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年烽烟散尽,峥嵘岁月铭刻民族脊梁;新时代蓝焰长明,初心如磐守护万家安宁。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齐齐哈尔支队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系列纪念活动,教育引导全体指战员从抗战历史的艰辛奋斗中汲取信念与智
1945---2025
铭记烽火岁月
赓写时代荣光
八十年烽烟散尽,峥嵘岁月铭刻民族脊梁;新时代蓝焰长明,初心如磐守护万家安宁。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齐齐哈尔支队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系列纪念活动,教育引导全体指战员从抗战历史的艰辛奋斗中汲取信念与智慧,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奋进力量,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全力以赴投身于新时代消防救援事业。
观看阅兵盛典
汲取精神伟力
80载栉风沐雨,80载春华秋实,中华民族历经艰苦磨炼,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全国人民满怀崇敬与豪迈之情,庄严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全体指战员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尊严,无一不为国家力量的强大和国防建设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天安门前的铿锵步伐,不仅是国威军威的庄严展示,更是全体指战员履行职责、逆火前行,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
踏寻红色足迹
赓续精神血脉
队伍各级利用辖区丰富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追寻抗联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指战员实地参观抗战纪念馆、博物馆和革命遗址,参加烈士驻地公祭仪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感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忠诚为民的崇高精神。同时通过广泛传唱经典革命歌曲和消防救援原创歌曲、集中观看红色影片,引导指战员追忆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有效强化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锤炼了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增强了守护人民的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为推进消防救援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筑牢思想根基
凝聚奋进力量
队伍各级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全体指战员深刻铭记历史、明晰方向,在思想碰撞中全面凝聚共识,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消防救援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聆听历史回响
传承红色基因
队伍各级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东北抗联精神专题辅导授课。通过邀请党史军史专家学者、辖区老党员、抗联老战士来队宣讲,深情回顾革命岁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引导指战员深刻领悟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伟大抗战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使指战员进一步强化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激励其将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切实转化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实际行动。
讲述英雄故事
诠释时代精神
队伍各级围绕抗联英雄的战斗事迹、感人经历以及龙江人民弘扬抗联精神、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开展了“红色传承·光耀黑土”主题征文活动与演讲大赛,通过镜头追溯历史、讲述还原英雄,真实再现抗战历史的厚重与温度,深刻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指战员在深情讲述中深受洗礼和激励,进一步筑牢信仰根基、强化使命担当。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抗联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汲取到的奋斗热情与忠诚信念转化为全力以赴投身消防救援、守护民生安宁的实际行动,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红色传承 光耀黑土"主题征文
《乌裕尔河畔的精神火炬》
克山县消防救援大队
周文豪
在克山县的乌裕尔河畔,秋风吹过金色的麦田,也吹动着消防救援站楼顶的红旗。80多年前,这里是东北抗联第三军活动的重要区域,赵尚志、李兆麟等将领曾率领战士们在这片黑土地上与日寇周旋;如今,克山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指战员们接过了守护家园的接力棒,让东北抗联精神在灭火救援的战场上续写新的篇章。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乌裕尔河见证着不变的忠诚与担当。
一、精神传承启新程:龙江大地展新貌
1936年深冬,克山县北兴镇的密林里,抗联第三军的密营被大雪覆盖。赵尚志率领的小分队在这里度过了最艰难的一个冬天——没有棉衣,战士们就裹着麻袋片;没有粮食,就煮皮带充饥;枪支冻得拉不开栓,就用体温焐热后再冲锋。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创造了"冰趟子伏击战"的奇迹,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大批物资。现将部队入城之处,确定为夜袭克山县城抗战遗址,留下了意义深刻的抗联精神。
在克山县毛岸青革命纪念馆,至今保存着几件特殊的展品——一个马灯、一个算盘、一顶狗皮帽子,这是毛岸青同志的遗物。冬季的克山县,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黑土地被厚厚的白雪覆盖,毛岸青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土改工作队的同志们一起坐着马拉爬犁,相继深入到古北区、古城区等地,开展土改运动。白天走村进户宣传发动群众,夜晚就组织当地干部和农户们学习《中国土地法大纲》,研究土改工作事项。有时到深夜,毛岸青也不休息,建立土地台账,打算盘,填写农户信息和分地数据。还有时给县委、省委撰写土改工作情况报告,为克山县的土改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毛岸青在克山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革命者的缩影。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用自己的行动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尽管毛岸青的身份特殊,但他始终以普通干部的身份深入群众,践行着党的宗旨。不畏艰苦,他的故事,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信念如钢、团结如链、勇气如锋"的抗联精神进行传承。
二、青年担当铸辉煌:消防青春展风采
和平年代,克山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指战员们,用行动诠释着对抗联精神的传承。大队荣誉室里,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牌,诉说着他们守护家园的故事。
2025年春耕时节,克山县河北乡发生大面积秸秆焚烧,火势借着风力迅速蔓延,眼看就要吞噬周边的粮仓和民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报警后,15名指战员携带装备火速赶到现场。当时气温骤降,寒风卷着火星四处飞溅,消防员们穿着湿透的战斗服,在齐腰深的秸秆堆里扑火。班长陈林连续奋战6小时,靴子里灌满了泥水,脚被泡得发白,却始终坚守在火线最前沿。"想想当年抗联战士在雪地里打仗,这点苦算什么?"他的话让年轻队员们备受鼓舞。最终,大火被成功扑灭,保住了300多亩农田和20多户村民的家。
在抢险救援的战场上,这份担当更加凸显。2023年冬季,一场大雪之后,克山大队接到报警称,克山县向华乡联放村一人腿部被卡在收割机内。大队立即调派金鼎消防站出动3辆消防车、2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现场。消防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发现,一名作业人员腿部被卷入正在作业的玉米收割机内,被困者大腿以下被收割机粮仓螺旋滚杠死死绞住。大队政治教导员张帆立即组织人员对被困人员做好心理疏导及作业防护。现场救援人员顶风冒雪立即对粮仓螺旋滚杠进行切割分离,并对粮仓下部进行扩张展开救援。整个过程持续3个多小时,成功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后随即送往医院救治。而指战员们的身体都以被冻僵,却没有一个人叫苦。
如今,克山县消防救援大队把抗联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他们在训练中设置"抗联路线"障碍赛,模拟当年战士们穿越山林、躲避搜查的场景;在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组织指战员到抗联密营遗址重温历史;还与当地学校共建"红色讲堂",由消防员讲述抗联故事和消防知识。这种传承,让抗联精神成为队伍战斗力的"催化剂"。
三、青春接力勇担当:发扬使命和荣光
在克山县消防救援大队,一群"95后""00后"的年轻消防员,正用青春诠释着抗联精神的新内涵。他们或许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青春。
最让人动容的是年轻消防员们在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2023年,克山县“6.6达名苑高层跳楼”,消防员杜禹第一个赶到现场。当时跳楼人员情绪非常激动,杜禹不顾战友劝阻,系上安全绳就走向被救援人员。克制自己的恐高心里,他还是咬紧牙关,奋力将轻生者拽回安全区域。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这个刚入队一年的年轻人说:"抗联战士面对枪口都不怕,我救人的时候,没想那么多。"
如今,这些年轻消防员组成了"抗联精神宣讲队",利用节假日到学校、社区讲述抗联故事和消防事迹。在他们身上,抗联精神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从抗联密营的篝火到消防救援站的灯光,从乌裕尔河畔的战斗到守护家园的坚守,克山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指战员们,用忠诚与担当证明:东北抗联精神从未远去。它是老消防员肩上的责任,是年轻队员眼中的光芒,是每次出警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在这片曾浸染英雄鲜血的黑土地上,克山消防人正以抗联精神为火炬,照亮守护万家灯火的征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奋斗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枪套里的火焰》
克东县消防救援大队
杜浩胜
爷爷临终前,从枕下摸出个油布包,里面层层包裹着的,是个磨得发亮的牛皮枪套,枪套里只有一小捧黑土和半块烧焦的木头。“这是你太爷爷的。”他气息微弱,指腹划过枪套上模糊的弹痕,说道。“那年大火……”
话没说完,爷爷就走了。后来的故事是父亲和我讲的。
1931年,太爷爷放下猎枪加入抗联。枪套是那年太奶奶给他缝的,跟着他经历枪林弹雨。1938年,日军为消灭密营里的抗联战士,放火烧山。太爷爷带着伤员往没火的山脊转移,火舌舔着树枝噼啪作响,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他把自己的羊皮袄浸湿裹在伤员身上,背着人往山顶爬,腰间的枪套被火星烧出个窟窿。后来战友们才知道,激战中太爷爷的枪早已没了子弹不知去向,只剩个枪套,陪他穿梭在火里救助伤员。为了纪念,也为了警示,太爷爷抓起一捧燃烧过的黑土和一截烧焦的木头放在了枪套里。
太爷爷去世后,爷爷把枪套里的焦木和黑土视为珍宝。他在三江平原种了一辈子地,却始终秉持着 “防火比种地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的柴草垛着了火,是他带着人用麻袋包土扑火,胳膊被烧伤也不后退。父亲跟我讲起这些的时候,眼里是藏不住的骄傲。“你太爷爷能从火里救人,咱还能让一把火烧了好日子?”父亲说,爷爷“忆当年”时总这样念叨。我想,爷爷眼里,应该也是一样的骄傲。
分田到户那年,爷爷在自家地头种了圈防火林带。有人笑话他瞎耽误功夫,他却每天去修剪树枝,把枯枝败叶捆好运走。后来邻村发生秸秆焚烧引发的火灾,唯独爷爷种的林带挡住了火势。事后,他跟父亲站在烧黑的田埂边,许久,把枪套里的黑土撒了下去,对父亲说,“你看,这土记着教训呢。”彼时年纪尚小的父亲还不能理解这句话。
直到爷爷去世后,父亲接过他的锄头,也接过了这防火的责任。他在村里第一个搞秸秆还田,说这样既肥田又安全。有年清明,有人上坟烧纸引发山火,父亲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去救火,回来时满脸烟灰,却举着完好的枪套笑:“太爷爷在天有灵,火没烧着它。”我和弟弟看着他心酸又好笑的样子不解道:“你还带着它去了?”父亲讪讪摸摸鼻子笑笑,对上母亲既埋怨又担心的眼神说:“嘿嘿,传家宝!”
前些年,借着开放日,我去到黑龙江省档案馆参观。在那里我了解到,抗战期间日军在龙江大地制造了上百次人为火灾,烧毁森林无数。而抗联战士不仅要与敌人作战,还要扑救山火保护百姓。看到这些,我似乎能想象出当年火场上,太爷爷背着伤员穿梭的身影,不禁被战士们的英勇和决绝而深深震撼和感动。
正欲离开之际,刚巧碰上同来参观的消防队伍。擦肩而过的眼神里,我竟也看到同样的决绝在他们眼中燃烧。
后来,弟弟去消防支队当了消防员,入队那天,父亲郑重地把这个“传家宝”交到他手上说:“你太爷爷在火里救战友,你在火里救百姓,都是一个理。”弟弟珍惜地放好枪套,说训练累了摸一摸,就能感受到那股劲儿了。
去年春天,弟弟所在的队伍紧急出动一场火灾。火借风势很快就形成了树冠火,火墙有三米多高。他在日记里写:“热浪烤得皮肤疼,但想起太爷爷在火里救人的样子,就忘了怕。”他们在火线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最终保住了附近的林场和村庄。回家后他给我看火场照片:烧焦的树干旁,新冒出的绿芽格外显眼,“你看,火再大,也烧不死黑土地的根。”
如今,每次新队员入队,弟弟都要在训练时和他们讲枪套的故事。“这上面的弹痕是打仗留下的,焦痕是救火留下的,它告诉我们,守护这片土地,从来都需要勇气。咱们和抗联的英雄一样,都是守土人。” 他们还和我们农科院合作,用无人机监测林区火险。科技手段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心。
有次去看弟弟,正赶上他们搞防火宣传。他穿着橙色的消防服,举着那个老枪套,给孩子们讲太爷爷的故事。阳光照在枪套上,弹痕和焦痕都闪着光,像勋章一样。有个小男孩问:“消防员叔叔,火那么可怕,你不怕吗?”弟弟指着远处的林海:“你看这林子,当年经受过战火和烈火,现在不还是好好的?因为总有人要站出来,把危险挡在前面。”孩子们懵懵懂懂,一如曾经的父亲、那年的我和弟弟一样。
离开消防队时,我看见训练场上的消防员们正在进行负重越野,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奔跑,像极了当年抗联战士冲向战场的姿态。
那一瞬我忽然明白,枪套里装着的,从来都不只是黑土,还有勇气和担当,有一代代人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那一年太爷爷射不出子弹的枪里,喷发出的是永不熄灭的“橙色火焰”。
枪套的那一捧黑土里就藏着那一星火苗。
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镜头铭记历史
影响致敬英烈
队伍各级积极发掘辖区丰富红色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了抗战主题摄影创作活动。指战员们深入抗联遗迹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及烈士陵园,通过镜头聚焦历史文物、纪念碑、雕塑雕像等珍贵印记,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与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全体指战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礼,凝聚起了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信念与力量。
历史的回响犹在耳畔,时代的征程已在脚下。新征程上,齐齐哈尔支队必将以史为鉴、以志为帆,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锤炼过硬本领,提升应急能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期望为念,以守护平安为责,努力在消防救援事业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生活不懈奋斗!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