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的一则评论像一颗石头投进湖里,中国被说成是唯一没有投降的国家,这样的话语,想必不少人都听过,却未必真的明白其中深意。
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世界上还记得那些不屈的身影吗?
台湾的一则评论像一颗石头投进湖里,中国被说成是唯一没有投降的国家,这样的话语,想必不少人都听过,却未必真的明白其中深意。
“殖民过去,有多少国家选择了沉默,只有中国不停地反抗。”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那年,英国带着大炮和船来了。中国人没有跪倒,反而是流血守着自己的家园。那一年,有很多故事,都和坚持有关,就算输了也不点头。
林则徐烧掉鸦片,其实烧掉的不只是毒品,还有为尊严拼命的那种心情。不想让别人欺负,哪怕自己吃亏也不退缩。这场大火,留下很多回忆。
三元里的农民,用最普通的工具对抗外国士兵。甲午海战的时候,战士们知道很难赢,可还是冲了上去。义和团的人也是一样,不怕枪炮,只想着不能让外人骄傲。
瓦德西是八国联军总司令,他个人的日记记下了中国人的坚持。就像长城一样,一块一块连成一线,没有断过。
后来侵华战争,日本遇到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全国都在抵抗。平型关那场战斗,把皇军的无敌神话打破了。重庆的防空洞里,哪怕是小孩子也没有屈服,这种精神令人感叹。
“为什么中国能这么坚强?很多地方文明,都曾被外人轻易带走。”
阿兹特克的传说,黄金和城池,被西班牙人踏平;印度有美丽的细密画,却也被人关在博物馆里。当中国的紫禁城被烧,火一灭还是依旧挺立。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时外敌来了,也失去了土地,但失去的只是表面东西。骨子里的自信和韧劲,并没有因为签了不平等条约就消失。反抗从没中止。
蒋介石有自己的救国想法,杨靖宇则是现实里的另一种答案。他的胃里只有草根和树皮,可还是坚持到底。这种气魄,很难能被外界理解。
台湾岛内,现在的教育不断强调“去中国化”,但事实上,他们依然不能完全割断那种“宁死不屈”的传统。隔着海峡,骨子里还是有流传的血脉。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把民族精神留了下来。雾社起义的莫那·鲁道,在抗争中表现出祖先的气节。这种骨气,早就留在很多人的心里。
“有的人只是表面答应,其实心里还是有反骨。”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历史,确实贴切。不是一时冲动,是长期坚持。
世界上有太多被别人改造过的地方。很多国家很快被外人占领,轻松地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但中国,不管多少次,再困难都在恢复原来的样子。
抗争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是因为有深深的记忆。每一次失败都不代表彻底倒下,每一次反击都让灵魂更坚韧。
“文明被侵略,是常有的事。但不屈不饶,就没那么容易。”五千年传下来,这种韧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自己曾经被压得很低,但总能重新站起来。
华夏子孙的骨头不软。中华文明遭遇了屈辱,也签过各种条约。可是反抗的火种已经在地下潜伏,从来没熄灭。
外来的火焰烧过帝都,烧不掉信念。那些旧时的建筑,哪怕被毁,也总能在灰烬中重新出现。紫禁城的琉璃瓦是这样,别的地方也是一样。
台湾人的身份里,有浓厚的祖先遗风。无数教育试图抹去血脉,但小时候的故事,大多还是拼命不屈的讲法。有些人用“现代化”来美化过去的殖民经历,但骨子里的坚韧却早已固定。
很多历史节点,都是在困境中坚持下来的。有人说中国人忍耐,是为了后面的回击。竹子越压越弯,最后总会弹回来。
民族的基因
“民族气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历史上有那么多沉默的文明,因为无法坚持,渐渐就消失了。中国不一样,哪怕表面上妥协,心底里还是有一股劲。
不论是虎门、三元里,还是平型关、雾社,事件的名字变了,可骨气没有变。那些外国写下的日记,也证实了这一点。
有的地方被战火烧过,有的建筑被外人推倒。可中国从没有真正把自己交出去。失去过土地,但没放弃过自己的文化。哪怕疲惫,也从没彻底投降。
“现代化和殖民不是一样的。”有些政客想让大家忘记过往,但记忆就像血液流转,一代代传下来。
血脉里的坚韧,早已成了生活的常态。
那种不服输的气质,不是用嘴讲出来的,而是一次次困境里练出来的。即使被击倒,醒来还是原来的自己。
中国故事下,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怕输,只怕没骨气。而世界大多数文明,就是因为丢掉了骨气,才在风雨里消失。
抗争和文明,当成了一对兄弟。五千年,回头看,还是挺直的脊梁。
历史告诉我们,表面的失败可能只是下一个觉醒的开始。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