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中的“Z世代”:如何让年轻人铭记历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00:47 2

摘要:九月三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年轻的面孔与厚重的历史在此交汇。他们或扛着长焦镜头捕捉“硬家伙”的细节,或翻着史料重温烽火岁月,或理性思考历史与未来的关联。这些Z世代的年轻人,正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触碰那段民族

九月三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年轻的面孔与厚重的历史在此交汇。他们或扛着长焦镜头捕捉“硬家伙”的细节,或翻着史料重温烽火岁月,或理性思考历史与未来的关联。这些Z世代的年轻人,正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触碰那段民族记忆,并将之转化为迈向未来的力量。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阅兵首先是直观的震撼。中南大学大三学生朱祚文特意从长沙赶到北京,租下超长焦镜头,只为捕捉阅兵装备的细节:“想亲眼看看咱们自主研发的‘硬家伙’!”这种技术视角的背后,是对国家实力的好奇与自豪。

但热血之外,更有深沉的历史思考。国际关系学院的王佳明认为,阅兵的核心在于“树立更正确的史观”,而史观直接影响世界观。他引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强调学习不仅为个人提升,更是为国家贡献力量。北京大学新生王振宇则坦言,学习抗战史“让我更有爱国情怀”——简单话语中,是少年纯粹的赤诚。

历史并非冰冷的教科书,而是血脉中的震颤。英国视频博主杰凯的祖父是二战飞行员,曾在欧洲战场执行轰炸任务;而他妻子的祖父则在日占时期的沈阳被迫学习日语、每日向天皇鞠躬。两个家庭的记忆,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交汇。杰凯说:“这是家人曾经的亲身经历,至今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刘元媛的祖父曾亲眼目睹日军暴行,“他在树上眼睁睁看着日本兵杀害同胞,心像刀割一样”。那些轻描淡写的叙述,承载的是一代人难以愈合的伤痕。而刘元媛的选择是:“他吃树叶活下来,而我用草药疗愈他人。”这种跨越代际的回应,正是历史记忆的活态传承。

清华大学博士生黄胜泽的学习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学习日语至N2水平,对历史持理性态度:“要铭记历史,但不能滋生仇恨。”他将这种理性转化为专业动力,希望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国家国防建设出力:“年轻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牢牢结合在一起。”

这种担当也体现在对和平的珍视中。阅兵不仅是抗战精神的当代转化,更是“以实力护和平”的宣言。如评论员张耀所言,解放军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从国际维和到人道主义救援,中国正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因素。

对香港而言,阅兵更是推动国民教育的重要契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顺潮建议,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阅兵直播、参观抗战展览、重走抗战路线。香港不仅是抗战的亲历者,更是参与者: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奋战在前线,民间筹集物资支援祖国,营救滞留文化人……这些本土历史,让青年切实感受到“国难日就是港难日”。

近年来,香港通过加强国情教育、组织内地考察,逐渐解开年轻人对国家的误解。更多年轻人愿意周末北上、赴内地升学就业,爱国之心需不断巩固强化。

历史认知的差异亦警示我们传承的重要性。调查显示,日本四成年轻人不知道8月15日是“终战日”,七成几乎从不谈论二战历史。这种淡漠与疏离,导致侵略历史在日本公共记忆中被边缘化。部分日本青年甚至沉浸于“受害者意识”,而非反思加害责任。

相比之下,中国年轻人通过阅兵、家庭叙事和教育互动,正在构建更为完整的历史观。如Z世代所言:“我们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镌刻着先辈们行动与过往的烙印。”

九三阅兵对Z世代而言,绝非简单的仪式。它是可触摸的历史、能感受的力量,是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时空节点。从长焦镜头下的装备细节到抗战遗址前的默哀,从家庭故事的代际传递到理性专业的未来选择——年轻人正在用多元的方式铭记历史,并为之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正如一位清华学子所说:“阅兵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年轻人既要为这份强盛自豪,更要成为推动这份强盛的力量。”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