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将领评价“9·3阅兵”:我们不会被吓倒,美军依旧保持领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06:18 2

摘要: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礼炮声刚刚在城市的清晨炸开,镜头推近,中国最新一代防空反导系统、战略导弹、无人作战装备依次亮相。短短几分钟的画面,就足以让大洋彼岸的“战略中枢”感到一丝不安。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礼炮声刚刚在城市的清晨炸开,镜头推近,中国最新一代防空反导系统、战略导弹、无人作战装备依次亮相。
短短几分钟的画面,就足以让大洋彼岸的“战略中枢”感到一丝不安。

没多久,美国军方的反应来了——但语气是熟悉的那套:“不会被吓倒,我们依旧领先。”
说这话的,是美国空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 施耐德。他的表态被美媒《航空周刊》原汁原味地搬上了头版。

这种场景,像极了拳击赛开场前的心理战——裁判还没吹哨,观众席却已经吵成一片。

施耐德的原话并不复杂,大意是:

“阅兵是宣传武力的一种形式,我们并没有被吓倒。美军依旧能打赢,我们保持领先,会找到突破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方法。”

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外松内紧——这种说法既要稳住盟友的心态,又不能让国内议会质疑美军编制和预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还是承认了一个现实:中国是美军关注的“主要焦点”,而且这种关注几乎每天都在持续,尤其是在南海与台海周边。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军的战略部署中心,早就不在中东,也不单是为了俄罗斯的欧洲战场,而是把更多资源、情报和军事研发预算,倾向于亚太,特别是针对解放军的装备与作战体系

这里得先解释一下这个军事名词。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是指一种防御型战略——不让敌人轻易靠近,甚至无法进入一个敏感海空域。

在冷战后,美军的战术几乎是“先控制制空权,再随意投送兵力到对方家门口”。
但中国的A2/AD理念,配合东风系列导弹、红旗防空系统、反舰弹道导弹(如东风-21D、东风-26),让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行动半径受到了极大限制。

换句话说——以前美军航空母舰可以在几百公里外闲庭信步、随意施压,现在它们得担心自己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海上鱼礁”。
这是美国海军与空军重新评估西太安全策略的关键原因。

一个重要问题:“9·3阅兵”不只是军事宣示,它同样是一次军事工业和科技产业链的“展销会”。

过去几年,中国军工领域投入持续上升。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年报,研发支出占比已经超过10%,逼近或超过全球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的研发比例。
阅兵中亮相的大批装备,往往是近5~8年研发投入的集中体现。这意味着军工板块在未来几年,可能迎来新一轮资本市场“估值溢价”。

军工技术的应用并不会局限在武器领域,比如无人机技术就大量反哺民用——物流无人机、海监无人艇、能源行业巡检设备,在商业领域的市场增量巨大。
以2024年的出口数据为例,中国民用无人机出口额达229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源自军工领域。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中国在2023年的武器出口额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市场份额约6%。
随着哈萨克斯坦、印尼、沙特等国与中国的防务合作加深,这个比例可能在2028年前突破8%。
美军的担忧不只是武力对抗,也是国际军火市场的竞争——这里面涉及巨额外汇收入和长期政治绑定。

美军将领嘴上说“依旧领先”,但细看近年来的装备发展曲线,差距在多个领域确实被明显缩小,甚至部分被反超。

隐形战机:歼-20已进入规模化量产,并在航电系统和导弹适配上不断优化。F-22停产多年,F-35虽然仍量大,但在空中格斗性能和维护成本上争议很大。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6被称为“航母杀手”,射程覆盖第二岛链,美国至今缺乏成熟的拦截方案。无人作战系统:中国的海上无人母舰、察打一体无人机发展速度极快,形成了大量可出口、可战用的型号。防空反导:红旗-29等系统在拦截中远程弹道目标上性能提升,美军承认必须研发新一代反导技术才能应对。

这些技术领域,正是美国过去引以为傲、用来维持绝对军力优势的“看家宝”。
现在它们发现,这些“护城河”正在被一砖一瓦地填平。

2024财年美国国防预算达84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然而,美国内部对这么大一笔预算是否能维持全球军力优势,争议越来越大。

原因很简单——钱分散到全球五大方向(欧洲、印太、中东、网络战、太空战),没有哪一块可以无限倾斜。
而如果中国能在亚太建立牢固的A2/AD防线,美国就得花更多的钱在“突破”这道防线上的技术研发,比如:

高超音速武器(但目前美方试验多次失败)新一代舰艇防御系统长航时隐形无人机和弹药投送平台

这也直接刺激了波音、雷神、洛马的订单安排,但同时,意味着美军进入了一个技术追赶周期,而不是他们熟悉的“领先周期”。

施耐德说的那些话,其实更像是一种舆论管理。他必须对盟国(尤其是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释放一种信号——美军依然能罩着你们

但对投资市场来说,这些表态也有微妙的信号作用:

军工股价格波动:美中军力动态直接影响西方军工股行情。每逢中国展示新装备,美国几大军工巨头的股价往往短期内会上扬,因为预期到国会会批新预算。供应链调整:亚太局势紧张,会推动更多半导体、稀土、军用电子的库存储备。能源及航运风险溢价:如果西太平洋的“航行自由”受到挑战,海运保险费率和能源价格都会波动,这背后就是全球贸易成本的上升。

从财经与战略的结合来看,如果美军真的被自己这种“不会被吓倒”的说法洗脑,而忽略了解放军在技术、战术和战略上的进步,那么很可能会犯下两个致命错误:

低估对手的速度
中国在某些装备领域的研发节奏,可以用“翻倍”来形容。比如舰艇下水速度已经是全球最快。依赖旧的作战逻辑
美国过去习惯于“先制空,后制海,最后登陆”的作战模式,而新一代A2/AD战略正是针对这种逻辑进行反设计。

这些误判不只是军事问题,还会扰动全球风险投资、外汇市场与战略资源布局——因为战争风险溢价会被重新评估。

“9·3阅兵”不仅在展示武器,更在展示一种能力——
能在持续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同时,支撑一条完整且不断升级的国防产业链。

美军将领的嘴硬,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
在冷战结束30多年后,全球力量的天平,正在以可见的速度倾斜。
如果说20年前美国的军事优势是“碾压式”的,那么现在,它更多是一种在特定领域的领先,而不再是全方位的压制。

这并非谁吓倒了谁,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这个新时代里,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战略定力,将决定谁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主动。

你觉得美国的“外松内紧”是真自信还是在安慰自己?中国军工的进步,未来会不会反过来影响全球经济格局?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政经学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