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曾先后4次归属华夏,为何明宣宗放弃越南?让觊觎的法国得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0:15 1

摘要:自古以来,越南与华夏大地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地理位置上看,越南与我国的广西、云南接壤,有着长达1650公里的边境线 ,这样紧密的地缘联系,为双方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基础。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越南就与中国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在历史的洪流中,越南曾先后

自古以来,越南与华夏大地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地理位置上看,越南与我国的广西、云南接壤,有着长达1650公里的边境线 ,这样紧密的地缘联系,为双方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基础。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越南就与中国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在历史的洪流中,越南曾先后4次归属华夏,然而最终又走向了独立,明宣宗时期放弃对越南的直接统治更是其中的关键转折点,而在近代,法国也对这片土地垂涎三尺。

一: 越南与华夏的早期渊源及三次归属

越南古称交趾,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淮南子》提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越南自身的《大越史记全书》也记载其祖先是炎帝神农氏,相传炎帝的四世孙帝宜和泾阳王分别统治北方和南方,泾阳王的孙子百男即为“百越之祖”。“百越”是古代中原王朝对于南方诸部落的统称,《汉书》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可见古代越南人是众多“百越”人当中的一支。后来“百越”各部落发展壮大,形成了如“东瓯越”“闽越”“南越”“西瓯越”“雒越”等独立的部落联盟或国家政权,其中的“雒越”指的就是如今的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先后平定了南越、西瓯越和雒越,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越南北部就属象郡管辖,这是越南首次被纳入中国版图,作为中国的一个郡开始见诸于史册。然而秦朝统治短暂,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在番禺建立了割据政权“南越国”,并在今天的越南境内设立了交趾、九真两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南越国”被灭,越南境内在原有两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日南郡,领土也从越南北部扩大到了中部地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越南都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到光武帝时期,中原汉地文化已经在越南生根发芽,当地人文已与中原地区无差异。

东汉时期,越南发生了二征起义。交趾女子征侧因其夫为交趾郡太守苏定所杀,愤而起兵反抗,其妹征贰也号召回应。姐妹两人所带的叛军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夷人的支持,击败汉朝军队,攻陷岭南65座城池,征侧自立为王,号称“征王”。东汉光武帝下令长沙、合浦、交趾三郡制造舟、车,修筑道路,储备军粮,准备进兵平反叛乱。

建武十八年,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统领汉军八千,合交趾兵共两万军队,以及两千艘车船,采水陆并进方式,南攻交趾。建武十九年正月,马援大军深入交趾腹地,依山开道千余里,直捣二征巢穴,于浪泊击败征侧叛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馀人” ,战后征侧与征贰落荒而逃,刘隆率军追击,于禁溪口击败征侧叛军,“斩首千馀级,降者二万馀人” ,并俘获征贰,后来马援军于金溪究擒获征侧,二征被斩首,叛乱弭平。

马援军战胜之后,并没有马上凯旋回来,而是率军往交趾南方前进,直至把二征的党羽悉数翦除为止。马援凯旋回归之前,还在当地立铜柱表功,以为汉界之极。马援在当地协助百姓疏浚渠道、治理城廓,教授农耕技术,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百姓的热爱与推崇。这一时期,越南在军事平叛后进一步巩固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东汉末年分三国,之后中国陷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战时期,越南地区顺势赶走了汉朝派来的官员,建立了占婆国。隋朝统一中国后,于602年派遣大将刘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势力,将今越南北部直接置于隋朝的统治之下。

621年,唐朝取代隋朝并继续统治安南,并设置都护府及节度使等军政官署,管辖当地。唐朝在当地设“交州总管府”,后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命刘延祐任“安南都护”,兼任“经略招讨使”,此后安南都护府又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职权调整。

在唐朝晚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南诏曾向安南都护府发动进攻,唐廷多次遣军与南诏交锋,866年,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高骈成功击退南诏军队,唐廷随即在越地设立藩镇静海军,由高骈任节度使,其后又曾称为“安南节度使”,一直到唐朝灭亡,静海节度使仍在越地进行统治。在唐朝统治期间,越南地区虽偶有民变,但总体上仍在唐朝的统治体系内。

二: 明朝时期越南的第四次归属及明宣宗放弃越南的原因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更迭频繁,交趾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开始谋求脱离中央的掌控。公元939年,交趾人吴权起兵在今天越南广宁的白藤江击败了南汉军队,建立了吴朝,其死后越南便进入了军阀混战时代。

此后越南又经历丁朝、黎朝、李朝、胡朝等朝代,直到阮朝的900多年间,越南形成的多个封建王朝都是奉行独立,并与当时的中国保持了一种朝贡的“宗藩”关系。

明朝永乐年间,越南的陈朝被外戚胡氏推翻,胡朝建立。陈朝的遗老们跑到明朝,希望朱棣灭了胡朝。当时朱棣恰好在搞郑和下西洋,非常希望在越南弄个港口,于是明朝大军南下,灭了胡朝,顺手将越南收入囊中,在这里设立郡县。这是越南第四次归属中国。

然而,朱棣去世以后,朱高炽和朱瞻基先后继位,明宣宗朱瞻基最终放弃了越南。究其原因,首先是经济上划不来。明朝要想管理好越南,每年需要投入300万两白银,但是每年从这里收上来的税款,只有7万两左右,入不敷出,完全是赔本的买卖。其次,人心不归。

越南经历了数百年的独立以后,早就形成了独立的意识。强行让他们跟着明朝混,基本已经不可能,除非学习秦始皇,向当地大规模移民。

最后,国库空虚。明朝在经历了靖难之役,永乐帝五征漠北后,早已国库空虚,打仗需要大量资金,兜里没钱难以支撑军事行动,自然也无法有效统治越南。综合这些因素,明宣宗觉得与其花那么大的代价拿下一个叛逆的地方,倒不如让他们继续以藩属国的形式保持与中国的关系。

三: 法国对越南的觊觎与侵略

明清两朝,越南一直都是中国的藩属国。1802年,阮朝取代后黎朝,成为了越南的主宰者。阮朝主动请求清朝赐国名,嘉庆帝赐其名为“越南”,此后越南这一国名沿用至今。得到清朝认可以后,越南在中南半岛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先后兼并了老挝和柬埔寨,成为了中南半岛上的霸主。

但近代史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清朝国力衰微,对越南的保护力度逐渐减弱。法国作为海权国家,对越南这片土地垂涎已久。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军开始大举进攻越南。法国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对越南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越南难以抵挡法国的进攻,1883年不得不与法国签订《顺化条约》,承认了法国在越南的统治权。

清朝作为越南的宗主国,自然不能轻易接受这一结果。中法战争由此爆发,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双方互有胜负,算是打了个平手。

但由于清朝在南部的海军损失殆尽,在谈判中处于劣势,最终做出让步,将越南宗主国的头衔交给了法国。从此以后,越南便进入了法属时代,整个中南半岛基本都在法国的统治之下,中国对这里的影响力几乎消失殆尽。

法国在越南进行殖民统治,推行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对越南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与华夏的历史联系错综复杂,其多次归属华夏又走向独立的历程,以及法国对越南的侵略,都是亚洲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南曾先后4次归属华夏,是中原王朝统治体系在南方的延伸与拓展,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而明宣宗放弃越南,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标志着越南与中国关系的重大转变。

法国对越南的觊觎和侵略,则是近代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一个缩影,改变了越南乃至整个中南半岛的政治格局。

来源:谈古议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