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9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需要,启动了一种装甲扫雷车的研制工作。该车辆不仅被设计用于执行地雷清除和在雷场中开辟通路的任务,同时也可用于清理地形、清除障碍物等。实际上,计划打造的并不是一款狭义上的专用扫雷车(БРМ),而是一种通用型的装甲工程车
在 199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需要,启动了一种装甲扫雷车的研制工作。该车辆不仅被设计用于执行地雷清除和在雷场中开辟通路的任务,同时也可用于清理地形、清除障碍物等。实际上,计划打造的并不是一款狭义上的专用扫雷车(БРМ),而是一种通用型的装甲工程车辆。
在研发过程中,美国陆军也对这一项目表现出了兴趣,但最终的定型完善工作还是由海军陆战队承担。2003年至2006年间共制造了 6辆试验样车,并进行了全面的测试。2008年,海军陆战队接收了首批量产车辆,并赋予其编号 M1150 ABV(“Assault Breacher Vehicle”——突击障碍清除车)。从2012年起,M1150 开始交付美国陆军。随着海军陆战队的改革以及放弃使用重型装甲车辆,列装在其部队中的 M1150 被逐步退役。
总产量超过 200辆。其中一部分 M1150 被移交给了乌克兰(显然是此前属于海军陆战队的车辆)。
M1150 ABV 是一款全封闭装甲履带式战斗车辆,其研制基础是经过大修和改装的 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车辆拆除了炮塔和主要武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有装甲防护的战斗舱,其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 180度。战斗舱前部具有与基础坦克相当的复合装甲防护,并设有车长的工作位置。
在车体后部设有一个舱室,可安装两具带有防护侧板的长条状扫雷炸药容器。在其上方的车体顶部,安装有用于发射这些炸药的导轨。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纵向中轴线上的驾驶舱。
M1150 ABV 在全套外挂设备安装完毕的情况下,战斗全重可超过 70 吨。
主要武器 —— 一挺 12.7×99毫米 M2HB大口径机枪,安装在车长指挥塔上,并配备有远程操控瞄准驱动(俯仰角范围:-10°到+65°),同时配有 M919型潜望式高射瞄具。机枪的弹药基数为 2000发。
扫雷及工程装备 由英国 PEARSON ENGINEERING Ltd. 公司研发。其主要组成部分是 MICLIC(机械化扫雷线性炸药装置)发射系统,该系统包括装有 M58A4 LDCS 型线性炸药 的容器。
炸药由一串聚乙烯袋组成,每个袋内装填 2.2千克 C4塑性炸药。整个炸药的长度超过 100米,总炸药量约 800千克。
为了将炸药投送至雷场通道上,系统采用安装在战斗舱顶部可折叠导轨上的 Mk.22 Mod.4 型火箭弹 进行发射。
炸药发射距离为 100–150米;在雷场中引爆后,可以形成一条 长达100米、宽约8米 的通道。
在车辆的前部,借助通用的 HLA固定系统,可以安装 FWMP犁式扫雷装置、CDB推土铲,以及用于清除地表障碍物的设备(SCD)、LWRP型辅助扫雷装置和LBA通用推铲装载机。此外,还预留了安装 AN/VLQ-12简易爆炸装置电子干扰系统 的可能性。
FWMP犁式扫雷装置由三个部分组成,由驾驶员座位处进行操控,可在车辆前方形成连续的扫雷带。推土铲用于为机械化部队开辟行进道路、构筑战斗装备阵地以及清理障碍物。
M1150 ABV 配备了 LMS雷场通道标示系统,该系统能以固定间隔投射标记物。两具各容纳 50枚标记器 的容器安装在装甲上部结构的尾部。
为了进行地形观察,除了潜望式观察仪器之外,还使用了 IVS CCTV 全景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包括:
带有热像仪和激光测距仪的全景模块,安装在车体前部两侧上的附加摄像机,以及用于后半球观察的热像仪摄像机。在驾驶员位置上,可以将中央观察仪替换为 DVE热像仪观察装置。
车体和战斗舱的正面装甲采用了 多层复合装甲,其防护水平与基础型号的坦克相当。同时,通过在车体底部安装额外的装甲板,提高了 抗地雷爆炸能力。
交付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扫雷车配备了 ARAT/ARAT-2 反应装甲套件,其模块安装在战斗舱的两侧以及车体的侧裙装甲上。
在实战环境下,还可以使用额外的防护手段(例如 反无人机防护网、遮阳板、防护格栅 等)。
此外,防护核生化系统(NBC防护)、消防抑爆系统 以及 烟幕释放系统 也与 M1A1“艾布拉姆斯”上采用的装备相同。
来源:胡侃kao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