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倡导“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艺术创作状态,即艺术家应当排除外界干扰、向内激发想象,然后任精神驰骋八方极远,心灵遨游万仞高空。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倡导“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艺术创作状态,即艺术家应当排除外界干扰、向内激发想象,然后任精神驰骋八方极远,心灵遨游万仞高空。
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高度认同并继承延伸了这一理念,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神与物游”,强调创作者的主观精神应与客观事物互动交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上述两种境界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创造力。而从心理学视角看,这样的境界似乎与如今大家常提及的“心流”(flow)异曲同工。
你可能更关心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状态,研究人员认为:当人被推向能力极限且具备完成目标的专业素养时,心流就来了。
心流概念最早出现于1975年,由匈牙利裔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在其著作《超越无聊和焦虑》(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中系统性论述。
喜好观察艺术家忘我创作现象的契克森米哈赖研究发现,棋手、舞者、登山者、运动员和音乐家都有类似体验,即全神贯注地沉浸于自己所做之事,忘却了时间,无感疼痛与疲倦,“专注程度如同激光聚焦”,“仿佛自己在漂流”,“被流动之力裹挟着行进”。于是他将此种精神状态命名为“心流”。
1996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介绍了职业运动员所描述的心流状态。一名田径运动员表示:“你会完全沉浸,对周遭变化浑然不觉。”另一名标枪选手则体验到时间变慢的感觉:“投掷标枪的那一刻,好像一切都在慢动作播放,我能清晰感知自身姿态,也能保持姿态很久。”
基于调查结果,契克森米哈赖判断,进入心流状态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人要确立非常清晰的意图;另一方面,达成意图的过程中要承受适度压力——压力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当人被推向能力极限且具备完成目标的专业素养时,心流就来了。
用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家阿比盖尔·马什(Abigail Marsh)的话说,心流准入门槛取决于“技能与挑战之间的平衡”。
多年来,科学家提出多种不同理论用以描述大脑在心流状态下的活动。
德雷塞尔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约翰·库尼奥斯(John Kounios)称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两派:一些人认为心流发生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阶段,此时大脑更专注,更努力地排除一切干扰;另一类观点主张大脑在心流中会趋于沉静而非亢奋,从而让技能主导行为。
2024年,库尼奥斯与另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大卫·罗森(David Rosen)招募32名爵士吉他手进入实验室,尝试研究他们心流状态下特定脑电活动的位置和强度。
参与者里既有新人乐手也有资深专家,他们被要求他们即兴独奏并反馈是否进入心流状态;与此同时,罗森等人通过脑电图测量记录其脑电活动。结果显示,资深乐手进入心流状态的频次更高,强度也更大。
科学家此后又比较了乐手在(自述的)高水平心流与低水平心流中演奏时的脑部活动,发现存在显著差异:心流状态下,额叶部分的活动更少。
额叶的功能包括组织思维与行为、集中注意力以及制定目标等。库尼奥斯指出:“若心流状态源于高度专注,我们理应从心流中看到乐手的额叶活动增强才对。”
有趣的是,越是经验丰富的乐手,其听觉和视觉相关脑区的活动往往越发丰富;新手则难以展现此特征。
库尼奥斯表示,似乎高段位的爵士乐手拥有支持即兴演奏的专属神经网络,其额叶区域的有意识控制减弱,转向某种“自动化”的技能主导——既然你已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何不放松掌控,让你的专业领着你“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无论从事体育运动,还是尝试手工制作,抑或寄情文艺创作,激活心流都要求一定专业基础。若尝试完全超出能力范畴的任务,例如逼一个刚爱上交响乐的厨师拿起筷子指挥乐队,那样只可能带来挫败或恐惧体验。
另一方面,心流不可强求、难以速得,它只在对的时间、以对的节奏入主你的精神。对于专业上的新手来说,若一遇难题或压力就放弃,专业技能便无法提升,更无从谈起心流状态。
引用马什的观点:“心流状态就是你应对艰难挑战后得到的奖励。”
当然,我们不必非要通过“专业沉浸”感受心流之妙。作为读者,投入阅读一本侦探小说直至罪案凶手身份揭开;作为观众,欣赏一部悬疑佳作直至终极反转的高潮,你都能从沉浸式体验中获得类似心流的“爽感”,甚至,哪怕只是周末做家务的一天,你或许也会在某个时刻,隐约听见心流涌动。
资料来源:
月刊定价
15元/期
全年订阅价
180元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263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来源:世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