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20多年前,库布其沙漠是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作为中国第七大沙漠,它占据杭锦旗总面积的52.2%。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干旱的气候,使得这里植被稀少,沙漠腹地更是寸草不生。
沿着杭锦旗境内的新215省道一路前行,只见独贵塔拉镇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绿林和植被,传说中无边无垠的库布其沙海早已隐入绿光娉婷的浩瀚生机之中。
而在20多年前,库布其沙漠是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作为中国第七大沙漠,它占据杭锦旗总面积的52.2%。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干旱的气候,使得这里植被稀少,沙漠腹地更是寸草不生。
“过去住在沙漠里的人三五年就得搬一次家,因为不断移动的沙子总能把房子埋没。”在赛音乌素嘎查治沙项目现场,有着三十多年治沙经验的高毛虎感慨道:“曾经想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的艰难程度,不亚于养活一个孩子。”
初见高毛虎时,不难发现他身上有着明显的治沙人特点,他个头不高,只要是裸露的皮肤都被晒得黝黑发亮,一双粗糙结茧的手掌看起来十分有力,常年和沙子打交道的缘故,让他的眼睛时常眯成一条缝。
“大伙抓紧把稻草拿过来,铺成一米见方的网格。”在库布其沙漠腹地,高毛虎正带领着工人们铺设沙障,为接下来种植苗木做好准备。数十名工人将稻草铺设整齐后,机手推扶着手扶式沙障机匀速前行,不大一会,一排排稻草便被压入沙中,形成了一个个井然有序的草方格,它们好像给起伏的沙丘系上了“腰带”,牢牢拴住了流动的沙粒。
20世纪90年代,高毛虎与当地群众共同参与从库布其沙漠南缘到黄河南岸的穿沙公路建设,2000年左右,他又加入到了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的队伍当中。2003年,高毛虎联合当地农牧民组建起治沙民工联队,并通过不断总结治沙经验,发明出螺旋钻种植法和水汽植树法,种植1棵树仅需10秒左右,两人一组每天可植树约40亩。
从过去的成活率不足百分之十,到现在的成活率达到九十左右,从过去每人每天种植二三亩地,到现在每人每天种植二三十亩地,高毛虎治沙民工联队所承包的治理面积越来越大,参与治沙队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2016年他成立了杭锦旗绿色科远种植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牧户”模式,收入可观,高毛虎成了远近闻名的库布其沙漠致富带头人。
“现在种树治沙工作可是‘香饽饽’,既改善了环境,改良了草场,每天还能挣到300多块钱,三年之后长成的苗木可以平茬之后再拿去卖钱。”联队成员那仁说这样“三全其美”的营生让他更加坚定了参与“以工代赈”生态治理工程的信心。
位于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道图嘎查曾经也是黄沙遍野的不毛之地,面对日复一日的风沙侵袭,许多村民选择了逃离。而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的敖特更花起初也想离开,但看着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被黄沙一点点吞噬,决定留下来,并带领着当地农牧民一头扎进沙窝里,从铺设沙障开始,一步步尝试种树固沙。
“起初我的奋斗目标就是让家乡变绿,现在我的奋斗目标就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出生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敖特更花从最开始的害怕沙子、厌恶沙子到依靠沙子致富,她的人生轨迹里,藏着库布其沙漠从“沙害”到“沙宝”的巨大变迁。据她回忆,当年虽然家有3000亩草场,但80%以上都是沙漠,日子穷得甚至穿不起鞋。
“我当时根本不相信沙漠里可以种活树,每天只管把分给我的二十几棵树苗种进去就行。”沙子里种树,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不可置信的,没有人认为这里能种活树。不过,怀着让家乡绿起来的希望和信念,敖特更花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与其中。当一棵棵树在黄沙中顽强成活,那片意想不到的绿色逐渐动摇了人们的固有观念,也让敖特更花对治沙的信心越来越强。
时间来到2009年,有了一定治沙经验的敖特更花从周边地区招揽了30多名农牧民,成立了治沙民工联队,并承包2000亩沙地种沙柳,开始带着大家一起干。尽管每天风吹日晒,累到筋疲力尽,但是看着曾经的沙漠一点点变成绿地,治沙民工联队的干劲儿越来越足。
转眼,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敖特更花的民工联队绿化沙漠面积达到了4万多亩,成活率均在95%以上。减去工友们的日常花销和劳务费,敖特更花每年能收入近30万元。“工友们跟着我干活,一天能挣到三四百块钱,一年能收入好几万元,我觉得只有大家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裕。”望着今年新栽种的近千亩树苗,敖特更花满是希望。
因沙而富,是杭锦旗人独特的致富方式。
多年来,杭锦旗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部署,统筹推进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产业培育。并在治沙过程中探索出“1+4”模式,以农牧民与合作社签订实施协议为基础,由杭锦旗林草局牵头,联合苏木镇、嘎查村、合作社签订四方协议,将“以工代赈”联农带农机制融入其中,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全面融合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以工代赈,让农牧民既能“出力”也能“获利”。据了解,仅在独贵塔拉镇,类似高毛虎这样的治沙民工联队一共有288个,治沙民工联队、合作社的纷纷成立,打破了企业单一承包模式,让更多当地农牧民直接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独贵塔拉镇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当地劳动力815人,发放劳务报酬300.41万元。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不到400元增长到1.8万元。
当然,高毛虎、敖特更花,并不是个例。在杭锦旗,90%以上的防沙治沙项目都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的方式实施,农牧民通过“投工投劳”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的形式,真正实现了从防沙治沙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受益者”的转变。据了解,杭锦旗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从20年前的147万亩增加到484万亩,植被覆盖度从9.6%增加到40%;累计发放草原奖补补助、公益林补贴13604.86万元;累计带动7000余名农牧民就业增收。其中,2024年杭锦旗通过“以工代赈”实施林草生态建设135.63万亩,发放劳务工资7234万元。
从谈沙色变到与沙共舞,从为沙而困到因沙而富,随着“以工代赈”政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就近就业,鼓起腰包。这从来不只是库布其沙漠的故事,这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新语法——不躲避,不逃离,用执着与智慧,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提出的20周年。从2005年到2025年,杭锦旗用20年的时间,在“以工代赈”的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如今,库布其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还在不断书写。未来某天,当人们再提起沙漠,先想到的不是荒芜,而是杭锦旗人手里的那把铁锹和肩上的树苗,锹尖落下——沙成金,绿成海,日子成歌。
▼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金咏 常娜 薛景硕 张媛 郝慧洁 王枫 董雷 牧仁德力格尔
编辑:李由
校对:郭娜
审核:杨阳
终审:折海军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