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走进一家米其林餐厅:没有预订,没有菜单,没有账单。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走进一家米其林餐厅:没有预订,没有菜单,没有账单。
你吃完拍拍肚子站起来,一边往口袋里掏零钱,一边问服务员:
“这个虾,9.9墨西哥比索够不够?不够我明天送你张画?”
服务员微笑点头:“当然,欢迎下次再来。”
听起来是不是像是某种社会实验?
但在墨西哥城,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而是一种风潮,甚至可能是未来。
欢迎来到Masala y Maiz——一家横跨三大洲风味的米其林星级餐厅。
老板娘Norma Listman,墨西哥本地人,负责“辣”;老板Saqib Keval,祖籍印度,主攻“香”;他们的菜,有墨西哥的玉米、印度的香料,还有非洲的灵魂。
听上去已经够特别了对吧?
那你绝对想不到,这家米其林星店,还有个更猛的标签:
“Eat What You Want, Pay What You Can.”
没错,这不是一句文艺标语。
而是他们真正执行了 “吃你想吃的,付你能付的”的用餐模式。
每年,Masala y Maiz会举行几次“无价日”,当天的规则只有三条:
没有菜单定价——你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没有账单结算——饭后会给你一个信封,自行决定放多少钱;
必须注明:你放的钱里,哪部分是给服务员,哪部分是给餐厅。
你可以只放10比索,也可以放300比索,甚至,有人什么钱都没放,只留下了一幅自己画的小狗送给厨师。
更夸张的,有人吃了不到100比索的菜,留了300当小费,说:“你们这份温柔,值得我一周工资。”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亏钱?因为多数人,并不想贪这个便宜。反而因为被信任,被尊重,给得更大方。
甚至有回头客,每次都留钱比正常菜单还多。
老板Keval说得直接:“人性并不如你想象中糟糕。”
此外,他们并不会天天做这个模式,一年几次就够,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持仪式感。
而且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来的人也不只是普通顾客:
有做手工的阿姨带了几对耳环;有贫困艺术家送了张速写肖像;还有人干脆当义工,帮忙擦桌子、洗碗,换一顿好饭吃。
在这里,饭菜的价格不是数字,而是关系。
这家店的名菜包括:
Camarones pa'pelar:用香草、青柠和印度酥油烹制的大虾,以及Kuku Poussin:炸小鸡搭配酸甜的罗望子酱和芝士。
这些菜在无价日做法不变,分量不变,水准不变。不是“慈善版”,不是“简化版”,不是“半价试吃”。
是和平时一样,原价约在200至300比索之间的正式菜单——你今天吃100比索的菜,也许你只投了50,但也许旁边那位豪客投了500。
老板Norma说得很直白:“我们就是想告诉你——你也配吃一顿好饭。”
墨西哥城在近年来成为“网红城市”——艺术、咖啡、设计、慢生活。
但随着游客潮水般涌入,本地人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压力:租金上涨、物价失控、街区重塑,低收入家庭日渐被“推”出市中心。
而美食,是城市最后的公共广场。
Keval说:“很多人在做工,但吃不到这些他们亲手端出来的菜。我们要让一顿饭,变成可以跨越阶级的桥梁。”
“哪怕只有一天,也好。”
于是,“Pay What You Can Day”诞生了。
2025年8月27日,墨西哥城将有超过20家餐厅加入这一模式。
你可以在那天用1张钞票吃到高级法餐餐厅的炖牛尾;家族经营的老面包房里的肉桂卷;街头爆红的玉米小摊推出的“阿嬷秘制辣酱”;还有另一家米其林星级的传统玉米店Expendio de Maíz。
一家参与的酒吧店主Ximena Igartúa说:
“这是一次不说教、不标签的集体实验。我们不是为了施舍,而是为了重建信任。”
老板Keval在接受采访时说:“已经有来自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和其他地区的人联系我们了。”
他们希望下一步,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日。
其实,目前全球也已有类似理念的独立项目,比如,新加坡的Annalakshmi餐厅,纽约布鲁克林的Rethink Café,德国部分城市的“街头无价日”集市。
如果你有热情、有锅碗、有一点点疯劲儿,你也可以开始类似的一天。
最后,我们来幻想一下。想象一个夏日午后,你走进一间餐厅。没有菜单,只有香气。
你点了一碗用八种香料慢炖的咖喱牛肉,配上一块刚出炉的玉米饼。
服务员说:“吃完后,我们有个信封,你想给多少钱都可以。”
你吃得满脸幸福,犹豫了一下,拿出50比索。
又想了想,掏出一张明信片,在背后写:“我今天不富,但我今天很幸福。谢谢你们。”
你把它放进信封,转身走进傍晚的阳光里。
还是挺美好的吧。
那,这个模式真的能撑下去吗?没人知道答案。Masala y Maiz的老板自己也承认:“这不是一个可以天天做的商业模型。”
但他们更在乎的是:它能不能点燃一场新的想象。
就像他们说的:“开餐厅是高压行业,利润极低、风险极高。但我们还是想用它做点梦。”
也许,这个梦,不该只属于墨西哥城。
来源:旅法华人战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