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菜碰上Bistro,正在合伙包围北上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22:52 2

摘要:有的店门口摆着露营椅和野山菌装饰,黑底招牌上印着“山”“云”之类的字,等位区坐满了人,问了问前面的顾客,说已经等了快两小时,这放在三年前,谁能想到“西南山区菜”能在上海火成这样?

走在上海的商场里,去年还没几家的云贵菜bistro,今年几乎隔几步就能撞见一家。

有的店门口摆着露营椅和野山菌装饰,黑底招牌上印着“山”“云”之类的字,等位区坐满了人,问了问前面的顾客,说已经等了快两小时,这放在三年前,谁能想到“西南山区菜”能在上海火成这样?

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这些云贵菜bistro的老板,总得是云南或贵州本地人吧,毕竟做地方菜,“地道”好像是标配。后来查了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现在最火的“山野板扎”,起家是在江苏,主打的是云贵川菜系,食材说是从山野里来的,“板扎”俩字还是云南话里夸人的意思;还有个叫“野果yeego”的,听着像贵州来的,其实是从武汉发家的。

近一年在全国开了不少店,说要把贵州食材和现在的餐饮审美揉到一起。就连重庆起家的“Anaago安纳果”,主理人以前还是个建筑师,搞的是云南食材加西式烹饪那套。

2024年,云贵菜的市场规模做到了340亿元,到2025年上半年,相关餐厅门店数直接突破4.2万家。

单说上海,2024年底的时候,云贵bistro的门店就有上千家了,成了除云贵本地外,这个菜系发展最成熟的地方。

要知道前几年,云贵菜在全国餐饮圈里几乎没存在感,红餐网以前的数据显示,它在中式正餐里的门店占比才2.4%,差点就垫底了,还一直被川湘菜压着。现在能反过来在北上广“横扫”,肯定不是光靠运气。

本来想,地方菜要火,就得守着“原生态”的本味吧?但在上海待久了会发现,这里的年轻人吃饭,不光要味道,还得环境精致、有仪式感,最好菜端上来还能拍张好看的照片。

云贵菜bistro刚好抓住了这点,没硬凹“土味”人设,反而学了米其林的路子。比如把云南野生菌和西式焗烤结合,普通的腾冲饵块里加了黑松露。

以前街头5块钱能买到的小吃,一下子就有了西餐的精致感;还有家叫“梅果”的店,做的黑松露菌子焖饭,端上来的时候香气特别浓,拍照发圈的人特别多。

它们把云贵菜的“野”装进了bistro的“雅”里,包谷粑看着像甜品,毛辣果配着芝士,这种混搭,确实比传统云贵菜更能吸引年轻人。

老实讲,木姜子这个东西,以前也就西南地区的餐厅常用,没想到今年成了“流量密码”。不光云贵菜bistro里有木姜子酸汤锅、木姜子牛肉,连饮品店都跟着凑热闹。

喜茶出了木姜子滇木瓜,Seesaw咖啡搞了个“康好姜来”,茶百道

更直接,一下子推了三款木姜子饮品。甚至网红冰激凌品牌“野人先生”,都做了木姜子口味的gelato。

本来以为这种小众香料火不了多久,但看现在的架势,它已经成了云贵菜“破圈”的一个符号,不光有独特的味道,饭前“刮一刮”的仪式感,也让它更容易被记住。

除了菜做得好看、有特色,云贵菜bistro还抓准了“场景”。白天的时候,它是精致的滇味小馆,适合朋友聚餐;到了晚上,灯光调暗点,配上点酒水,就成了能聊天的微醺社交场。

以前的小酒馆大多重形式轻味道,很难让人再去第二次,但云贵菜bistro不一样,菜的味道能留住人,再加上社交属性,年轻人自然愿意来。

海底捞今年6月也跟着推出了雷山酸汤锅,用的是贵州非遗的鱼酱酸,上线没多久就卖了不少,这也能看出来,云贵菜的这种场景化思路,已经被更多餐饮品牌认可了。

不过火归火,现在做云贵菜bistro,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搞不清有些品牌为啥急着扩张,连供应链都没理顺。云贵菜讲究鲜和野,蔬菜、菌子都得空运保鲜,特色食材也不好就地找,没有强供应链支撑,很容易就砸了招牌。

而且现在的店长得越来越像,装修都是暗色调加自然元素,菜也差不多,顾客很容易审美疲劳。

我之前去两家不同的云贵菜bistro,菜单上居然都有黑松露菌子焖饭,味道也没差太多,价格还都不便宜,人均要一百多到两百,不少人吐槽“量少又贵”。

毫无疑问,云贵菜能从“山沟沟”走到北上广的商场里,是件好事,它给其他小众菜系指了条路,不用死守着“地道”,找对年轻人的需求,做好混搭和场景,就能有机会。

但要是想长久做下去,光靠网红套路肯定不行。以前爆火的西北菜bistro,就是因为同质化太严重,没两年闭店的就不少。

如此看来,云贵菜bistro得守住自己的特色,要么在食材上挖得更深,找到更多没被发现的山货;要么在口味上做出差异,别都盯着黑松露和木姜子。

毕竟消费者新鲜劲过了之后,最终还是会为味道和性价比买单,要是从“爆改”变成“魔改”,丢了云贵菜的根本,那可就真可惜了。

来源:战舞小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