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有举鼎之力的君王,最后却出奇一致地无法得到善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5:52 2

摘要:“鼎”这个字眼,在中国历史上分量极重,虽说它最初本意是个盛器,熬稠羹煮厚肉,也不过是实实在在的锅罢了,可是话说回来,再看看各朝各代把鼎拖进庙堂、赋予王权,不得不让人心里一颤。这玩意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早已超出了烹煮的实用范畴,成了权力的象征,乃至神话故事里

“鼎”这个字眼,在中国历史上分量极重,虽说它最初本意是个盛器,熬稠羹煮厚肉,也不过是实实在在的锅罢了,可是话说回来,再看看各朝各代把鼎拖进庙堂、赋予王权,不得不让人心里一颤。这玩意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早已超出了烹煮的实用范畴,成了权力的象征,乃至神话故事里,谁能举鼎,谁就赢得一身烈焰光彩。

帝辛——商纣王。这个名字不用多赘述,每个人小时候听故事都知道他是个坏得发紫的家伙。暴君。后世骂他心狠手辣,嗜酒好色,结果坏到让江山都玩完。可就是这样一个家伙,《史记》和各种杂七杂八的古书里,他似乎并没闲着。据说大殿危急,眼看就塌,商纣王一咬牙,两手一撑,硬生生把整座大殿支住了!真的假的?要这么说,这厮在关键时刻还是条血性汉子,力能举鼎,哪里像个花架子。

可这样的故事,更多像是后人添枝加叶的手法。帝王之强,实际有几分真?调阅《竹书纪年》,东汉学者已有疑心。可是传播就像泡沫,越捏越大,到今天,你说它全无依据,也有人跃跃欲试去考证。碎片化历史,就是这样边碎边抛的。

跳到秦武王嬴荡,其实他比商纣王还要来得突然。鼎与武王绑在一块,多少有点给人刻意安排的味道。秦武王登基时间很短,但人称其横冲直撞。可谁知,这种勇武和意气风发,包括那场著名的举鼎比试,成了他命丧黄泉的直接诱因。六合之间,他拍拍胸脯,要为天下做榜样。结果一举鼎,被压断膝骨,没几天就一命呜呼。硬气归硬气,还是逃不过被自己的冲动害了的下场。

“力能举鼎”,放经济学语境下,这简直像是不切实际的扯淡。鼎有多重?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800多公斤,哪里是人能扛的?更何况拍照比力气,是为了什么?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还是活脱脱拿命赌输赢,这就难说了。

项羽的故事,一开始就自带书卷气。谁人不知,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项羽,除了能打,还能举鼎。项羽小时候举鼎,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霸王别姬”。项家人说他天生神力,不服不行。那等等,项羽最后还是死了。他在乌江自刎,没有把江山撑到底。“霸王也抵不过命”,一语戳破所有谜底。

细看成败,这三人居然没一个得善终。鼎的分量,似乎不是给人托起的,和命数硬碰,早晚要塌。鼎上的狮钮,和人手的肉骨头,谁都知道孰轻孰重。有人赞叹他们的气魄,也有人笑话这些王侯自讨苦吃。

其实,真能在庙堂上举鼎的,恐怕从来不是人,是话语,是说书先生的嘴。最出名的鼎在安阳博物馆,安插那儿上千年了,谁举得起来?但人们爱听举鼎的故事,就像喜欢“官二代”的绯闻一样,谁都盼着出个稀罕。

说起来,历史上还有霍去病这样的传奇。传说他曾在汉武大帝面前举鼎,多少有点将门虎子的气概。别忘了,霍去病20来岁封狼居胥,力气虽有,他的致胜之道还是用兵机变。把“举鼎”加在他身上,好像正正好理所应当。可反倒显得单薄。一把戎马生涯就能一举定汉匈,何苦让千斤大鼎来背黑锅?

传说得奇怪起来,传说八百斤,传说千斤,传说一鼎在此,气吞八荒。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有几人关心?更有点像“都会传说”:不管谁,都能成为神话的主角。

甚至还有孟尝君,被说得举鼎赛力。实情不明,赛力也未必出奇,反倒是传说越远越杂。权威信源?考古报告上没这茬。反复查阅西汉物流出土鼎具,没有哪个被记文章来源自孟尝君。但这不妨碍大家让他“举鼎”。好奇的地方在于,谁也不会较真。

实际上,鼎的故事里,真真假假的成分混在一起。时代需要,王权的脸面需要,甚至老百姓茶馆里的谈资也需要。有考古学专家指出,周代青铜鼎多用作国政礼器,不等同于现实锻炼力气。至于千斤大鼎,至今未能证实被哪个王侯豪杰举起。媒体报导现代奥运举重顶级选手记录,大致是263公斤,连司母戊鼎的一小半都够呛。

人们却宁愿相信:项羽举过鼎,霍去病举过鼎,商纣王举过鼎。事实上,“举鼎”成了古时一种旌旗,一种让人感到畅快的虚幻。这不是否定传说的魅力,连历史学家都不会把供案上的鼎拿来验证英雄情结。

奇怪的是,我倒觉得鼎的魔力正在于迷雾。谁能分清楚真相与虚构?有时现实比传说还苍白。假如秦武王没举鼎而苟活下来,不做壮举,记载会不会少得可怜?长时间被人遗忘?这种可能没人敢保证。

力气,野心,命运,这些事在“举鼎”面前都变得模糊。谁用鼎压住了风头,谁就成了英雄。偏偏一代又一代,靠的是举鼎传说流传下去,用不着考证。有用没用,谁在意?

我当然清楚,这些鼎故不太可能是完全真实。但如果没了这些故,莫名就觉得历史缺了一道灵魂。鼎之力,成了最能凝结中国人想象力的意象,好像只要说起力大无穷,必然举鼎撑天。可到底是鼎重还是人心沉?一时半会儿真讲不清楚。

如果真有人能举起鼎,他又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像商纣王,一力独大反而走向毁灭?还是像项羽,有力无心还是终究失败?又或者,真正的“举鼎英雄”只是大家内心的一道影子?

说实话,我自己有时也觉着,力量就是一场幻觉。你说你能举千斤鼎,不如说你能把一段传说讲进千万人心。要是让这些传说消失了,鼎大概只剩冷冰冰的铜片,谁愿意为他编故事?

鼎的传说,远不止是力气的象征,倒像是中国人企图抓住命运、征服自然的一次集体想象。鼎举不举得起来,其实没人真在乎。重要的是,这故事起码在今天,依然能让人忍不住拿出来说。

霸王、暴君,俊杰,败将,他们和大鼎纠缠在一起,像一道既耸人听闻、又千篇一律的旧梦。到底是谁的命比较硬?谁又真的举得动鼎?这难道重要吗?反正咱们的日子里,鼎还稳稳地躺在博物馆里,不紧不慢,没人动弹它,却谁都说它有无限可能。

故事不需要完美,鼎也未必需要举起。讲到这里,也不想再深究真假。只知道,那些关于鼎的细节与遗憾,传到今天,还能让人动点心思,仅此而已。

来源:1颗訫只为你而跳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