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广西猛禽赤腹鹰喝水戏水,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后原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01:05 2

摘要:这段珍贵的视频资料显示,一只赤腹鹰悠然自得地栖息于保护区内,并在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槽中饮水、嬉戏,展现出其野外生存的自然状态。此次发现,为研究赤腹鹰的生态习性以及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资料。

近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赤腹鹰的活动影像。

这段珍贵的视频资料显示,一只赤腹鹰悠然自得地栖息于保护区内,并在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槽中饮水、嬉戏,展现出其野外生存的自然状态。此次发现,为研究赤腹鹰的生态习性以及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资料。

赤腹鹰,又名“鸽子鹰”,是隼形目鹰科中的一种小型猛禽。成年赤腹鹰外观独特,上体呈淡蓝灰色,背部羽毛略带白色,外侧尾羽有不明显的黑色横斑。

赤腹鹰体型虽小,适应性却很强。它们善于在林缘、灌丛地带猎食,飞行灵活,擅长短距离快速追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捕食者。

在中国,赤腹鹰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如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它们栖息于常绿阔叶林边缘、次生林与灌木丛,以及农田与村落附近的开阔地带。

赤腹鹰通常选择高大的树木作为繁殖巢址,偏好隐蔽性较强的林区,对栖息地的完整性有较高要求。

赤腹鹰的食谱非常广泛,包括小型两栖动物(如蛙类)、爬行动物(如蜥蜴)、小型鸟类、鼠类等啮齿动物,以及大型昆虫。它们的捕食行为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能够有效控制小型动物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堪称自然界的“生态卫士”。

赤腹鹰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6月。在此期间,它们会在高大乔木的枝桠间筑巢,巢由细枝、草茎等构成。每窝产卵2~4枚,卵呈淡蓝色或白色,并带有褐色斑点。

赤腹鹰的孵化期约为28天,幼鸟出生后由双亲共同喂养,大约4~5周后便可离巢。赤腹鹰的繁殖成功率直接关系到其种群数量的稳定性,因此,对其繁殖栖息地的保护至关重要。

自2021年起,赤腹鹰被正式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二级保护动物,这表明国家层面已经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一些人出于狩猎的爱好,将包括赤腹鹰在内的野生动物作为目标。他们组成团伙,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进行猎捕。

除了狩猎爱好,非法的交易利益也是驱动盗猎行为的重要原因。作为国家保护动物,赤腹鹰的羽毛、身体部位(部分个体被当作传统药用),甚至活体,在非法市场上存在需求。这种需求刺激着盗猎者铤而走险,形成了一条罪恶的交易链条。

栖息地破坏也间接加剧了赤腹鹰被捕猎的风险。森林的过度砍伐、城市化的扩张以及农业开发,不断压缩着赤腹鹰的生存空间。当它们的栖息地减少,就更容易进入人类活动范围,从而更容易成为捕猎的目标。赤腹鹰主要栖息在森林和林缘地带,栖息地的破坏迫使它们靠近人类居住区,无形中增加了被捕猎的风险。

现代捕猎工具的技术升级也提高了盗猎的效率。例如,电媒可以通过播放鸟类的叫声来诱捕赤腹鹰,这种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捕猎的难度,使得更多人参与到非法捕猎活动中。

赤腹鹰的迁徙习性也使其暴露在更高的风险之下。每年春秋季节,赤腹鹰都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它们的迁徙路线可能会经过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这无疑增加了它们被捕猎的机会。如果在迁徙途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赤腹鹰很容易成为盗猎者的目标。

此外,部分盗猎者法律意识淡薄,对赤腹鹰作为国家保护动物的身份缺乏认知。同时,由于赤腹鹰的跨境迁徙特性,执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盗猎行为可能发生在监管薄弱的地区,这进一步增加了打击盗猎的难度。

来源:智慧黑科技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