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览以珍贵古籍《[嘉靖]广东通志》为叙事主线,融合图文、实物与数字技术等形式生动呈现岭南文化的千年脉络,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多元路径。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9月3日,“通览千年 志兴粤和”——《[嘉靖]广东通志》主题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明路总馆一楼展厅面向公众开放。
展览以珍贵古籍《[嘉靖]广东通志》为叙事主线,融合图文、实物与数字技术等形式生动呈现岭南文化的千年脉络,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多元路径。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展览海报
展出《[嘉靖]广东通志》数字化成果
此次展览以《[嘉靖]广东通志》原书体例为线索,对应原书的《图经》《事纪》《表》《志》《列传》《外志》精心设计六大展览板块,结构清晰,内容贯通。《图经》以丰富的图文与数字地图展现岭南山川,引领观众直观感受广东地理的历史变迁;《事纪》以编年体结合时间轴,生动梳理广东自周至明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表》《志》详录官制与社会百态;《列传》展示了1800余位先贤中的代表人物;《外志》则凸显独特的岭南风情。展览的呈现,使这部岭南鸿篇荏苒数百年岁月,依然焕发深厚的文化感染力。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重点推介了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嘉靖]广东通志》数字化成果。通过高精度扫描与字符识别技术,省立中山图书馆完成了该古籍的全文数字化重建,并借助AI技术对内容进行深度标引与知识提取,使这部明代岭南文化瑰宝在数智时代重获新生。
公众线下观展,可结合在线全文阅读、检索、标注,深入研读《[嘉靖]广东通志》,感悟先贤丹铅之忱,沉浸式体验一场岭南文化溯源之旅。
明代岭南大儒黄佐主持修纂巨著
《[嘉靖]广东通志》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黄佐主持编纂,全方位记录了广东从周到明中后期的历史沿革、地理、物产、人口、文化、名人等。该书资料广博,内容翔实,是探究广东古代政经文化的关键古籍,学术价值极高。
2024年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白云山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保存完好的黄佐家族墓群;而此时,省立中山图书馆历时近三年的《[嘉靖]广东通志》数字化项目也将建设完成。考古发现与数字重生双线交汇,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也为本次展览平添了一分历史机缘。时隔四百余载,这位明代岭南大儒及其主持修纂的巨著,以全新的方式再度回归公众视野。
从昔日的墨韵书香到今天的数字重生,《[嘉靖]广东通志》正借助科技力量焕发新生命力。省立中山图书馆通过这次展览,不仅重塑了古籍保护与传播的生态,更搭建起传统文献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桥梁。
【展览延伸】
黄佐(1490-1566),字才伯,号希斋,晚年自号泰泉居士,广州府香山县人,是明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献学家、诗人。学术上,黄佐坚守并修正程朱理学,创办泰泉学堂,重振南国诗坛的“南园后五子”皆出自其门下。他与丘濬、陈献章合称“明代广东三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在明人之中,学问最有根柢”。
在地方史志领域,黄佐贡献卓著。嘉靖三十六年(1557)冬,已隐居的黄佐应广东地方长官之请,毅然出山主持修志工作。时年67岁的他在广州贡院设通志局,任总纂,召集黎民表等岭南才俊,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修志历程。《[嘉靖]广东通志》全书七十卷,事类分明,逻辑清晰,推动了明代方志学发展。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