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为何只提拔王维,看不上孟浩然和王昌龄李白连面都没见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01:37 4

摘要:有时候我挺好奇,古代那些肚子里装满诗书的人,难道每次喝上一壶好酒,是为自己的理想祝酒,还是为实现不了的仕途哀愁?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复杂得多。那时候,谁要有点本事,不往官场挤一脚,几乎就是半条命被搁在半路。文人们身上的那点脾气,真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能消

有时候我挺好奇,古代那些肚子里装满诗书的人,难道每次喝上一壶好酒,是为自己的理想祝酒,还是为实现不了的仕途哀愁?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复杂得多。那时候,谁要有点本事,不往官场挤一脚,几乎就是半条命被搁在半路。文人们身上的那点脾气,真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能消解得了的。

说喝酒,咱们第一个能想到的应该还是李白,这位真痛快。他那份洒脱,有一半来自于诗才,另一半,大概源自他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但其实,李白有个内心标准,每次醉酒时最佩服的,不止是他的恩人贺知章。这个人,他只要一想到正经为官、风光无限——心里就忍不住想成为他。他是谁?盛唐最后、最有分量的那个宰相,张九龄。诗坛里数他官做得最大,朝堂上又没人诗写得更好的。

提到张九龄,广东的朋友总是特别带劲。我在广州碰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照着收音机喊:“岭南第一人!这才是我们广东的骄傲!”你要说今天凉茶火,其实也沾了点张九龄的光——据说他晚年回家,因为身体出恙,亲自琢磨煮点草药喝着清热,后人敬他的品格,干脆把凉茶牌子取成了“张九龄”。中国人讲究个纪念和传承,这就叫活得有名儿。

有人说张九龄“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还差点满七十,不过比贺知章少了十九年。你要是看近年学者们的分析,他们没少感叹:要是张九龄再多活个几年,说不准那场致命的“安史之乱”就被提前遏住了。唐朝后半段的命运,没准真就此翻了篇。可惜历史不讲如果,总是开个玩笑就拉倒。

张九龄能爬到那个高度,既不是什么祖传关系户,也不只靠脸皮厚——人家机灵劲儿用对了路,又肯卖力气。别想歪,他的“心机”不是那种下绊子,他是真明白:在大时代,自己本事再强,也必须找对人、靠对山头。他找来找去,终于攀上了权力巅峰的张说。这位张说,可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打交道的——三进三出宰相位,嘴皮子和文才齐飞,人称“开元名相”兼“文宗”。他最喜欢搞“人才孵化器”,尤其愿意给那些年轻写手一个机会。

张说看人很有两下子,他罗致年轻才俊——贺知章、王翰、王湾,号称点石成金。说个小故事,有一年冬天京师下大雪,王湾去拜见张说,顺手溜进内厅,发现墙上一首诗写得端端正正。往下一看,赫然是自己的《次北固山下》。王湾心里热腾腾的,比中了进士还激动,这一番力捧,直接让这诗传遍了大江南北。那年代的诗人,红的方式全靠这路“大V”推一把。

在这江湖里,张九龄最幸运的是攒够了本事,让张说真心实意拉了一把,直接进了核心班子。说白了,总得有点真货,才能让老前辈认你当“半个自己人”,张说甚至急着查族谱,想找出祖宗几代的亲戚关节。只不过,人嘛,总有点糊涂劲儿。后头张说有点嚣张,劝不住非要去惹皇帝,张九龄全程劝谏,最后双双被发配边境。当时的发配可不是开玩笑,唐朝的边疆信鸽都飞不过去,张说一去没多久,人就倒下了。在病榻上,他还三次托人给皇帝打报告,求着别埋没张九龄,说错过他肯定后悔。

人走茶凉。张说离世一年多,皇帝这才想起有个张九龄在远方,干脆一纸召回令,让他再出山。有意思的是,这回靠的不是关系,全靠张九龄自己熬出来。一步步升,终于坐上了宰相席。他再不是谁的跟班,轮到四方诗人来找他推荐。那年,孟浩然因为“年岁已大还没捞上官儿”,写过一首求职信一样的悼诗;诗名我背着都怕绕嘴——《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白是千言万语,归结成六个字:盼提携,当官梦。结果,张九龄心里有自己的尺码,没动心,也没多搭理。别说孟浩然,王昌龄那些后世名士都没能捞着机会。只有王维破了例,被他一眼相中。

也许出人头地容易,保住风光就苦难了些。张九龄的职场路,一路爬升,却撞上老狐狸李林甫。这人不是光能拍马屁好使,关键能说会道,把皇帝哄得团团转。你别说,现在有些企业里,也免不了有这种口蜜腹剑的角色。那时候,唐玄宗还年轻气盛,两边嗓门都不小。张九龄一边守正,一边苦口婆心。坊间一直传着他们下棋的故事,不知真假。有一回,两人对弈,皇帝赢不了还不服,硬要张九龄再陪。张九龄干脆使一招,死守主帅不挪窝。皇帝问这局怎么破,张九龄干脆点明:“您看,棋局就像国事,帅位不能乱动,边上的士兵再折腾都没用。”皇帝听得一愣,表面装严肃,心底却多半觉得被说教腻烦。

偏偏李林甫每天在耳边搔首弄姿,打着贴心“好帮手”的幌子挑拨是非。其实比的是“劝君勤政”PK“劝君快活”。最终皇帝还是心软了,让李林甫做宰相,把张九龄一贬了之。张九龄离开长安,东山再起无望,这才有空想起许久不提的旧时情分,写下一首《望月怀远》,诗倒是大家都记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那份心里的孤独,估计只有他和老妻能懂。

很多年后,我在韶关见到老人的手书摘抄《感遇十二首》,头一首还是人人念的那个,“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其中自信和清高不言自明,“你们瞧不上我,我也不用看谁脸色”。有些人就是倔强到死。

讲回最关键一笔:张九龄早早识破安禄山的谋反迹象,多次预警,可皇帝到了后期已听不进正经话。悲剧就在这里种下。安史之乱猝然爆发,唐朝由盛转衰,想再回头已是不可能。张九龄那会儿,已经是旧病缠身,没亲眼看到满目疮痍,也算是一点慰藉。有人说,他命里自带温和,如果再多半点刻薄,也许能逼成败局逆转;可历史就这样流转,如他诗中自守的那份“葳蕤”,终归无人真正懂得。

说到这里,广东茶馆里依然有老人提茶敬他,说出“张九龄,岭南第一人”6个字,谁敢不服气?有些人,不是做宰相时最露脸,而是后来,成为别人心中那个“应该更久一些”的人。

你是不是也会想,如果李白真见一回张说,孟浩然真得一次张九龄的提携,这历史会不会换个样子?可惜人有命数,命里只有风流两三回,道不同路也不过唏嘘一场。说到头,人生啊,别人举荐你一次容易,自己扛过全程,那才是难得。下次咱再聊会写、又能杀敌的边塞诗人,你猜会是谁?

来源:乖巧河流W0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