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尔多斯高原北倚阴山、南临黄土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历史上亚欧大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这片广袤土地既展现出草原牧歌的壮阔气象,又蕴含着沙漠绿洲的奇幻色彩,更在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随着气候变迁与生产力革新,朱开沟文化的先民用
黄河“几”字湾
地跨华北、西北
包括内蒙古、山西
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区
鄂尔多斯
恰如黄河臂弯里的一颗明珠
在草原与沙漠的交界处
承载着游牧与农耕文明
碰撞的璀璨火花
鄂尔多斯
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历史上这里曾是
成吉思汗留恋的地方
他的陵墓就留在这里
由八个宫殿式蒙古包组成
鄂尔多斯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就在这片北方大草原的深处
一支青铜文明
曾如繁星般璀璨
却在历史长河中沉寂千年
2025年4月2日(下周三)
山东博物馆将
北方草原的神秘与壮美
带到了齐鲁大地
以“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
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为窗
穿越时空
述说那段被金属淬炼的草原传奇
350余件商周至汉代的青铜珍品
携带着游牧民族的骁勇与诗意
邀您共赴一场
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鄂尔多斯高原北倚阴山、南临黄土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历史上亚欧大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这片广袤土地既展现出草原牧歌的壮阔气象,又蕴含着沙漠绿洲的奇幻色彩,更在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随着气候变迁与生产力革新,朱开沟文化的先民用青铜刀叩开了游牧时代的大门,鄂尔多斯青铜器从此成为解读中国北方民族历史的密钥。
图丨战国 大角羊杆头饰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不同于商周王朝的礼乐钟鼎,鄂尔多斯以动物纹饰为图腾、以实用器皿为载体的青铜文明,早已在凛冽北风中奏响独特的乐章。青铜刀、马具、流星锤、祭祀仗首……每一件器物都在诉说“逐水草而居”的生命哲学。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工具、武器,更是游牧民族征服自然的象征,承载着他们对自由与生命的无尽追求。
图丨战国 怪兽咬斗纹青铜饰牌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以戎狄—匈奴系统为代表的新兴马背民族,曾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奏响了早期畜牧—游牧文明的恢弘诗章。“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习性,“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多的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自然而然就充当了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就在这种为生存、发展的迁徙中,不经意的绵延发展起来。再经过岁月的沉淀后,这一段有关文明艺术交流与碰撞的历史,将在“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中呈现,每一件青铜器,都是一幅丰富多彩、轰轰烈烈的有关交往、贸易、征战、抵抗、分裂、交融的社会画卷。
图丨战国 鹤嘴斧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承载着草原文明“基因密码”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在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经济形态的嬗变浪潮中萌芽绽放。这些凝结着游牧智慧的器物,既是马背上民族的生存伴侣,更是镌刻着族群精神图腾的物质史诗。穹庐为室的风俗孕育出独具游牧特质的器型体系,金戈铁马的生活锻造出雄浑豪放的美学范式。
图丨战国 青铜短剑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当凛冽北风掠过苍茫草原,匠人们在熔铸生存利器的青铜模具里,不仅注入了驯服烈马的技艺,更将草原民族对力量的崇拜、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悉数铸造进青铜的每道纹饰与轮廓之中。
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是黄河文明谱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分支,以器物为媒勾勒出北方草原的壮阔图景。当悠悠黄河水流淌到山海之间,泰山、黄河、海洋三者共同孕育了璀璨的齐鲁文化。“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通过纹饰中流动的草原气息与中原礼器造型的巧妙融合,生动诠释了在黄河这条文明之源的串联下,鄂尔多斯草原游牧文化与齐鲁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纳、交融了中原礼乐和北方游牧的多元文化要素,共同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印证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源远流长”的特质。
鄂尔多斯青铜器
以独特的艺术语言
为黄河文化注入了
马背民族的豪迈基因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
——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
不仅重现了
北方青铜之路的辉煌
更搭建起
今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
让凝固的金属
焕发出新的文明启示
4月2日(下周三)
来山东博物馆
穿越千年风沙
一起聆听来自大草原深处
青铜文明的回声
「观展信息」
来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