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精神力量
听西法大师生讲述
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故事
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近日,我们特邀12名西法大师生,听他们讲述自己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的故事。
“党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暨司法部一级金星荣誉章获得者
王翠芬老师
王翠芬老师出生于1929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炮火,炸碎了她的田园童年。“鬼子在村外修了炮楼,三天两头来扫荡。”老人平静的语气下是深埋的记忆,“乡亲们不敢在家待,常常村东头跑到村西头,聚在一起熬日子。”
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始组织群众参与抗日活动。时年9岁的王翠芬加入了抗日儿童团。站岗、放哨、搞宣传,瘦小的身影开始为家国危亡而奔忙。
1942年,13岁的王翠芬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是秘密的,我连家人都没告诉。那时想法很简单:就想赶走鬼子!”
1944年冬,15岁的王翠芬响应组织号召,与同村9位姑娘奔赴晋察冀军区第一兵工厂。“去工厂的必经之路,有一段被日寇控制的铁轨。铁轨两边建了碉堡、挖了壕沟,白天日寇在那里巡逻放哨,根本无法通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游击队战士的护送下,我们才敢匍匐前行,偷偷地爬深沟过铁轨。”
步行三天三夜,她们终于穿越了日军重兵把守的平汉线,抵达了位于太行山东麓的阜平县金龙洞的兵工厂。“那是冀中最大的兵工厂,主要生产炸药、地雷、手榴弹等。工厂在大山里,大家工作和生活都在山洞里,条件十分艰苦。”
1945年9月,随着形势变化,兵工厂搬迁到宣化。王翠芬当上了生产小组长,独自负责去保管室取药、配药、引线等工作,任务更重了,危险也如影随形。
1946年2月的一天,在制造地雷拉弦的过程中,药品因摩擦突然猛烈爆炸。“轰的一声,脸像被烧红的烙铁烫了,钻心地疼。”巨大的冲击波将她掀倒在地,她的第一反应是忍痛先离开保管室,不要引发更大的灾难。
被紧急送往部队医院后,王翠芬在病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脸上整整褪了一层皮”。一出医院门,她没有丝毫犹豫就回到了熟悉的岗位上。怕不怕?“当时没想那么多,组织需要我干啥,我就干啥。”
抗战还没结束,解放区建设急需大量人才的消息就传开了。王翠芬有了新念头——去学习。她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用知识报效国家。1946年,她进入察哈尔省宣化市宣化中学,后又到张家口中学正规学习初高中文化课程。
1953年,24岁的王翠芬成功考入北京矿业学院,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她的理由掷地有声,“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国家建设离不开它!”这份赤诚,与当年穿越封锁线时一般无二。
从此,她人生的轨迹从战场转向校园。先后辗转于武汉矿业设计院、西安矿业学院,直到1985年在西北政法学院光荣离休。
“我一辈子只干了些普通工作,没啥大贡献。”老人说,“能享受今天这样的好生活,我打心底里感谢党。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听党话、跟党走。”
通过专业特色课程传承伟大的抗战与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古丽那尔·乌斯曼江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自成立以来开设有一门专业选修课《新疆历史与现状》,课程中有一章节内容是抗战时期的新疆。作为一名来自于新疆的少数民族教师,每每在讲授本节内容时都深深地感受到:新疆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新疆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一部分,拥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抗战精神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抗日战争是全中华民族的抗战,新疆虽远离主要战场,但同样是这场救亡图存伟大斗争中的重要一员,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抗战精神同样流淌在天山南北各族儿女的血液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部沿海港口尽失,苏联成为主要援助国。新疆成了获取国际援助最重要的“西北国际运输线”,大量的枪支、弹药、药品、汽油、飞机等军事物资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入境,经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运往抗战前线。新疆各族群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1938年募集24.1亿两新疆币(折合大洋60余万元),购买10架“新疆号”战斗机送往武汉保卫战前线。抗战期间,新疆各族群众超越民族差异,共同捍卫国家统一。维吾尔族舞蹈家康巴尔汗组织义演,哈萨克族妇女嘉义克捐出元宝,俄罗斯族医生格林根捐献牦牛作为药资,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今天,我们在讲授《新疆历史与现状》这门课程时,更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确保新疆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和践行。
伟大抗战精神在红色文化育人中赓续传承
校史馆馆长
高见
回溯校史,我校自诞生起便深植革命沃土、镌刻红色印记,无数革命先辈在此留下光辉足迹。革命烈士李敷仁便是其中的杰出典范,他以笔为枪、以校为坛,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熔铸于生命之中,成为学校红色育人的精神灯塔与核心密码。
烽火中的呐喊!“为民众争人格,为民族争生存”——这是李敷仁在抗战岁月的时代强音。作为杰出教育家、民俗学家、新闻先驱与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先后出任我校前身延安大学第四任校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二任校长,以生命践行抗战精神,1958年4月2日被毛泽东主席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以笔为枪,唤醒民众。抗战时期,李敷仁创办《老百姓》报,以通俗文字激发爱国情怀与救亡意志,报纸不仅传遍关中,更远销海内外。1946年,因宣传革命思想遭国民党特务枪击,身负重伤仍坚守信仰,辗转抵达延安后,始终以“团结民众、救亡图存”为己任。
办学治校,兴教报国。执掌两校期间,他将抗战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倡导以爱国主义为灵魂、以艰苦奋斗为根基、以教育救国为使命,亲自讲授革命理论,以自身经历诠释担当。他培育的大批学子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成为抗战精神的坚定践行者。
新时代的传承。校史馆内的手稿与旧照,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生动教材;每年清明,师生赴西安烈士陵园凭吊缅怀。李敷仁的事迹是抗战记忆中的不朽篇章,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法大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抗战精神是担当时代使命的不竭动力
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档案馆馆长
李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我参加了学校与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听英雄后代、退役军人、功臣模范、专家学者、青年学子讲抗战精神,思想受到了教育、精神受到了洗礼。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战场,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层层封锁。抗日根据地军民相继掀起大生产运动,边生产、边打仗,谱写了革命战争史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八路军三五九旅的战士一边练兵备战,一边垦荒屯田,在南泥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孕育出宝贵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抗战精神在南泥湾大生产中的具体体现。以南泥湾为旗帜的大生产运动,支持了艰苦的抗战,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曾称:“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挑战。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穿越历史烟云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主动应变、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善于创新,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困难、迎接挑战,锤炼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素养,用行动回答好“教育强国,西法大何为”“法治建设,西法大何应”“科技革命,西法大何变”。
用矢志奋斗回应先辈期盼
马克思主义学院
韩星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从小就听爷爷讲述战争时期的故事和牺牲战友的事迹。随着成长,我对抗战历史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抗战精神的含义,便暗暗下定决心要自觉肩负起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任。
长大后,我成了一名思政课教师,便将这份责任融入到教学中,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让他们亲身感受那段历史。有一次,在带领学生参观时,一位学生在留言簿上写下:“你们没有走完的路,我们接着走”。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铭记抗战历史,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是要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每一次站在讲台上,我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无数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我会继续坚守在思政教育的岗位上,用我的热情和执着,将抗战精神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怀敬畏、肩扛责任,抗战精神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我们铭记历史,让这份伟大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艺术教学中生生不息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胡月琪
为了致敬历史、缅怀先烈,今年年初,我便开始思考如何将抗战精神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之中。
筛选素材时,一段关于抗战时期战地摄影师的故事让我很受触动。有位年轻的摄影师,带着老旧的相机,冒着枪林弹雨,穿梭在各个战场。相机早就被炮火震得镜头松动、外壳掉漆,可他每次都不顾危险,抢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按下快门,只为记录下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瞬间,把真实的抗战景象传递给后方民众。
课堂上,我向学生们展示了这位摄影师留下的珍贵照片,还有他那台伤痕累累的相机的影像资料。接着布置任务,让大家用数字摄影后期技术,设计创作一组反映抗战精神的摄影作品。
学生们热情很高,有的研究老照片的褪色、颗粒感,用软件模仿出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有的分析画面的光影、色调,精心布置场景,以期作品能够更好还原抗战时期的战斗或生活画面。
当那些蕴含岁月质感、又洋溢着力量的数字摄影作品展现在眼前的时刻,我感到格外欣慰。我将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使伟大抗战精神在艺术教学与实践中得以薪火相传,深深植根于学生们的内心。
历史是激发青年学子爱国情怀的鲜活教材
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辅导员 周磊磊
我的家乡在河南驻马店,自古便是“南控荆襄、北扼中原”的战略要冲。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河南人民在抗战中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巨大的牺牲。我曾多次参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沉浸式展示,不仅让我了解杨靖宇将军的生平事迹,更深刻认识到抗战的艰难与残酷,以及无数先烈为民族解放付出的巨大牺牲。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对我来说不仅是历史使命,更是现实担当。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党支部书记,我经常给学生讲述抗战故事,引导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在带领学生参观扶眉战役纪念馆时,有个细节很触动我:有位同学在展厅电子设备上献花后在留言区写“你们没有走完的路,我们接着走”。我想,这就是红色基因最动人的传承——它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记住”,而是从先辈手中“接过”;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生的践行。
在返程的路上,一名同学给我说:“以前觉得‘革命’像电影里的镜头,今天才懂,那是有人把一辈子的热血都熬成了光。”我忽然想起纪念馆墙上的标语:“历史不是旧照片,是有人用命在写‘未来’。”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未来”的火种,放入每个年轻人的眼睛里、心尖上。
致敬巾帼英雄 传承红色基因
商学院(管理学院)研究生
刘钦钦
赵一曼的故事,我从小学时便已熟知,“抗日女英雄”“巾帼英雄”这样的称谓如雷贯耳。今年暑假,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站在宜宾赵一曼纪念馆前。烈日无情地炙烤着青石板路,同样也炙烤着行走其上的我。然而,一踏入展馆,顿时感到一阵凉爽袭来。
在展厅深处,一封静静躺在玻璃柜中的家书让我久久驻足。那是赵一曼赴刑前写给幼子宁儿的绝笔:“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字迹娟秀而坚定,墨色仿佛穿越八十余年的风雨,依然湿润如初。更令我震撼的,是一张摄于1936年的照片:赵一曼受刑后躺在牢房的草堆上,浑身伤痕累累,目光却如炬般坚定。旁边的视频讲解说:日军为逼取情报动用了惨无人道的酷刑,但她始终未曾吐露一字。我难以想象,这个只比我大几岁的姑娘,是如何在花样年华承受如此痛楚,却依然信念如钢。
走出展厅,我看见展馆旁边种满了杜鹃和赵一曼最爱的丁香。那一刻我忽然想到:赵一曼不仅是一位义无反顾的抗日英雄,她也是一个有家庭、有喜好的年轻女孩。也正是在这一刻我顿悟:红色教育从来不是遥远而空洞的说教,而是在英雄与凡人、国与家之间的深刻对话中,让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
赵一曼牺牲时年仅31岁。而这个夏天,我也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真正的成长,是理解担当的重量,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传承那不灭的精神火种。年复一年,丁香依旧盛开,就像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等待每一代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继承、并让它光大。
以藏蓝青春续写英雄史诗
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研究生
张明朗
作为公安学院的学子,赓续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更为深刻和具体的意义。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着自陕北公学以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
这种传承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得以具象化。严格的警务化管理磨练出的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铁一般的纪律意识和令行禁止的作风。这正对应着伟大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传授法学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将“政治建警、依法治警”的方针融入其中,引导我们深刻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筑牢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根基。
传承抗战精神,就是要把这份忠诚与担当、纪律与血性,融入当下的刻苦学习、技能训练之中。我深知,和平年代的公安工作同样是一场考验信念与意志的“战斗”。我将以先辈为榜样,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卫士,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实际行动,用青春的藏蓝色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校史馆讲解员、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本科生
朱绍瑜
时光似水,悄然流过校史馆的窗棂。初来时,我还青涩得紧。一年来收集、交流、学习,西法大的精神已如根脉,深植我心。
翻阅史料时,我看到一张老照片:毛主席身体挺拔,目光炯炯,振臂一呼,群声浩荡。那呼声的源头,是千百背起行囊、热血沸腾的同学们——他们,也是即将奔赴华北抗战前线的陕公前辈。隔着泛黄的照片,我仿佛感到骄阳炙烤,空气沉寂若凝,只有无数仁人志士的铿锵誓言响彻晴空,传遍中华大地。
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面前是炮火,而身后,是故乡。
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依旧鼓舞着我。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不论是建设法治国家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不是大而化之的空谈,也不能依靠少数人孤勇。它需要每一颗心的共鸣、每一份力的汇聚、每一个人的团结。而我愿以一名讲解员的微光,借那烽火的记忆和铿锵的唇齿,一遍遍传诵,让抗战精神,生生不息。
青山铭记:追寻抗战精神的时代回响
商学院(管理学院)本科生
黄心怡
今年暑假,我重返故乡湖北,前往“时代楷模”张富清老英雄的故居,探寻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情怀。
犹记得2018年,平地一声惊雷起,红色包裹里的报功书和军功章,让武陵山区的来凤县城沸腾了。在老兵张富清的家中,他取出用红布包裹的抗战纪念章,手指轻颤却目光如炬:“我跟着部队走过黄河、打过鬼子……如今国家强盛,我们当年的血,没白流。”
如今,我来到他曾工作过的山村,时代的车轮缓缓驶过这片伟大的土地,变的是村庄的模样,不变的是乡亲们对张富清的敬仰与爱戴。老乡们提起他修路引水、熬夜点灯带领群众脱贫的往事,仍眼含热泪。我坐在老人生前简朴的屋前,忽然懂得:伟大抗战精神,不只是烽火硝烟中的冲锋,也是和平年代一份深藏功名的坚守。
这一次故乡之行,让我真切“触摸”到精神的传承。抗战精神从未远离,它藏在湖北的青山翠谷中,融在如张富清这般平凡英雄的选择里,也跃动在我们西法大青年学子的成长追求中。我们将不忘来时之路,以坚定信念、扎实学识,把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法治中国建设中的砥砺前行——因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答,也是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情的承诺。
精神的火炬:从抗日战争到法治建设的使命传承
民商法学院本科生
叶心雨
苏州河西岸,夕阳把四行仓库斑驳的弹孔墙染得通红。去年深秋,我和朋友一起来到这里。踏入纪念馆,枪炮声在耳边回响,谢晋元将军写给妻子的“为国杀敌,职责所在,不能顾家”赫然在目。展柜中,一封21岁战士陈树生的绝笔书只有八个字:“余生取义,儿所愿也”。我抬头望见那面布满438个弹孔的墙,仿佛仍能嗅到88年前的硝烟。八百壮士用满腔热血告诉后来者:何谓以身许国。
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从来都是同一条脉搏。在留言簿上,我郑重写下:“今日已无四行仓库的枪林弹雨,却仍有法治中国的万顷波澜待我们投身。”
作为西法大学子,我们这一代人身负不同的使命。老延大精神、陕公精神浸润着我们的成长——那些在校史馆中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前辈在窑洞中秉烛夜读的执着;石碑旧址上的铭文,镌刻着“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信仰。在红色文化课堂中,我们一次次认识到:法律的温度源于历史的厚度,公正的条文需要热血的浇灌。当年将士们用生命守护国土,今日法律人当以知识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先辈的精神在时代洪流中长燃不灭,让四行仓库的枪声化作法治进程中的警钟长鸣。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