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巍峨泰山的怀抱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用汗水与智慧守护着岁月的印记——泰山古树名木。他们,就是泰山古树名木育苗人,肩负着延续古老生命、传承自然与文化瑰宝的神圣使命。
在巍峨泰山的怀抱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用汗水与智慧守护着岁月的印记——泰山古树名木。他们,就是泰山古树名木育苗人,肩负着延续古老生命、传承自然与文化瑰宝的神圣使命。
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泰山古树名木彩石溪育苗基地,泰山景区彩石溪管理区文物林业科副科长张平正在苗圃里为幼苗浇水,指尖轻轻拂过两寸高的汉柏幼苗,想象着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样子。阳光穿透薄雾,为这些承载着古老基因的生命镀上了金边。
泰山现有古树名木18195株,分属27个科,45个种,其中300年以上的1821株,“秦松”“汉柏”“唐槐”等23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保护好泰山古树名木种质资源,传承古树优良基因,近年来,在加强日常养护、复壮等常规措施的基础上,泰山景区组织实施了泰山古树名木育苗工程,采集“秦松”“汉柏”“唐槐”等古树名木种子,在泰山樱桃园、彩石溪、巴山、天烛峰管理区建立古树名木育苗基地,培育泰山古树名木幼苗,为千年古树“传宗接代”,打造“泰山国礼”。
挂印封侯、五大夫松、姊妹松、望人松、鸳鸯檀……彩石溪育苗基地内,平整的田畦里,每一畦都是不同的古树名木的幼苗。从去年3月将种子撒下到如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泰山古树名木育苗人的精心关注下,一棵棵幼苗破土而出,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泰山的古树名木,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然而,繁育这些珍贵树木的后代,却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播撒到土地中前,要先取种、催芽。
“我们一般都是在秋天取种。但由于古树年龄比较大,有时候结好多种子,但是饱满有生命力的种子并不多,采集下来的种子育苗成功率在30%~40%之间。”张平所在的彩石溪管理区文物林业科,承担着古树名木育苗的重任,秋日里,他们小心翼翼地收集着辖区古树上每一颗可能有用的种子,既要保证不影响古树,又要确保种子质量,如同在沙中淘金。
古树种子如同沉睡的时光胶囊,需要经历浸泡、沙藏、定时翻动的“唤醒仪式”。往往是11月开始催芽,次年3月才能撒到苗圃中,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沙藏、浸泡时间、水温的控制,都关乎着种子能否发芽。”张平说,他从事林业工作已经有30多年,但作为古树名木育苗人,不能有丝毫马虎,要时刻关注着种子的状态,时不时从沙里扒出查看,耐心等待着那一抹露白。
种子撒下后,后续的管护至关重要。彩石溪管理区的苗圃地里,十多个品种的古树名木幼苗承载着育苗人的希望。每天,他们都要去苗圃地查看古树幼苗生长状况,同时,还要防范立枯病,进行杀菌消毒。这份细致入微的呵护,只为每一棵幼苗都能茁壮成长。
3月14日,一场以“守护绿色文物传承历史文脉”为主题的古树名木幼苗种植活动在岱庙举行,“汉柏连理”“挂印封侯”“唐槐抱子”“蜡梅王”等40余株古树名木幼苗被精心栽种在岱庙院内,为千年岱庙注入新绿,也延续泰山古树名木的优质生物基因与厚重文化根脉。
“这次栽植的古树名木幼苗,有很多是从岱庙采集了种子培育出来的,尤其是汉柏和唐槐,接下来我们还将播撒龙凤槐、四槐树的种子,丰富岱庙古树名木资源,同时我们也将做好幼苗的管护,及时浇水,制作一些古树幼苗的宣传牌,增强社会公众对幼苗的保护意识。”泰安市博物馆文物园林科副科长李秀芬说。
从取种到育种,再到育苗和栽植,这是一场接力赛,凝聚着育苗人的心血。多年的坚守与付出,泰山古树名木育苗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泰山景区遗产保护部部长申卫星告诉记者,目前,泰山景区四个古树名木育苗苗圃为古树名木的繁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大部分培育出的幼苗已经在泰山景区各地落户扎根。同时,泰山景区培育的汉柏幼苗还被赠送给了茂陵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开启了泰山古树名木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山风掠过苗圃,嫩芽在暖阳下轻轻摇曳,仿佛古老文明向未来伸出的手掌。泰山古树名木育苗人——这群与千年古树对话的人——是自然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抹抹新绿正延续古老文化的记忆,接力讲述着泰山故事。
记者:刘小东
审核:王天姿
来源:千宴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