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曾经害怕拥抱会灼伤彼此,现在明白温暖需要适度的缝隙。"此刻望着他们在操场追逐的身影,忽然觉得飘雪的天空,其实布满隐形的星光。

来源:校长智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