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1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下,有些人一年到头几乎不感冒、不发烧,连医院都很少去一次。你是不是也好奇: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不生病?难道是体质天生就比别人好?事实上,答案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从医学角度来看,免疫力是人体抵御各种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而那些“总是不生病”的人,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做对了很多事。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指出,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9小时高质量睡眠。长期熬夜、睡眠紊乱,会让T细胞活性下降,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削弱身体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
而那些少生病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作息规律。他们不熬夜、不赖床,甚至连午休时间都稳定得像设了闹钟一样。哪怕再忙,也会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他们不是不累,而是知道:睡觉,是最便宜的“自我修复”。
你可能觉得“吃得清淡”是老年人才会在意的事,但在很多不爱生病的人身上,控制油盐糖的摄入几乎是本能行为。
中国营养学会在《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建议:
每人每日食盐摄入应不超过5克,
烹调油不超过25克,
添加糖摄入控制在50克以内。
这些“限制”听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少生病的人,他们不仅做到了,还会主动选择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的食物,来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抵抗病毒入侵。
他们不追求“网红食谱”,而是把每一顿饭都当作给身体补给的机会。
别以为不生病的人每天都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其实很多人只是坚持每天进行适度运动,比如快走30分钟、拉伸15分钟、楼梯代替电梯。
研究发现,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
而且,适度运动还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和缓解慢性炎症。那些看上去总是精神满满的人,往往不是天生体力好,而是靠“动”养出来的。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情绪波动对免疫力的影响,比你想象得更大。
心理学家汉斯·赛利通过实验发现,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中,会持续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简单说就是:你越爱生气、越焦虑,身体就越容易“罢工”。
而那些不常生病的人,往往对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他们不是不烦恼,而是懂得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者通过运动、冥想、写日记等方式进行释放。他们明白:情绪稳定,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在别人还觉得“忍一忍就好了”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认真观察身体的小变化。
比如发现自己连续几天食欲下降、排便异常、皮肤莫名瘙痒、睡眠质量变差时,他们不会忽视,而是会主动寻求医生帮助,或者进行必要的体检和筛查。
早发现、早干预,是他们避免大病的关键。国家卫健委在《全民健康素养66条》中明确强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健康体检。”但现实中,很多人等到症状严重才就医,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那些总是不生病的人,从来不忽略身体发出的“暗号”。
别看现在不生病,一旦忽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迟早会埋下慢性病的隐患。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这些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一旦爆发,后果严重。
而那些少生病的人,往往早早就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监测“三高”,甚至连体重、腰围、BMI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不是怕病,而是知道:“防得住,才活得久。”
健康不是靠一瓶营养液、几颗维生素就能补出来的。真正健康的人,对“花钱买健康”的套路警惕性极高。
他们相信的,是均衡饮食、科学运动、良好作息这些看似简单却最靠谱的健康方式。保健品在他们眼里,只是“补救”,从不是“基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早已提醒公众: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也不能作为日常营养补充的主力来源。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不生病”的人,总会羡慕他们的“好体质”。但真相是,他们背后都在默默坚持你看不到的小习惯。
健康从来不是运气,而是选择。
他们选择早睡,而不是再刷一集;
他们选择蔬菜,而不是火锅底料;
他们选择多走路,而不是多赖床;
他们选择定期体检,而不是讳疾忌医。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选择,才是他们真正的“免疫力秘密”。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藏在你每天的作息、饮食、运动、情绪里。别再羡慕别人不生病了,从今天开始,你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慢慢变成他们那样的人。
不求活得长命百岁,但求这一生少病、少痛,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有底气。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民健康素养66条(2022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办法》
来源:纵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