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兮兮的只爱你—辛亥革命后复辟派的20件逸闻趣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23:55 2

摘要:一是恭亲王溥伟等人为代表的王公贵族。为了重组武装,溥伟还特意在青岛建了座道观,作为复辟分子来青岛的招待所。德国人又特批他在德人集中居住的会前街建造了很有气派的“恭王府”。而他的这座府邸就成了青岛遗老们“复辟”计划的办公室。

辛亥革命后,中国复辟派分为三派。

一是恭亲王溥伟等人为代表的王公贵族。为了重组武装,溥伟还特意在青岛建了座道观,作为复辟分子来青岛的招待所。德国人又特批他在德人集中居住的会前街建造了很有气派的“恭王府”。而他的这座府邸就成了青岛遗老们“复辟”计划的办公室。

另外一派是以张勋为代表。他们要将皇帝当做傀儡,以复辟为名,自揽大权。

最后一派则是纸上谈兵派,只在理论和宣传上提出复辟。

1.张人骏是张爱玲的叔叔,袁世凯的盟弟兼亲家,一生以“忠于大清”自诩,在政治上几乎属于“顽固势力”的一方,对维新、洋务运动等都采取消极态度。

此人唯一的功绩是任职两广总督期间维护西沙和南沙领土主权。1947年,民国内政部将位于南沙群岛西部的一个滩涂改掉原有旧名,重新命名为“人骏滩”,以纪念张人骏的功绩。

2.1924年,前清庆王奕劻的儿子载振搬到天津居住。这人富得冒油,喜欢赌博,曾在一夜之间输掉两所房子。有一次,他在买跑马场的彩票时跟人打赌,如果赢了,就把马场道修成柏油路面,结果真的中了彩。他果然遵守诺言,不仅用光了赢来的钱,还另外贴了一笔钱。算是赚了个里外都有面儿。

3.前清遗老金梁,在其著作《 瓜圃述异 》中,将吴佩孚、齐白石、赛金花三人称为“燕山三怪”。不知道这老不朽犯了什么病把这三不搭界的人绑在一块议论。

4.1914年,袁世凯聘请前清大臣赵尔巽担任清史馆馆长,但赵说他不愿当“大清的叛徒”。于是,袁世凯骗他说:“这是替大清朝歌功颂德的事情,不是民国的事情。”赵尔巽这才勉强答应,但他提了一个条件,就是为他死于清室的兄弟讨个说法。为了表明自己“只降汉不降曹”,他还写了一首自嘲歌:“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

5.美国医生记载:载沣,相貌清秀,眼睛明亮,嘴唇坚毅,腰板笔挺,虽不及中等身材,却浑身透着高贵的气质。

6.梁鼎芬做过溥仪的老师,民国后以遗老自居,曾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早年,广雅书院想请梁做院长,有人说梁太年轻了,才二十八九岁。梁说:“这容易呀,想年轻些很难,想老一些容易。”于是选了个日子,开始留胡须,各界名流都来祝贺,称“贺胡会”。从此,一缕长须就成了梁的标志。

7.民国后,梁鼎芬住在武昌,依旧留着大辫子。黎元洪和手下一班人就想捉弄梁,派了几个人去见梁,一个假装和梁说话,一个从后面掀开梁的帽子,再冲上一人揪着辫子就剪。剪完后,梁伏地大哭,有人建议他报案,请黎元洪都督做主捉拿凶手。

8.梁鼎芬与章太炎评当世之维新人物,梁曰:“康有为霸气纵横,不失为一佳士,唯深沉不可测,传其颇有做皇帝之野心,君识其人,亦谓可信否?”章太炎对曰:“君误矣,皇帝人人可做,康有为如仅图为皇帝,尚不足为异,最荒谬者,则其人竟妄想欲为教主也!”

9.辛亥革命后,郑孝胥跑到上海找了一栋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凡是诗文信件题识,仍用宣统甲子,从来不用民国年号。他的朋友做了民国的官一旦被他知道,就会遭到他狂暴的谩骂:“群盗如毛国若狂,佳人作贼亦寻常。”

10.郑孝胥自恃学贯中西,尤其是在书法上,傲视天下。他的字可谓一字千金。当时中国“交通银行”四个字,就是以四千两银子从他手中索取的。1915年刊印的初版《 辞源 》的书名“辞源”两个字,他即收润笔费五百两雪花银。为商务印书馆题写馆名,只五个字,即索银每字两千两。尽管已经写好了,可是由于商务印书馆要求其在题款时,应注明题于“民国某某年”,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大清遗臣,他当场将墨宝付之一炬,一万两白银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11.郑孝胥在给溥仪讲《 资治通鉴 》时,话题忽然转到了溥仪未来的“帝国”上,他发神经的幻想:“帝国的版图,将超越圣祖仁( 康熙 )皇帝一朝的规模,那时京都将有三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一在帕米尔高原之上……”

12.九一八事变后,郑孝胥以在“东北建立帝国”为前提,与伪满洲国主要策划者土肥原贤二达成协议,之后诱使溥仪来到东北。来到东北后,溥仪放不下皇帝的架子,不愿屈任“满蒙共和国总统”。郑孝胥为此多方周旋,并向日本人保证,只要让他出任未来的内阁魁首,“皇上的事由我包办,无所不可”。得到日本人的肯定答复后,郑孝胥威胁溥仪说:“日本人说得出做得出,眼前这个亏不能吃。何况日本原是好意,让皇上当上元首,就和做皇帝一样。臣伺候皇上这些年,还不是为了今天。若是一定不肯,臣只有收拾铺盖回家!”

13.德国亨利亲王曾到青岛邀请徐世昌等一批遗老观赏新发明的电影。电影未放映时,遗老们在座位上吸水烟袋,呼呼之声震耳欲聋。电影放映前先由翻译介绍内容,然后关灯放映。徐世昌一见灯关了,很不悦,站起来说:“人还未走,竟然了灯!不像话。”翻译赶紧解释,徐世昌等遗老才坐下。但在放映中,因为语言障碍,所以这些人大声喧哗,并且还把浓痰吐在纯毛地毯上。第二天的报纸大肆渲染此事,徐世昌等遗老看了报纸,居然认为这匪夷所思。

14.民国成立,前清官员于式枚拟一联悬于门两侧: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15.民国时期,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 中国人的精神 》,他自译为《 春秋大义 》 )。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兰芳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鸿铭的讲演却要二元,如此高价票,却仍有不少人蜂拥而至。

16.翻译了《 茶花女 》的林纾很怪,他曾九谒崇陵( 德宗陵 ),自称“清室遗民”,却又是赞成共和制度的一个人。民国初立,他毅然剪去辫发以为诸老倡。民国六年张勋复辟,他劝告同乡人陈宝琛、郑孝胥,说是此举不仅足以危害国家,且足以危害清室。对自己矛盾的行为,他解释说:“我中过举人,已受前清功名,所以自觉是一个遗民了,我承认我的思想太落伍,但做人的方法不可不如此。”

17.樊樊山在清朝做过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袁世凯上台后,想搜罗些晚清旧臣名人进参政院,原定的首选人物为王闿运,王也答应了,正准备从上海启程北上。樊樊山跑来说:“您可不能去,一去就是贰臣;再则,那袁大头是能成事的主儿吗?”这么一说,王就不好意思再去了,袁世凯见王不买账,退而求其次,便把坑队友的樊聘了去。

18.1938年,76岁的铁良病逝于天津,他的墓碑上刻着“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前江宁将军予谥庄靖满洲穆尔察公墓志铭”,依旧是昔日的头衔。此时,大清已经终结了26年,他的老对手袁世凯也已经死了22年。

19.陈伯陶在前清时一直就是教育领域的权威,辛亥革命后,他跑到香港。某年正月十三日( 溥仪生日 ),陈伯陶和许多遗老聚集起来对着溥仪的照片给溥仪祝寿。但当时几十个遗老中,只有两人有清朝的官服,所以,这些人只好轮流穿上这两套官服对着溥仪的照片行三跪九叩之礼。

20.王闿运曾给袁世凯打工,见袁世凯把民国搞得太不像话,就写了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批是:旁观者清。

来源:王梦虎说趣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