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者们常说陕北现在的人口构成,是多民族“混融”的结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现今陕北居民多民族血脉交叉、融容。显然,这里的“混融”与我们的常说的“多民族和睦相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因为混融讲的是民族的血统交汇交融,而且主要是汉民族与西北
学者们常说陕北现在的人口构成,是多民族“混融”的结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现今陕北居民多民族血脉交叉、融容。显然,这里的“混融”与我们的常说的“多民族和睦相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因为混融讲的是民族的血统交汇交融,而且主要是汉民族与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交融。
笔者在榆林城考查
根据史书记载,陕北最早的游牧民族是鬼方、白翟、赤翟、林胡、义渠戎等,两汉时期主要是匈奴、羌在此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有鲜卑、乌桓、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此杂居,宋夏时期主要是党项羌人在这里活动,元代该地为蒙古族统治……
鬼方国(当今佳县境内)的人形石刻
这里我们必须说明:“活动”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的游牧人口有四种类型。一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例如,佳县,这个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鬼方”的国度,其土著大多以放牧为生。二是自由迁徙者:估计早先人口稀少,资源丰富,没有争斗,所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来去自由”。许多游牧民族来自遥远的贝加尔湖畔,丁零人、匈奴人、鲜卑人、高车人都曾在贝加尔湖畔生活过,包括蒙古人的祖先。三是外来“闯入者”,他们多为“马背民族”,信奉弱肉强食,遵循丛林法则,匈奴人可以作为代表。
鲜卑人画像
四是各个朝代的“安置”“内服”:历代中原统治者总共“安置”了多少游牧人口,无法统计。仅就陕北而言,西汉王朝置“龟兹县”,把几十万“归附”人口安置在榆林市的北部;唐朝安置党项羌人34万于甘肃陕西等地,设立32州,让党项人当刺史,而榆林地区是党项人的重要活动基地之一,他们控制榆林地区达500年之久,直到蒙古人夺走控制权……
党项人的皇帝李元昊
斗转星移,随着生存空间的变小和气侯变得干冷,争斗日趋激烈。如果把史前时代算上,千万年来,腥风血雨,刀光剑影,血流成河,陕北一直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进行“拉锯战”的地方,当然也包括游牧民族的相互杀伐。因此,陕北地区的“主人”多少次“易手”,根本无法统计,而控制榆林地区的霸主的变换,则更加频繁。直到明代,中原王朝才真正掌控陕北,陕北才有了固定的主人。
神木境内的明长城遗迹
然而,时至今日,那些曾在陕北生活或称霸的游牧民族哪里去了呢?如果把外迁外逃的不算,有多少游牧人口留在了陕北?他们现在何处?答案在下面——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延安市汉族人口为2,185,502人,占总人口的99.931%,而其他2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507人,占总人口的0.069%1。榆林市共计3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三千多人。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总数都不及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在少数民族名称中,除开蒙、羌等三两个古老民族,还有两三个改为现代名字的古老游牧民族,另外几十个曾经活动在陕北的古老民族完全“消失”了!
李自成,党项(羌)人的后代
——实际上,绝大多数游牧人口留了下来,他们像水渗入沙地一样,融入了汉民族。古老的游牧民族彻底汉化,从姓名到血缘,彻底与汉族交融,这就是民族的混融,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因此,今天的陕北,谁是“纯汉人”,谁是“外来民族”,无法区分,也不必区分,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其人口都是不但分化和容融的。——现代基因学根本无法准确区分人种。
笔者在靖边统万城遗址拍摄,匈奴人在此建立大夏国
那么,民族的混融留下了哪些痕迹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痕迹。
一是地名。地名最“顽固”、最清晰地指示着民族交融。一个民族只要在这个地方生活,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习俗、语言习惯来命名村庄、集市、山川河流、道路。现在,我们在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都能看到特殊的地名。例如,在神木县的国道上开车,会看到很多地名带有“兔”“素”“淖”,这些语素来自蒙语。神木县有一条河流叫秃尾河,经过查询得知,这个名称是吐谷浑(tǔyùhún)语的谐音,当地老人把秃尾河称之为“退河”,而吐谷浑是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的国名……
带“兔”的标志牌,神木县境内拍摄
二是人名。尽管大量“内服”“内置”的游牧民族被“赐姓”或主动改姓,但很多少数民族姓氏元素被保留下来。例如,乎姓多为鲜卑化的匈奴人的后裔,党姓的祖先可能是羌人,折姓多为鲜卑人的后代。在陕北,姓李、姓赵、姓王的人,其祖先不一定是汉人,因李、赵、王等姓氏经常由中原统治者“赐”给游牧民族。——这个话题十分庞大,我们下次专门讨论。
红碱淖,沙漠边沿的湖泊;“淖”是蒙语
三是方言。陕北方言相当复杂,并不像有关学者说的那样简单。我先后在榆林城区、神木、米脂、吴堡、靖边等十来个地方给方言录音,当时或现在,我根本不知道当事人在说什么,因为其发音方式、词汇、语法与普通话差别巨大。我认为古老的游牧民族语言对当代陕北人的影响巨大。我们下次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小壕兔”“大保当”,地名与蒙古人有关
四是长相。我的感觉是:越往北走,人们的面相与“中原人”和“南方人”的差异越大。我觉得榆林人可能带有更多游牧民族基因,尤其是男性。与“南方人”比较,我觉得“北方人”的五官轮廓更清晰,就像电脑图像的“锐化”一样,鼻梁高一些,部分男人的鼻尖微微下勾。靖边人的眼窝似乎稍深一些。
看了女人,尤其是年青女性,我似乎明白了为何陕北民歌总说“毛眼眼”……
榆林市东北地区的女性,南方人能看出其长相与南方女性有何不同?
四是服饰。通过资料查阅得知,扎白羊肚头巾、穿羊皮袄和白白褂等习惯于“白狄”有关……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探寻古老游牧民族的的途径,或者说,我们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考究,可以大致知道古老的游牧民族去了哪里。
来源:侠天下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