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也有海盗啊,怎么可能没有?只不过,我们的农耕文明不崇尚甚至鄙视这种“强大”,海盗大佬很难被拿出来宣传。清朝嘉庆时期,广东一代有个海盗集团,首领还是个女的,名叫郑一嫂、香姑、郑石氏(你看,反正跟黄道婆一样,没个正式名字)。这位女大佬是广东人,出身贫寒,做过妓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令人闻风丧胆的中国女海盗
文/晏凌羊
01
中国也有海盗啊,怎么可能没有?只不过,我们的农耕文明不崇尚甚至鄙视这种“强大”,海盗大佬很难被拿出来宣传。
清朝嘉庆时期,广东一代有个海盗集团,首领还是个女的,名叫郑一嫂、香姑、郑石氏(你看,反正跟黄道婆一样,没个正式名字)。
这位女大佬是广东人,出身贫寒,做过妓女,在妓院中跟跟海盗郑一相遇,两人结婚。
结婚条件是:她和丈夫要地位平等,海盗集团抢到的财产的一半要分给她。
你看看,你看看,在女人脚上、思想上都裹小脚的时代,她就提出这么现代的条件了。
郑一呢,也是个江湖人,同意了这些条件并且后续也做大了。两人一起合伙,把海盗船队越做越大。
原本呢,两人结婚的时候,海盗船队只有200来艘船,后来他们搞吞并、联合,拥有了一千七八百艘船,差不多都可以对抗大清朝几个省了。
他们在船上悬挂红 旗,所以,又被称为红 旗帮。
而这个红 旗帮,也是大有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当时,郑、石、马、徐四姓疍家贼横行珠江口。
到了清朝时期,康熙收复台湾,郑成功部分残兵流向珠江口为盗,珠江口的疍家贼也由明末四姓演变为清初红、黄、蓝、白、黑、紫六帮。
郑一是红旗帮首领,也是这些帮派中最有实力、能力统一各派的,把各派归拢到了红 旗帮下。
红 旗帮这群人干出来的最出名的一个事情是:他们跑去澳门跟葡萄牙人抢贸易港口,葡萄牙人派出一个小舰队来打,结果被红 旗帮打败了。
英国人听闻了之后,也不敢跟红旗 帮硬刚,只是派出海军护送自家的商船。
郑一嫂嫁给郑一6年后,郑一在越南去世,帮内出现争权和动乱。
郑一嫂在二把手(郑一的养子张保仔)的支持下,稳固了自己的威望。
在她的领导下,舰队每次出动抢劫都获得了成功。她一个人管着五六万名海盗,还在香港等地搞了造船厂。
她具体是怎么管理的呢?每次抢了商船,都不允许私自进腰包,而是先上交,全部进行登记和核算,再分配。
小分队获得20%的赏金,其余的充公。
如果有人私拿赏金,会承受鞭刑甚至被扔到海里喂鱼儿。
如果背刺舰队,会被割掉耳朵。
有意思的是,她还在队伍中进行女权改革。
海盗们去抢劫的时候,男的几乎都“处理”了,女的则可以留活口,长得漂亮的女囚可以成为海盗的妻子,但条件是:哪个海盗娶了这个妻子之后,必须要对她忠诚并且照顾好她。如果海盗对妻子不好甚至强迫妻子,可能会被她处决。长得不漂亮、没海盗要的女囚犯呢?郑一嫂会释放她们。
这样一来,海盗集团赏罚分明,空前团结。
在抢了货物,得换成钱吧?然后,他们上岸,控制了中国南部沿海一些城镇,接着开始收保护费。
清朝一看,你到我地盘上跟我抢饭吃,就来围剿。但海盗集团特别强大,63支清朝海军的船只被击沉。
这几场战役,打得特别惨烈,大清水师甚至联合了葡萄牙、英国的舰队,但还是被这群海盗打到屁股尿流。
剿灭不了,怎么办?那就招安吧。
清朝出动两广总督跟郑一嫂谈判,谈判结果是:郑一嫂可以在不交出财产的情况下,重返平民生活。
这一年,郑一嫂才35岁。
当时,红 旗帮内部也有内斗,郑 一嫂不肯改嫁给黑 旗帮老大,导致各派冲突。
清朝看准机会,先招安了黑 旗帮;帮内第二大股力量走了,郑一嫂和张保仔的力量削弱,也只能寻思退休。
清朝招安条件放得很宽,但有一点不能妥协,就是接受圣旨时,海盗们必须下跪。
海盗们原本那就是明朝后裔,大清水师几次打他们不过,他们不想跪,是郑一嫂不顾众人的反对,带了一个由17名妇女儿童组成的代表团亲赴广州面见总督。
双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确定如下方案:
(1)保留大家目前已得到的财产。
(2)保留一队帆船,用于“食盐贩卖”。
(3)由皇帝赐婚,准予郑一嫂与前任丈夫的养子结为合法夫妻,夫妻俩跪拜谢恩(其他海盗就不用下跪谢恩了)。
(4)张保仔封三品官(后来还升官了),郑一嫂授诰命夫人。
后来,鸦片战争爆发时,郑一嫂还积极主张跟英国人干到底,甚至曾为林则徐抗击英军出谋划策。
晚年的郑一嫂居于澳门,靠设赌场及贩卖食盐。1844年病逝于澳门,终年69岁。
她的故事,大多来自一个英国富商和朝廷记录。
英国的那位富商曾被红 旗帮绑票,后来他被赎出来之后,写了一本回忆录,把他被俘期间观察到的红 旗帮的种种轶事公诸天下。
在《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女海盗王清夫人,就是以她为原型设计的。
但她本人应该没有那么老、那么丑,毕竟她退休的时候才35岁。
02
借这个机会,我也想讲讲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农民起义领袖的故事。
这个领袖,就诞生在王莽的新朝。
她的故事,大多出现在野史里,但历史上的确有过这么一号人的,山东日照吕母崮曾经出土过石镢、铜箭头等汉代器具。
吕母的丈夫去世后,留下孤儿寡母,但母子俩靠着卖酒,过着还不错的日子。吕育长大之后,在当地当了个小吏。
当时,王莽篡位了,接着就大刀阔斧搞改革,压力逐渐传导到了基层。吕育被要求去收税,可当地老百姓交不起,连饭都快吃不起了。
吕育不忍心收税,一拖再拖,没能完成收税任务,被县令论罪处死。
吕育死了以后,当地老百姓很痛心,吕母更是觉得天塌了。
吕母觉得是执行法令的县令杀死了自己儿子,就变卖家产、到处结交吃不起饭的老百姓,发誓要为儿子报仇。
几年之后,很多吃不起饭的人也来投靠吕母,吕母带着这些人去冲击县衙,活捉了那个县令。
就在要斩杀县令的时候,很多小官吏跪成一排,说这县令做了很多好事,他当时是没办法,必须要遵守法令。
但吕母还是拿了县令的人头,去祭奠儿子吕育。
上级一看出了这种事情,是不是要反?就出动官兵来镇压,吕母干脆继续召集老百姓跟官兵干,后来此事闹到了京城。
王莽想对他们进行招安,但起义军不买账,后来吕母生病去世了。
其他地方的农民,受到吕母的鼓舞,也揭竿而起,赤眉军、绿林军逐渐势力壮大,原先跟随吕母的人也投靠了赤眉军。
绿林军杀向了长安,杀了王莽。接下来是群雄混战,刘秀最终扫平天下,建立了东汉。
我觉得把母吕母起义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应该也很燃。
这是一个母亲的复仇,也是平民老百姓的复仇。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化悲愤为力量,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新价值,最终得以青史留名。
03
还想八卦下南宋末年、元朝初期的上海人黄道婆。
很遗憾的是,不管是吕母,还是黄道婆,她们甚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
黄道婆被人们称为黄母或者黄婆,是晚年她对社会贡献大,才得到了“道婆”的尊称。
而且,她应该是冠的夫姓,因为她出身贫寒,从小就是个童养媳。
黄道婆从小出身很苦,但她心灵手巧,很喜欢看大人们织布,很小年纪就成为织布能手。
但她十三四岁就贫穷的父母卖给有钱人家当童养媳,到了夫家之后,她过得并不很好,只是一直坚持学织布。
后来,因为婆家虐待,黄道婆下定决心逃了出去,躲在黄浦江边的一条海船上。
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当地黎族人收留了她。
而她,也顺利地躲过了南宋末年的战乱。
她则向黎族同胞学习当地的纺织技术,并把中原的纺织技术教给黎族同胞,后来,她把两种纺织技术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全新高效的纺织工艺,并改良了纺纱车。
在海南生活了将近30年之后,她思念故乡,接着乘船回到家乡。经历战乱的家乡已经面目全非,公婆与丈夫也都不在人世。
而她开始致力于传播纺织技术,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改造出了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
她回到家乡没几年就去世了,但是她改良的纺织车以及传播的纺织方法,从上海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大大促进了元朝纺织业的发展,降低了纺织成本,老百姓穿的衣、盖的被子也比以前更精致和便宜了。
在清代的时候,她被奉为布业始祖。
而我们在探究这些名留青史的女人的故事时,很容易发现她们的共同点就是:叛逆,有勇气,不温顺。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总是规训我们要活得乖顺,但现实鼓励甚至奖励的却都是反规训的人。
*作者:晏凌羊,女,80后,中国作协会员,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著有畅销书《离婚七年》《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公文写作》等畅销书十几部以及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拥有十几年金融从业(管理)经验,现为广州某文化信息咨询公司创始人、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广州。乐以文字为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有错有对,期待与您共成长。
来源:晏凌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