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板栏目古诗文句子出处立志奋斗①,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②,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遭遇困境③欲渡黄河冰塞川,。李白《行路难》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走出低谷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新泰市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金蛇纳福,祥光焕彩。春风送暖,吾辈自强。”小新和小泰开启了乙巳年的文化探索之旅。
1. 小新和小泰的班级要办一期以“青春·奋斗”为主题的展板,请你在展板上填上合适的古诗文。
展板栏目古诗文句子出处立志奋斗①,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②,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遭遇困境③欲渡黄河冰塞川,。李白《行路难》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走出低谷⑤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重振信心⑥,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 ①. 会挽雕弓如满月 ②. 九万里风鹏正举 ③.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 劳其筋骨 ⑤.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 沉舟侧畔千帆过
2. 小新和小泰发现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创意融合舞蹈《秧BOT》爆火,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舞者共同呈现表演中国传统秧歌,这一幕被美国“科技时报”新闻网赞誉为“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将文化遗产与尖端技术融为一体”。请你对照下面图片,利用说明顺序简单介绍一下机器人。
【答案】实例: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的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中,人形机器人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机器人采用去外皮的机械骨架设计,顶部配备3D激光雷达,实现精确的定位与导航。躯干部分集成了舞蹈动作生成与映射技术,能够模仿人类舞者动作。手臂设计灵活,手腕配备对接变换装置,支持复杂手部动作。内部采用强化学习优化舞蹈表现,适应不同节奏。足底设计减震结构,减少噪音和震动。机器人还配备集群控制台,实现多机器人协同表演,确保与人类舞者同步。这些设计使机器人能够与传统秧歌舞者完美配合,展示了文化遗产与尖端技术的创新融合。
3. 小新和小泰两人都非常喜欢烧烤,于是他们去追溯“烧烤”文化。请帮他们补充横线内容,并修改文段中两个书写有误的字。
在中国的传统美食中,烧烤从古至今都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在古代,更是一种“舌尖上的美味”。不过,在古代,“烧烤”只用一个字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炙”。
据《说文解字》记载:“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它的上半部分是“肉”字的变形,下半部分是“火”,合在一起指人们把去毛的兽肉穿起来在火上烤以取得食物。依据汉字造字法,“炙”是_______字,读音是_______。提到“炙”,就不得不说说有关“侩炙人口”的历史小故事。相传,春秋时有对父子,父亲曾皙特别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儿子曾参是个有名的孝子,父亲死后,他就不忍心再吃羊枣了,这件事被广为传颂,几乎妇儒皆知。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一直不能理解这件事,便向孟子请教烤肉和羊枣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肉好吃,哪个人不爱吃呢?”公孙丑又问:“那曾参和他父亲肯定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烤肉,而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烤肉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他父亲特别爱吃的,所以他只戒吃羊枣。”听完后,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修改文段中两个书写有误的字:_______
【答案】 ①. 会意 ②. zhì ③. “侩”改成“脍” “儒”改成“孺”
4. 在游览了故宫博物院后,小新在旅行日记中写下了这段文字,横线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故宫的红墙金瓦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飞檐斗拱的宫殿群______出东方建筑的独特韵律。穿过午门,太和殿前的汉白玉台阶上,游客们______,有的驻足仰望屋脊上的脊兽,有的轻声诵读介绍牌上的历史典故。站在保和殿前,望着殿内精雕细琢的蟠龙藻井,小新______——这需要多少匠人的心血才能完成!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禁地,更______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六百年的风雨沧桑,让这座宫阙的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故事。
A. 勾勒 络绎不绝 叹为观止 见证
B. 构建 川流不息 热血沸腾 记载
C. 构建 络绎不绝 热血沸腾 见证
D. 勾勒 川流不息 叹为观止 记载
【答案】A
5. 旅途中,小泰总结了许多文学常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B. 我国古代百家争鸣,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我们学过的有《〈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这些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C. 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如:施耐庵写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吴承恩写的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曹雪芹写的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这三部作品又被人们称为明代三大奇书。
D.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往往按照不同的人生阶段而定,幼儿时期,“孩提”;十三四岁少女,“豆蔻”;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四十岁为“不惑”;七十岁,耳顺;到了八九十岁就叫“耄耋之年”。
【答案】A
6.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ChatGPT来了!作为新一代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是一种能够与人类对话的“聊天机器人”。与已有的普通聊天机器人不一样,之前的人机对话,机器人在海量数据中寻找并选择最佳答案展示出来,本质为“筛选者”和“搬运者”。ChatGPT则是 ChatGPT的横空出世,是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新一轮冲击波,成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新的智能竞技场和智力搏击台。
①联系会话过程中的上下文
②“分析者”“生成者”和“创造者”
③通过高速的算法分析
④可以依据检索而来的海量信息
⑤生成不与已有任何信息相同的答案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①⑤② C. ②④①③⑤ D. ②③④⑤①
【答案】C
7. 经典作品中的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他们以奋斗之姿点亮青春灯塔。小青正在推选“经典形象”展区的人物,你认为下面哪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适合进入展区?请结合原著的情节说说理由。(不少于50字)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示例:我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适合进入展区。奋斗是青年时期保尔的不懈追求,初识朱赫来,他学习革命道理,走上革命道路,坚信奋斗的人生更有意义。参军后,他在战场上历经洗礼,死里逃生,用奋斗为自己的青春注解。(合理即可)
8. 阅读以下《水浒传》和《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甲】
①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智深道:“打甚鸟紧!明日都看洒家演武使器械。”众泼皮当晚各自散了。从明日为始,这二三十个破落户见智深匾匾的伏,每日将酒肉来请智深,看他演武使拳。
②过了数日,智深寻思道:“每日吃他们酒食多矣,洒家今日也安排些还席。”叫道人去城中买了几般果子,沽了两三担酒,杀翻一口猪,一腔羊。
——(节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乙】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有删改)
(1)【甲】选文中众泼皮向鲁智深拜倒在地和【乙】选文中众猴向美猴王拱伏无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鲁智深原本不认识镇关西,后来却三拳打死了他;【甲】文中众泼皮原本想戏弄鲁智深,后来鲁智深却宴请他们,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何用意?
【答案】(1)众泼皮想戏弄鲁智深结果反被他教训,且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让众泼皮心服口服;众猴开始约定谁钻进瀑布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大家就拜他为王,美猴王找到并带领众猴进去。
(2)分别表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和善良的性格特征,鲁智深这样的性格特征却最终被“逼上梁山”,更突出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阅读与鉴赏(54分)
(一)(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9. 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 “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理解为词人的孤傲清高。
B. “谁怜汝”在修辞上使用了设问的手法,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
C. “岁晚”一句,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指人的年华逝去。
D.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10. 同样是闲居期间的作品,但本篇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些不同,请你进行分析。
【答案】9. B 1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场面,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本首诗词描写了作者被诬罢官,只有明月相伴,用屈原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孤寂与怀才不遇的郁愤之情。
(二)(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箦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11.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 “弥漫二十余里”中的“二十”,表现了此区域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美景的范围之广,写出了西湖春景的美妙。
C. “是金陵人,客此”中的“客”,动词用作名词,是“客居”的意思。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象形字,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字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的意思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2. 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之也 B. 之哉 C. 乎也 D. 者哉
13. 【乙】文中下面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每划对一处给1分,划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
1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15. 【甲】、【乙】两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描写的都是西湖景色,但在写作手法上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1. C 12. B
13.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
14. 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15. 【甲】文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西湖冬天
景色,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地渲染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视野上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乙】文从色彩描写角度,运用侧面描写、比喻和对比手法,描写了西湖春天柳树和桃花的绿和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和桃花如烟如雾的情态,并用游人之多之盛,来侧面表现景物的美丽诱人和场景的热闹。
(三)(13分)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①
殷慧
①“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北京冬奥会开幕盛典上,雪花飞舞,火炬点燃,烟花绽放,中国向世界张开热烈的臂膀。当冰雪之约如期而至的那一刻,我们激动万分。这场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的仪式,彰显着中国礼乐文化的魅力。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需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②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礼乐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红毯铺道,红旗漫卷,被待以“国家最高礼遇”的英雄们前往人民大会堂,登上授勋台。那一刻,我们百感交集,为自己的英雄自豪,也为生活在英雄的国度而骄傲。礼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我们要让礼乐文化走近普通百姓,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让百姓知礼、懂礼、用礼,营造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局面。
③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学校和媒体在创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很多中小学也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首档中华礼乐传习系列节目,如《尊师礼》篇,设计了“正衣冠、献桃枝、敬茶、训诫、赠书”等现代师徒礼仪;《相见礼》篇,展现了“拱手礼、执手礼、叠手礼”等符合中华审美的相见礼仪;《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贯通古今。
④当然,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古代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还有很多繁文缛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对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称呼不一样,这些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其实,这些礼仪流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是可以简化变通的。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摒弃。
⑤礼乐文化很古老,上下几千年;礼乐文化又很年轻,它活在当下。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践行“人文化成”的使命任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注释】①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让我们对礼乐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B. 从花木兰从军出征,到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贯通古今。
C. 礼乐文化也有消极内容,如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理念。
D. 礼乐文化很古老也很年轻,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
应用价值,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17. 下面对文章第②段论证思路的梳理,有误的一项是
18. 同学们对本文的论证方法进行了讨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观点。
小天:是的,比如文章首句“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运用了_______的论证方法,表明礼乐文化历史悠久且意义深远。
小文:第③段的论证也很充分,写学校开发现代礼仪课程和媒体推出中华礼乐传习节目的事例,这是运用了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_的观点。
小星:没错,你分析得真好!
19. 下面材料所体现的礼仪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请结合本文内容阐述理由。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答案】16. A 17. D
18. ①. 道理论证 ②. 举例论证 ③. 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
19. 示例一:符合。现代师徒礼仪表明教师对学生可以适当地“训诫”,材料中学生的行为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是尊师的体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不符合。材料中体现的礼仪过于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强调服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言之有理即可)
(四)(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 戏 骨
张中杰
①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②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③“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时班头说。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④“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⑤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⑥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生旦净末丑,他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⑦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哀高亢起来,观众的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⑧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⑨剧团有8个大戏箱,他还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⑩村里的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绝。“村医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⑪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⑫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个鸡蛋大的洞,也换不了。他掀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⑬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⑭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⑮“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⑯“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⑰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20. 依照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老戏骨”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B. 从为村医送葬、孤儿院义演等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偏执和善良。
C. 第⑬段中的“飞”“扑”写出了“老戏骨”救人时的奋不顾身。
D. 本文谋篇布局巧妙,情节结构大多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1. 请给文章第⑦段做批注。
22. 文章⑫段写到“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老戏骨”怔怔发呆的原因,并试着写出此刻“老戏骨”的内心独白。
23. 本文被报刊选中,你认为放在以下哪个栏目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栏目一:凡人伟事 栏目二:匠心独守
【答案】20. B 21. 示例一:这一段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老戏骨演技高超。示例二: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他淡泊名利的特点。
22. 原因:“老戏骨”因为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为戏班的前景担忧。独白:我是如此热爱戏剧,可如今戏班市场却如此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了,整个戏班怕是快要解散了吧,我该怎么办呢?不行,我要想办法让戏班撑下去,让戏剧文化发扬光大。
23. 示例一:我认为“凡人伟事”主题最合适,老戏骨打小是个孤儿,连名字都被人忘记了,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身上有伟大的精神,他懂得感恩,拒绝为村长爹庆寿,而用戏为村医送殡;他舍己为人,舍命救人;自己一生省吃俭用,临终前用毕生的积蓄置办行头,救济孤儿。在逐利成风的社会里,他所做的这些事情无不体现伟大二字。因此凡人伟事这个主题最合适。
示例二:我认为“匠心独守”主题最合适,小说中老戏骨痴迷于戏剧,以满腔热忱传承着戏剧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他对表演精益求精,学啥像啥,唱啥是啥,凭借自己高超的唱功演技赢得观众的掌声,他在喧哗浮躁的逐利时代,拒绝村长的邀约,而用戏剧来为村医送殡,报答铁杆票友。他勤俭节约,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匠心独守,殚精竭虑,倾其毕生积蓄来帮助戏班子。因此,匠心独守这个主题最合适。
三、写作(60分)
24. 作文
“积累及运用”中说“‘立’即开始,当立则立”。
此刻的我们,正该自立、立志、立德……不负青春好时光。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套作,不抄袭。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