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酿红粬酒浸润每一丝纤维,甘润层层沉淀;肌理细腻如上等和田墨玉,对着光源可见细密透光的“琥珀纹”;切开后断面光黑如漆,油润似凝脂……走进魁斗镇贞洋村村民易祯华、黄月莲夫妇的家中,阵阵醇厚药香扑鼻而来,今年新制的九制熟地正静置陶瓮中,接受时光的淬炼。
自酿红粬酒浸润每一丝纤维,甘润层层沉淀;肌理细腻如上等和田墨玉,对着光源可见细密透光的“琥珀纹”;切开后断面光黑如漆,油润似凝脂……走进魁斗镇贞洋村村民易祯华、黄月莲夫妇的家中,阵阵醇厚药香扑鼻而来,今年新制的九制熟地正静置陶瓮中,接受时光的淬炼。
“我的九制熟地是古早味的,
经过九蒸、九制、九晒。”
易祯华告诉记者,
他们夫妻俩用三十载光阴,
将祖辈传承的九制熟地技艺,
雕琢成一门艺术,
更延续为一段非遗传承的佳话。
慢工出细活
匠心铸造精品
秋日晴好,易祯华家屋顶上铺满自河南原产地运来的生地,正沐浴着阳光。屋内,大陶缸中的红粬酒静静发酵。接下来的“九蒸、九制、九晒”,是制作熟地的核心,也是最考验匠人耐心与技艺的环节。
易祯华介绍,生地要用红酒蒸泡5至7天,才能被完全吸收,而后需用蒸笼慢慢蒸煮。每一次蒸煮,都要确保生地完全透心,红酒与辅料的香气充分渗透。蒸透后,生地被移至阳光下晾晒,每一次晾晒都要晒得透彻,既要防止霉变,又要保留其药性。同样的过程需要经过九轮,每一次蒸晒都是对匠心的考验,每一次轮回都让生地脱胎换骨,最终成为乌黑油润、甘如饴的九制熟地。
黄月莲则负责甄别品质,在一旁细心观察,她的眼睛仿佛能穿透生地的表面,看到其内在的变化。她用手轻轻揉捏,感受地黄的软糯度,用鼻子细嗅,判断火候是否恰到好处。夫妻二人,一个负责蒸煮,一个负责晾晒与品质把控,默契十足,共同守护着这份古老的技艺。
易祯华说,制作九制熟地,急不得,也省不得,做一批熟地,得跟足节气,伺候大半年。从选材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火候大了,会焦苦;火候小了,又会夹生。晒不够,容易霉变;晒过头,又会失去药性。每一次蒸晒,都是对匠人技艺与耐心的极大考验。
经过大半年的精心炮制,一批批乌黑油亮、油润有光、软糯不粘、甜糯不腻的九制熟地终于出炉。它们不仅滋腻大减,温补力厚,更成为了乡亲们滋补身体的佳品。每当看到乡亲们满意的笑容,易祯华夫妇的心中就充满了满足与自豪。
传承与创新
古法焕发新生
“传到我们这里,已是第四代了。”易祯华说,其曾祖父易绵驰于清咸丰年间在魁斗镇渡船口开设“宝安医馆”,医治病患之余,苦心钻研熟地制作,为乡人提供价廉物美的滋补药材。
据介绍,熟地味甘性温,可补血滋阴、填精益髓。熟地配以当归、白芍、川芎,便是传统名方“四物汤”,乃养血良药。“曾祖父当年见乡人体虚,而良药价高,便决心自制好熟地,让百姓受益。”易祯华说。
这份匠心与医仁传承至今。到了易祯华这一代,他与妻子黄月莲,不仅系统学习了《雷公炮炙论》等古籍,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这门古老技艺发扬光大。同时,他们也深知,九制熟地的技艺不能止步于他们这一代。于是,他们开始收徒传艺,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收徒先考‘三心’:静心、细心、恒心。授艺做到‘三到’:眼到、手到、鼻到。”易祯华说,徒弟从劈柴生火学起,全程跟进九蒸九晒,“烫手泡、站酸腰,都是常态”。但也正因如此,才能真正领悟技艺精髓。
当下,市面上真正坚持九蒸九晒的熟地已不多见,因过程艰辛,年轻人多望而却步。“老师傅年纪渐长,年轻人接不上,但老祖宗的手艺不能断。”易祯华感慨。
小儿媳许惠萍是当前少数坚持学习的徒弟之一。她说,公婆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了坚守本心、创造价值的信念。“‘九蒸九晒是根,一遍不能省’,他们常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除师徒口传心授,易祯华夫妇还积极参与乡村展演、健康讲座、小学非遗课堂等,展示熟地制作过程,教大家辨别真伪,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们还借助短视频、媒体报道扩大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九制熟地。
如今,“御宝堂”九制熟地声名远扬,中国新闻社原社长郭招金亦曾为其题字。谈及未来,易祯华希望这项闽南传统工艺能走得更远、响得更亮。
来源:海西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