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分刚过,晨雾还未散尽,大别山的褶皱间,已悄然浮起一抹黛青。满载着省市作家采风团队的大巴,缓缓从霍山县中医院驶出。沿着 346 国道前行,依次途经衡山镇、黑石渡镇、落儿岭镇、漫水河镇,又路过拥有百年历史的狮山中学,随后转入农村公路,驶向太平畈乡。一路上,透过车
春分刚过,晨雾还未散尽,大别山的褶皱间,已悄然浮起一抹黛青。满载着省市作家采风团队的大巴,缓缓从霍山县中医院驶出。沿着 346 国道前行,依次途经衡山镇、黑石渡镇、落儿岭镇、漫水河镇,又路过拥有百年历史的狮山中学,随后转入农村公路,驶向太平畈乡。一路上,透过车窗望去,松山、竹林、石崖在雾气的洇染下,化作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宛如仙境一般。
霍山,这片被《本草纲目》深深烙印的土地,李时珍曾在此寻觅石斛,陶弘景也在此辨别灵芝。车轮碾过狭窄乡道上的碎石,惊起一群山鸟。在扑棱棱的振翅声里,这场采风活动,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逆行 —— 并非我们主动探寻皋陶医学,而是千年药香牵着文脉的丝线,将我们拉向草木与文明的共生秘境。
01
采风的首站,是太平畈乡石斛种植基地。刚抵达目的地,映入作家们眼帘的,便是大别山药王何云峙的故居。药王夫妇的墓葬,就位于故居后的山坡上,静静地守护着这片仙草地,庇佑着子孙后代。在药王之子何祥林的讲述中,我们逐渐揭开了这魂之草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何云峙,这位被誉为 “米斛之父” 的药王,不仅是霍山米斛的发现者,更是培育者。在这里,他开展霍山石斛的研究与试验,亲手种下霍山的第一颗米斛原种,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有人说,石斛遇见何云峙,是石斛的幸运;何云峙识得石斛,则是霍山的幸运。20 世纪 70 年代初,一位药农偶然将挖到的草药送到当地中药专家何云峙手中。何云峙见状,大为震惊。尽管他识得一千多种草药,却也是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霍山石斛。要知道,霍山已经有 100 多年未曾出现过石斛了。何云峙立即通过手摇电话,将这一线索报告给县里。几天后,县里派来医药专家,经仔细辨别,确认这就是石斛。
何云峙心想,既然药农能找到石斛,山中必然不止一株。然而,野生石斛大多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间、山地林中的树干上,或是山谷的岩石上,常与苔藓、石苇等植物附生在一起。其生长条件极为苛刻,生长速度缓慢,产量也极低。何云峙独自攀爬了几十座大山,终于发现了 5 株石斛幼苗。此后,他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照料这些幼苗。在自家田里、山场搭棚、铺石子,为了提高石斛幼苗的成活率,他亲自挑山泉水浇灌,还将牛奶粉发酵后,小心翼翼地喷洒在幼苗上。可以想象,当年的他背着干粮,穿梭在云遮雾罩的山林间;自制软梯,攀爬陡峭的崖壁…… 终于,他欣喜地发现了几株已经结出蒴果的成年石斛。可就在他沿软梯下崖时,软梯突然断裂,他从崖壁上跌落下来……
历经千辛万苦,石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石斛产业已让上万人从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何云峙将全部生命都投入到石斛事业中。他深爱着石斛,深爱着霍山,更爱生活在这里的乡亲。是他倾尽全力,改变了石斛的命运,也改变了霍山人的命运。
药王故居占地 50 亩,主馆面积 200 平方米。这里不仅是药王的工作室,更是霍山石斛的历史文化展示馆。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霍山石斛的前世今生,欣赏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还能看到霍山石斛枫斗制作工艺的实景流程图。
药王故居先后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霍山石斛文化生态基地体验馆,以及国家基本药物所需霍山石斛种原保护基地。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走进药王故居,仿佛穿越时空,与药王何云峙面对面,感受他对霍山米斛的深情厚意与无私奉献。这里不只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处能让心灵得到洗礼的圣地。
石斛种植基地紧挨着药王故居。作家们实地观摩仿野生种植核心区,触摸着石斛芽孢,感受 “道地药材” 从深山到药房的漫长历程。省级非遗项目中医(皋陶)淠衡钝斋学派代表性传承人杜兆雄,以《神农本草经》为蓝本,讲述石斛从 “九大仙草之首” 到现代抗肿瘤药用的演变历程。大家深刻感受到,“仙草” 石斛让昔日的穷乡僻壤,蝶变成如今的 “十亿小镇”,药王何云峙居功至伟,乡邻们对他顶礼膜拜。为了缅怀和纪念何云峙老人对霍山石斛产业的杰出贡献,1988 年,经霍山县人民政府同意,太平畈乡人民政府出资,按照何云峙真人身高(1.71 米),在故居门口立了一尊栩栩如生的药王铜像。何祥林告诉我们,如今小镇居民中,千万富翁有数十人,百万豪车随处可见。
02
第二站,我们乘坐采风大巴,来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实践教育基地 —— 大别山岐黄文化展览馆。
推开展览馆朱红色的木门,一幅以 “象・印象霍山” 为主题的水墨长卷扑面而来。展区以 “古色、红色、绿色、本色” 四色为主线,将霍山的千年文脉缓缓道来。古色展柜中,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碎片,斑驳的纹路间,仿佛能看到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红色展墙上,大别山革命时期药草救伤的故事,令人动容;一幅青绿山水画轴徐徐展开,大别山的苍翠林海与霍山石斛、茯苓等道地药材相互映衬。此刻,展馆宛如一部立体的地方志,用光影与实物勾勒出霍山的灵魂。
步入 “天・天然药谷” 展区,仿佛置身于一片浓缩的生态秘境。玻璃展柜内,数百种大别山中药材标本静静陈列:霍山石斛的根茎如金丝缠绕,灵芝的伞盖泛着暗红光泽,何首乌蜷缩如虬龙…… 最令人震撼的,是一面 “本草历史墙”,从《神农本草经》的竹简摹本,到明代《本草纲目》的泛黄书页,千年药香穿透时光,扑面而来。同行的中医药专家轻抚一株野山参标本,感慨道:“大别山的每一味药材,都是天地馈赠的密码。”
“地・地域医学” 展区,宛如一座时空长廊。皋陶医学的青铜器皿、淠衡医派的古籍药方、明清时期的针灸铜人…… 文物与文献相互交织,勾勒出安徽中医药的流派脉络。在一盏仿古油灯下,我驻足细读《霍山医案集》的复刻本,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民国乡医用艾草驱疫、以茯苓安神的案例。这些朴素的药方背后,不仅有医者 “悬壶济世” 的初心,更蕴含着百姓 “以草木为友” 的生活哲学。
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 “和・融合展示” 区。全息投影技术将《黄帝内经》的文字化作流转的星河,触控屏幕上,游客可以 “虚拟炮制” 六安瓜片药茶;在 “人文医院” 展区,霍山县中医院的现代诊疗场景与古法炮制药材的影像交替播放,传统 “望闻问切” 与 AI 脉诊仪同台对话。在科技的光影中,我们深刻领悟到:中医药的传承从未停留在历史,而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参观过程中,杜兆雄老先生一边引领大家参观,一边为他倡立的大别山地域医学 “皋陶医学” 热情布道,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杜老先生德艺双馨,凭借高超的医术,治愈了无数患者。我听闻过许多他与患者之间的感人故事。1996 年,合肥的陈姓老先生晚期胃癌术后化疗,因反应过重被迫中断。当时,陈老先生无法进食,全身浮肿,由两人搀扶着来到霍山,请杜兆雄医治。经过几个月的汤丸并施,陈老先生逐渐康复。2006 年,病愈十周年时,陈老先生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精心呵护十年风雨抗癌路,由衷感佩一片苍生大医情”,以表感谢。陈老先生一直健康活到 91 岁。与杜老先生半天的近距离接触,让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也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作家的使命感。我要用手中的笔,为中医药和更多中医人呐喊助威!
结束参观,走出展览馆的那一刻,我默默回望,“天人合一” 的匾额在光影中愈发清晰。这一程,我不仅触摸到中医药文化的脉络,更感受到它跳动千年的脉搏 —— 那是自然与人类的共生之约,是古老智慧对现代生命的温柔呵护。
03
采风的终点站,也是出发地 —— 霍山县中医院。在医院十五楼会议室,我们参加了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全体采风的省、市作家,国家、省市基层老中医,县政协、县卫健委、县医共体总院领导,县中医院领导、中医专家,以及部分乡镇名中医齐聚一堂,特别是杜兆雄、杜江(杜老之女)、王学涵、蔡江河、张晓松等几代省级非遗项目中医(皋陶)淠衡钝斋学派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探讨皋陶医学文化的发展大计。
座谈会由执行院长金少明主持,县医共体总院院长潘家东致辞。与会作家先后聆听了霍山中药产业发展状况、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以及在传承皋陶医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的介绍。杜兆雄老先生作了 “皋陶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独特疗效” 的医学报告,强调倡立皋陶医学的初衷:一是弘扬敬畏生命的精神,二是锤炼拯救生命的本领,三是唤醒呵护生命的觉悟,医者仁心尽显。
县卫健委主任葛子俊郑重承诺:“中医的会必到、中医的事必问、中医的活动必参加、中医的困难必关心。” 他深情讲述自己与霍山中医的三个故事,由衷赞叹:“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抓,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县中医院一任接着一任干,中医药发展势头良好;老中医一茬接着一茬带,新生代中医成长迅速。”
交流环节气氛温馨和谐,大家畅所欲言。作家们围绕 “医食同源”“医文同源”,以及 “天人合一” 的哲学理念,聚焦皋陶医学的历史渊源、学术特点,共话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讨文学创作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度融合。作家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挖掘鲜活素材,寻找创作灵感,用文字记录中医药的发展变迁,讲好霍山中医药故事,为中医药事业贡献文学力量。
夜幕即将降临,满满一天的采风活动仍在继续。我仿佛看到,远处太平畈悬崖上的石斛正悄然抽芽,大别山岐黄文化展览馆里的医案在玻璃后静静诉说着历史,县中医院十五楼会议室里,专家和作家们的热烈讨论声仍在回荡。这美好的声音,正随着大别山的流云,飘向天空,化作时代的最强音!
张启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作家网、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安徽散文随笔学会、六安市作家协会、皖西作家协会、霍山县作家协会会员,小南岳文学社理事。钟情文学,用文字捕捉生活的韵律,在文字的海洋里寻找心灵的净土,书写人生的精彩。参与编写《霍山地名故事》(黄山书社 2018 年 7 月版),著有散文集《春到月亮湾》(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4 年 6 月版)。发表各类文章近两百万字,作品散见于各类纸媒和网络平台 。
信息来源:霍山中医院
来源:霍山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