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现场解释不良资产行业“魅力所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22:51 3

摘要:“作为持牌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主责主业是我们的主战场,也是我们的‘护城河’。”9月1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金融资产”)总裁、执行董事李子民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公司不良资产经营主业不断取得突破,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来

“作为持牌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主责主业是我们的主战场,也是我们的‘护城河’。”9月1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金融资产”)总裁、执行董事李子民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公司不良资产经营主业不断取得突破,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

2025年9月1日,中信金融资产在京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租出表影响后同比增长27.5%。

2025年是中信金融资产“一三五”战略中“三年质效显著提升”的收官之年。

上半年,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中信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夯实基础、稳中求进、提质增效”工作思路,积极作为,加压奋进,向上向好发展态势持续巩固扩大,实现了“四个显著提升”。

一是经营业绩显著提升。上半年实现总收入402.21亿元,同比增长21.1%,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同比增长27.5%。

二是主业能力显著提升。上半年收购不良资产债权规模1252亿元,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前列。纾困盘活业务亮点纷呈,紧抓政策机遇,新增投放389亿元,落地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有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股权业务精准布局,深挖客户需求和业务机会,逆周期介入行业头部企业。积极探索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投资项目,实现新的突破。

三是品牌形象显著提升。6月末,公司市值较2024年末增长96.92%,跑赢同期恒生金融指数71.96个百分点。股价最高达到1.41元港币、市值较去年末翻番。先后入选恒生综合指数、港股通和MSCI中国指数等全球资本市场主要指数,时隔五年成功重返交易所市场,发行ABS100.1亿元,实现年内同类产品“规模最大、成本最低、利差最窄”,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公司的认可。

四是队伍能力显著提升。大力选拔优秀干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加强员工能力建设,分层分类举办各类培训超300期,覆盖公司干部员工4000余人次。

上半年,公司积极把握行业政策机遇,着力提升主业能力,持续优化资产配置,中期经营交出亮丽成绩单,实现“盈利提升、动能提升、质效提升”三大亮点。

一是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各项盈利指标持续向好,年化ROE达21.1%,较2024年度提升2.7个百分点,年化ROA为1.1%,较2024年度提升0.35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0.066元。

二是发展动能显著提升。主业新增投放87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4倍;母公司拨备覆盖率270%,较上年末增加44个百分点;6月末公司资本充足率15.97%,较上年末提升0.28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质效显著提升。1-6月公司合并口径新增平均融资利率较上年下降50bps,借款规模增加6.3%的情况下,利息支出同比下降12.3%。

今年以来,中信金融资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作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收购处置、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特殊债券投资“四大业务能力”。“两大支撑体系”效果持续显现,研究体系成果丰硕,对26个行业开展深入研究;营销体系全面铺开,与京东合作举办商办类资产推介会,推介资产超1200亿元。

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落地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纾困项目。与时代浪潮相向而行,高质量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投资26亿元支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参与国网新源365亿元增资扩股,探索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有力支持能源绿色化转型,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服务科技企业发展壮大,聚焦战略新兴、专精特新等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半年新增相关领域投放近100亿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服务民生,依托助企纾困业务,帮助企业支付历史欠缴数万职工养老保险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定人员就业,创新中信产融协同房地产化险模式,累计保交房7.59万套,服务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加快推动数字金融,探索推动人工智能在不良资产领域应用创新。

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开展问题企业纾困业务,聚焦问题企业有效金融需求,可通过过桥融资、共益债投资、夹层投资、阶段性持股等方式实施纾困,促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恢复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李子民指出,《意见》提到的过桥融资、共益债投资、夹层投资、阶段性持股等方式,首次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量身定制了多层次企业纾困工具箱,公司以政策红利赋能为契机,深耕主责主业,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其中,防控金融风险被摆在首要位置。

今年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积极参与中小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成功竞得多个跨区域资产包和大额单体资产。通过收购银行和非银机构不良资产,显著增强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定性。

“从中小金融机构看,近三年我们累计收购债权规模达2100亿元,上半年新增收购中小金融机构不良债权475.28亿元,同比增长331.37%。”中信金融资产总裁助理袁彩平现场介绍,除了聚焦“收购开源”,公司还通过处置增效,综合运用诉讼追偿、司法处置、重组盘活、以物抵债、招商推介等措施,加快资产处置。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挖掘不良资产价值,一方面加强资产处置与纾困业务融合,延伸不良资产价值链;另一方面,加强与中信集团业务协同,盘活低效资产,提升处置效率和周转率。

对于不良资产业务的未来发展,中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执行董事刘正均从理念和打法上做了进一步总结。他指出,在理念上,要摈弃过去“不良资产行业就是简单的资产买卖”的理念,要树立主动挖掘或主动配置资产的理念。对于容易贬损的资产要加速处置,对于能够跨越周期的资产要带着优质资产穿越周期,真正实现资产保值和价值提升的最大化。在打法上,要积极探索“非标业务标准化”的方法路径,提升产品设计专业化水平,在严格控制风险基础上,实现与客户的合作共赢。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不良资产行业的魅力所在,通过搭结构去做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做不了的事情。”刘正均称。

来源:信贷风险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