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山》,亦称《连山易》,为《周易》的衍生物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成为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有人以为,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本期小编带你走进“连山”,系
《连山》,亦称《连山易》,为《周易》的衍生物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成为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有人以为,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本期小编带你走进“连山”,系统的阐述“连山”的核心逻辑。
图源自网络
一、溯源篇:失落的上古易学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有三部神秘的典籍始终闪烁着幽微的光芒——《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其中《连山易》作为上古易学的源头,其踪迹却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成为中华文化史上最引人入胜的未解之谜之一。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周礼》的只言片语到清华简的惊世出土,从会稽山的古老传说至今人的孜孜探寻,一幅关于《连山易》的失落与重寻的壮阔图景正徐徐展开。
图源自网络
《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最权威的线索:"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疏中进一步阐明:"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这一论断将《连山易》的历史追溯至夏代,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占卜典籍。
值得注意的是,《连山》以艮卦为首,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以坤卦为首,体现殷商尚地的思想,而《周易》以乾卦为首,反映周代崇天的观念。这种卦序演变暗合三代思想变迁,彰显出中华文明内在的连续性。
历代典籍中对《连山》的记载虽零散却耐人寻味。《山海经》中"连山绝壑"的描绘,《左传》所引"《连山》有云"的占辞,桓谭《新论》称"《连山》八万言"的规模,都暗示这部典籍曾经真实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水经注》引《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将大禹治水的神话纳入易学体系,显示出《连山》与夏文化的深刻联系。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更明确指出:"《连山》起于神农,《归藏》起于黄帝",将易学源头推向更为久远的传说时代。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竹简中,《筮法》篇的发现掀起轩然大波。学者李学勤先生敏锐地指出,该篇八卦排列与传世《说卦传》差异显著:兑卦居东南象征"见",震卦居西南象征"役",这种特殊卦序可能保留了《连山》遗法。更引人深思的是,《筮法》中"祟"与"说"的占断术语,与《左传》《国语》所载春秋筮例高度吻合,暗示着战国时期仍存在不同于《周易》的古老占卜系统。
考古学家冯时进一步论证,《筮法》中的卦位安排与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000年的蚌塑龙虎北斗图存在惊人对应,或将《连山》的源头推向新石器时代。
地方志与地理遗迹为探寻《连山》提供了另一条线索。《绍兴府志》记载会稽山禹穴曾有"连山石匮",明代学者杨慎在《丹铅录》中详述:"夏禹得《连山》于会稽,藏之石匮。"这些记载与《吴越春秋》"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的传说相互印证。实地考察发现,会稽山周边至今保留着大量以"连"命名的古地名,如上虞的连山江、余姚的连山堰,这些文化密码或许正是上古记忆的残存。贵州水族传承的"连山易"水书,其艮卦为首的卦序与文献记载的《连山》特征高度一致,为活态传承提供了珍贵样本。
《连山》的失传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东汉学者杜子春认为毁于幽王烽火;
《隋书·经籍志》记载梁元帝焚书时亡佚;
宋代邵雍则提出《连山》精髓已融入《周易》。
细考历史,我们或许能找到更深刻的答案:西周建立后,周王室为确立政治合法性,系统改造殷商文化遗产,《连山》《归藏》这些前朝典籍自然遭到边缘化。
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使得上古易学未能完整传世。但耐人寻味的是,《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的八卦方位,与《连山》的艮卦体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恰恰证明了不同易学传统的并存。
当代学者对《连山》的探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字学家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中"山"字构型的分析,发现早期"山"字多作三峰连绵状,与《连山》卦象暗合。
天文学家发现,以艮卦为首的八卦排列,实际对应着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星象布局,这为《连山》成书于夏代提供了科学佐证。民族学调查显示,彝族保存的"十月太阳历"与《连山》卦气说存在深层关联,暗示着上古华夏文明的广阔辐射。
回望《连山易》的千年追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典籍的浮沉,更是中华文明自我认知的深化过程。从《周礼》的明确记载到清华简的意外发现,从会稽山的古老传说到少数民族的活态传承,这些文化碎片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被重新串联。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连山》《归藏》不传,然其理未尝亡也。"在《周易》鼎卦"君子以正位凝命"的教诲背后,或许正隐藏着《连山》"艮止"智慧的永恒回响。这部失落的经典,终将在现代学术的烛照下,逐渐显露其本真面目,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提供新的密钥。
二、原理篇:山岳崇拜的符号体系
连山易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占卜体系,其独特的山岳崇拜符号体系与卦序逻辑,折射出华夏文明早期自然崇拜的思维模式。据《周礼·春官》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这种以山岳为宇宙本源的认知,与《周易》以乾坤为门户的体系形成鲜明对比。《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连山》残篇明确记载"艮以为首",印证了《易纬·乾凿度》"艮为山,连山象也"的论述,这种卦序排列在二里头文化陶器刻符中得到实物佐证——考古发现的"山"形符号与商代甲骨文"艮"字的象形结构高度一致,暗示着夏商时期山岳崇拜的连续性。
从符号学视角考察,连山易的卦象系统实为上古山岳崇拜的符号化呈现。《山海经·中山经》载"禹曰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这种对山岳的系统性记载,反映了先民将山脉视为天地通道的原始思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山"字与占卜术语的频繁组合,更证明山岳符号在先秦术数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版上刻划的八角星纹,与《连山》"八山卦"(见《路史·发挥》)的记载存在形构关联,这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宗教法器,或为连山易山岳符号体系的雏形。
在占卜方法层面,连山易展现出与物候历法深度结合的特点。桓谭《新论》称"《连山》八万言,藏于兰台",其庞大体量远超《周易》的简要卦爻。北魏《正光历》保存的"连山候气法"详细记载了通过观测山间云气变化预判农时的技术,这与《夏小正》"启蛰…陟南山"的物候记录形成互证。
唐代李淳风《乙巳占》援引的《连山》佚文显示,其占卜体系包含"观山形、察云色、测地脉"三重维度,如"山势如伏牛,其地多疫"等具体判断标准,在《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各地山形特征中仍可寻得踪迹。敦煌遗书P.2534号《地形决》所述"五岳配五藏"之说,更延续了连山易将山体拟人化的原始思维。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揭示了连山易与早期王权的密切关联。二里头遗址三号宫殿基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其背部排列的十二节脊突恰合《连山》"十二次山"(见《帝王世纪》)之数,暗示夏代祭司可能运用山岳符号构建神圣空间。
殷墟YH127坑甲骨中"祷于岳"的占卜记录,与《连山》"山者,天地之骨也"(《太平御览》引)的宇宙观一脉相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将大禹治水与山岳崇拜直接关联,恰可印证《连山》"山主藏,水主流"(《左传正义》引)的原始辩证思维。
从地方志材料考察,山西《霍山志》记载的"夏祭连山,商祀归藏"仪式,以及浙江《会稽山志》保留的"禹穴藏连山图"传说,均指向连山易在夏文化圈的特殊地位。明代《绍兴府志》收录的《吴越春秋》佚文提到"禹得金简玉字于衡山",这与《连山》"玉版纪山"(《水经注》引)的记载形成呼应。
在少数民族文献中,纳西族《东巴经》记载的"居那若罗神山"崇拜,其空间方位划分与《连山》"八方山"体系惊人相似,暗示着上古山岳符号体系的跨文化传播。
连山易的思维范式在秦汉以后仍持续产生影响。《淮南子·地形训》构建的"八极山"系统,明显脱胎于《连山》的空间分类法。东汉《白虎通义》"山者,阳精含泽"的论述,延续了连山易将山体视为能量节点的观念。
道教《五岳真形图》以抽象符号表示山体轮廓的手法,实为连山易山岳符号的神圣化转型。直至清代,胡煦《周易函书》仍专设"连山遗意"章节,试图还原"山象纳甲"的原始占法,可见这一古老体系的思想生命力。
综合考古发现、传世文献与地方志料的多元证据,连山易作为华夏文明最早的系统性思维范式之一,其山岳符号体系不仅反映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自然崇拜,更构建了"山岳中心论"的原始宇宙图式。从二里头文化的陶器刻符到《正光历》的候气之法,从《山海经》的神话叙事到道教的堪舆实践,山岳作为连通天人的神圣媒介,始终是中国人理解世界的重要符号。这种以艮卦为首的易学体系,与后世《周易》的乾坤哲学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中华文明认知世界的双重思维路径。
三、辨异篇:与《周易》的三大分野
《连山易》与《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易学体系的两大源头,其差异不仅体现在成书年代与传承脉络上,更在哲学思想、社会功能及符号系统三个维度形成深刻分野。从《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的记载,到《吴越春秋》中范蠡"处东南为德,居西北为刑"的军事谋略暗合《连山》方位学说,再到近年出土的清华简《筮法》与王家台秦简《归藏》相互印证,这些史料共同勾勒出两种易学体系截然不同的思想图谱。
1、方位空间与变易时间
《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的命题,构建了以"变易"为核心的动态宇宙观。帛书《易传》更明确强调"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时间维度的哲学思考在《左传》占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襄公九年穆姜解卦强调"元亨利贞"四德随境迁转。而《连山易》的哲学根基则深植于空间方位,据《帝王世纪》载:"神农氏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其"艮卦为首"的特征(《周礼》郑玄注)与《吴越春秋》记载范蠡"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的军事地理策略高度吻合。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出土的《归藏》卦序以"坤乾"为轴,更印证早期易学存在以空间方位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与传世本差异,暗示着从《连山》方位哲学向《周易》变易哲学的过渡痕迹。
2、葬事占测与人事决疑
贾公彦在《周礼疏》中揭示:"《连山》主占葬事,《归藏》主占家事,《周易》主占人事",这一功能划分在考古发现中得到实证。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艮山占"系统,将墓葬选址与二十四山向严格对应,其"艮为山,山为葬"的逻辑与《连山》思想同源。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式盘实物,其天地盘结构正合《连山》方位占测体系。相较而言,《周易》的社会功能更聚焦现实决策,《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卜筮"的记载,与周原甲骨中大量"兹卜"类辞例,共同构建起"决疑"传统。值得注意的是,清华简《筮法》篇揭示的"四位占法",既包含《连山》方位元素,又融入《周易》变爻思想,恰是两种功能融合的鲜活例证。
3、数字卦向阴阳爻演化
张政烺先生基于商周甲骨金文考释提出的"数字卦"理论,为理解《连山》符号系统提供钥匙。安阳殷墟出土的四盘磨卜骨上"七八七六七六"等数字组合,与阜阳汉简《周易》保留的早期卦画一脉相承。这种以奇偶数为基底的占筮系统,在陕西扶风齐家村西周卜骨上仍见遗存。而《周易》完成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将数字抽象为阴阳爻符,《系辞》"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的记载,与上博楚简《周易》成熟的"—""∧"爻画相互印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帛书《周易》卦爻辞中保留的"九""六"称谓,恰是数字卦记忆的孑遗。这种符号演化并非简单线形替代,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显示,战国中期仍存在数字卦与阴阳爻并用的过渡形态。
从思想史视角观察,《连山》到《周易》的嬗变,实则是华夏文明思维范式的重要转型。东汉荀爽"乾升坤降"的卦变说,仍暗藏《连山》方位思维的基因;而《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易学传承谱系,则遮蔽了两种体系的内在张力。当代考古发现不断证明,《连山》并非完全湮灭的传说,其方位哲学在风水罗盘、奇门遁甲等数术中持续发挥着隐性影响。理解这种分野,对于把握中国思想史上"空间优先"向"时间优先"的认知转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四、余论:文化基因的现代启示
在中国古代典籍的幽微处,《连山易》如同一条暗河,其水流虽隐于《周易》的宏大体系之下,却承载着更为原始的文明密码。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神农氏作《连山》"的记载,不仅将这部失传的经典与中华农耕文明起源相联结,更暗示着一种迥异于后世理性思维的认知方式。当代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的双重证据表明,《连山易》可能保存着中国思维范式演进过程中被遮蔽的关键环节,其对自然律动的神秘感知,恰是理解华夏文明精神基因的一把秘钥。
1、从神农氏到数字卦
《周礼·春官》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称"《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这种以山象为核的心理图式,在湖北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得到印证,其中"艮山卦"频繁出现于农事占卜,与《诗经·小雅》"如山如阜"的丰收祈愿形成互文。张政烺在《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中揭示的数字卦现象更具突破性:商周甲骨、青铜器上的六位数字组合,实为早期筮占遗迹,其数理结构呈现出与《连山》"崇八"体系的高度契合——安阳殷墟出土的"八八六八一八"卜骨卦象,恰对应《连山》艮卦的原始形态。这种以八为基数的运算逻辑,不同于《周易》的阴阳二元论,反而更接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八角星纹,暗示着一种原始的数术宇宙观。
2、巫术思维的交感律与互渗律
《连山易》的思维范式在《左传·僖公十五年》"筮短龟长"的记载中可见端倪。晋献公嫁伯姬时兼用《连山》与龟卜,杜预注指出其"重象数而轻义理"的特点。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载孔子言"吾百占而七十当",这种高达70%的占验率,透露出《连山》系统可能具备更精密的自然对应关系。贵州水书《连山易》残卷中将"艮为山"扩展为"山—云—雨—禾"的感应链条,与《淮南子·地形训》"山气多男,泽气多女"的生殖崇拜形成跨时空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刻符中,山形符号与禾苗符号的并置组合,为这种原始思维提供了考古实证。
3、时空认知从环形时间到线性观
《连山》体系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鲜明的环形特征。《帝王世纪》载神农氏"以火纪官"的记载,与《连山》八宫配八节的历法系统相吻合。清华简《筮法》篇揭示的"四时卦"结构,将震(春)、离(夏)、兑(秋)、坎(冬)与四方、四色建立神秘关联,这种时空混溶的认知模式,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的青龙白虎星象图中获得物质载体。相较之下,《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线性发展观,显然经过了周代史官文化的改造。湖北荆州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发现更构成关键参照,其卦辞多载"昔者"开头的古史传说,而《连山》残篇则聚焦"方今"的自然现象,这种从共时性向历时性的转变,标志着华夏思维的重大转折。
4、生态智慧与文化基因转化
《连山易》的当代价值在苗族古歌《枫木歌》中得到生动诠释,其中"山养树、树养水、水养人"的生态链认知,与《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农耕准则一脉相承。浙江良渚水利系统呈现的"山—水—田"空间格局,可视作《连山》思维的物质实践。《连山》体系"万物有灵"的有机自然观,如《洞灵真经》所言:"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
从商周数字卦到少数民族易学遗存,从新石器时代星象图到当代生态哲学,《连山易》的文化基因始终在华夏文明肌理中律动。这部失传的经典虽已难窥全貌,但其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碎片重构的精神谱系,不仅揭示了中华思维从巫术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的演进轨迹,更在"天人合一"的原始智慧中,蕴藏着应对现代性困境的文化方案。
正如张政烺在《帛书周易校读》中强调的:"理解《连山》,就是理解中国人思维的原点。"在这个意义上,对《连山易》的探索,实则是中华文明自我认知的一场精神考古。
欢迎大家评论区交流探讨
来源:正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