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阳明学的精神》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阳明学的精神》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生之境,如登高山,愈高愈寒,愈高愈静,愈高愈远。"
陈献章的这句话,道出了人生境界的层层递进。王阳明作为明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将人生划分为三重境界,从世俗财富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阶梯式提升,是把追求财富与名声视为人生的第一重境界。一个人若要修身养性,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必然要跨过这个阶段,走向更高的精神领域。
王阳明的智慧告诉我们,生命不止是物质与名利,更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壮阔的境界。
万历年间的一个春日,南京城外紫金山下的一处书院内,一位年长的儒者正与几位年轻学子围坐在一棵古松下论学。这位儒者便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王门后学季本,他的师父正是大儒王阳明。
"诸位可知,吾师王阳明先生得出人生有三重境界的感悟?"季本捋着胡须,目光扫过在座的年轻人。
一位年轻学子立刻问道:"先生,这三重境界是什么?"
季本微微一笑:"今日我先与你们分享第一重境界。"
他拿起一本《传习录》,翻到其中一页:"吾师曾言,人生之初,多追求功名利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难道追求功名利禄有错吗?"另一位学子问道。
季本摇头道:"并非有错。吾师年少时也立志做一'文中子',希望像王通那样成为一代文宗。二十六岁时,他中了进士,走上仕途,看似风光无限。"
"那为何说这只是第一重境界呢?"学子们更加好奇了。
季本指着山下繁华的南京城说:"你们看那城中,多少人为了官位、银钱奔波一生,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吾师曾说,这第一重境界虽是人生必经之路,但若一生止步于此,未免太过可惜。"
学子们若有所思地点头。季本接着讲述王阳明的故事:"吾师三十三岁那年,因得罪权贵,被贬往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那是个蛮荒之地,瘴气弥漫,人迹罕至。"
"王先生在那里一定很痛苦吧?"一位学子问道。
季本摇头笑道:"起初确实如此。他住在一个简陋的茅屋里,周围都是不谙汉语的苗人。但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吾师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是怎么思考的?"
"有一天深夜,吾师独自一人在驿站中静坐。屋外虫鸣蛙叫,月光如水。他忽然有所领悟,大声叫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是什么意思?"学子们不解。季本解释道:"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正是这次顿悟,让吾师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这和功名利禄有什么不同?"
季本笑着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次,吾师身边的一个下人犯了错,众人劝他惩罚这个下人。吾师却说:'我若惩罚,岂不是助长他的迷失?应该引导他找回自己的良知。'"
学子们听了,若有所思。
季本站起身,指着远处的群山说:"你们看那远山,看似各自独立,实则连成一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看似分离,实则相通。"
季本讲到这里,忽然停下来,望着天色说:"时候不早了,今日就讲到这里吧。至于吾师更高的境界为何,下次再与诸位分享。"
学子们恋恋不舍,其中一人执意问道:"季先生,能否透露一下,王阳明先生是如何超越功名利禄,达到更高境界的?"
季本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吾师晚年常独自登高望远,观花赏月。有一次,他与好友湛若水同游山中,久久凝视一朵山花..."
"然后呢?"学子们急切地问。
季本神秘一笑:"王阳明先生对着那朵山花说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对第三重境界的理解,也正是他毕生智慧的精华所在。"
学子们更加好奇:"王先生说了什么?这和他所说的人生三重境界有什么关系?财富只是第一重,那剩下的两重境界究竟是什么?"
王阳明所悟出的人生后两重境界,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为何他将财富地位只视为人生的起点,而非终点?
季本意味深长地说:"若想知道王阳明先生如何将人生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以及他对着山花悟出的天地之道,下次我再详细与诸位分说。"
学子们虽然心中充满疑问,但也只能等待下次的讲学了。
"先生,我们很想知道,王阳明先生眼中的人生后两重境界究竟是什么?"第二天,学子们早早来到书院,迫不及待地等待季本揭晓王阳明的人生三重境界。
"诸位这么早就来了,想必是对吾师的三重境界很感兴趣。"季本缓步而来,见学子们如此热切,欣慰地笑了。
见学子们热情如此高涨,季本顿了顿准备给众人开示王阳明先生剩下的两重境界,学子们屏息凝神的望向季本,困惑他们的问题就此揭开了答案......
季本点头道:"吾师在《传习录》中将人生三重境界称为'见闻之知'、'德性之知'和'天地之知'。昨日我已与诸位说了第一重'见闻之知',也就是追求功名利禄的阶段。"
学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季本继续道:"第二重境界是'德性之知',这是通过内心修养,发掘人的道德本性。在这一境界中,吾师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学说。"
"什么是'知行合一'?"有学子问道。
季本解释道:"吾师认为,知与行本为一体,真知必然导致实践,实践也是知的一部分。他曾对弟子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位学子恍然大悟:"这就像我知道孝顺父母的道理,必然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如果只是口头上说孝顺却不付诸行动,那就不是真知。"
"正是这个道理。"季本赞许地说,"在第二重境界中,人开始关注内心的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成就。吾师曾说,世间一切学问,皆由此心做主。"
"那第三重境界呢?"学子们更加好奇了。
季本神情庄重起来:"第三重境界是'天地之知',这是更高层次的觉悟。在这一境界中,人开始超越个人得失,甚至超越人我之别,体会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这就是昨日您提到的王先生观花的故事吗?"
季本点头道:"正是。那日吾师与湛若水同游山中,王先生停下脚步,久久凝视一朵盛开的山花。湛若水问他观花有何感悟,吾师说:'此花开放,与我心中之花一般。'"
"湛先生问道:'何谓心中之花?'吾师微笑道:'我心与花心本是一体。人若能与万物为一,便能体察天地之心。'"
学子们听得入神,一时无言。
季本接着说:"这就是吾师所追求的第三重境界——天地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得失,甚至不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是能够体察万物一体,与天地万物合一。"
"这三重境界听起来截然不同,是否意味着要完全摒弃前一境界,才能进入后一境界?"一位学子问道。
季本摇头道:"不然。吾师曾对弟子钱德洪说过:'三境界如登山然,虽有高低之别,但山体是一。见闻之知如山脚,德性之知如山腰,天地之知如山顶。登山之人,必从山脚而上,经山腰,至山顶,方能尽览群山。同理,修行之人也应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自我满足。'"
学子们纷纷点头称是。
"吾师曾写道:'人若能去除私欲遮蔽,便能恢复本心纯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超越了个人修养,达到了一种宇宙整体的觉悟。"
季本接着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吾师与弟子王畿在山中夜宿,指着夜空中的星星说:'宇宙之大,万物之多,看似各自独立,实则一体连通。人心与天地本无分别,只因私欲蒙蔽,才见彼此差异。'"
一位学子忍不住感慨:"王先生的境界真是高深啊!我们平日只追求功名利禄,原来人生还有这么高远的境界。"
季本点头道:"是啊,吾师的思想,正因为有这种超越性,才影响了几百年来无数学者。他教导我们,人生不应只追求物质财富和名誉地位,更要注重内心修养和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
学子们似有所悟,若有所思。
季本最后总结道:"由'见闻之知'到'德性之知',再到'天地之知',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拓展心胸的过程。吾师给我们指明了一条从功利追求到道德自觉,再到天人合一的人生道路。这条道路虽然艰难,但每前进一步,心胸就开阔一分,境界就提升一层。"
学子们听完季本的讲解,心中豁然开朗,对人生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终于明白了王阳明为何将财富只视为第一重境界,因为在这之上,还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等待探索。
正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评价王阳明所说:"其学以心为宗,以诚为本,以身体力行为实,此其所以为王学也。"通过这三重境界的提升,人可以从追求外在功利,到注重内心修养,再到体悟天地万物一体,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生死、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境界。
来源:旭哥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