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安门广场上,三千人齐声高歌的旋律激荡人心,军乐团雄壮的铜管乐声威震苍穹,成为当天活动的亮点之一。本次纪念大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0所首都高校的30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共同演绎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7首歌曲。
今天,
是一个重要而庄严的日子
2025年9月3日,
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在此盛大举行!
礼炮轰鸣,歌声嘹亮,
受阅部队步伐整齐、气势如虹。
天安门广场上,三千人齐声高歌的旋律激荡人心,军乐团雄壮的铜管乐声威震苍穹,成为当天活动的亮点之一。本次纪念大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0所首都高校的30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共同演绎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7首歌曲。
合唱团成员、中央财经大学学生王美宁激动地表示:“每一次气息的凝注,每一次情感的迸发,都让我们愈发深刻体会到——千人之声如一人,靠的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与融入血脉的赤诚信仰!”合唱团男高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孙宇轩说:“每次唱响红色歌曲,都让我对抗战历史更加崇敬。”
“我的家就在松花江边。”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生徐铭上岗服务的观礼台,能清楚地听到他从小就会唱的《松花江上》。几乎每一次演练,他听到合唱团唱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都忍不住掉眼泪。“我马上21岁,和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年龄可能是相仿的,我能感受到(他们)。”徐铭说。
高校志愿者
在观礼台核心区北侧,北京邮电大学学生饶挺已经坚守了数小时。他的岗位在卫生间附近,看似不起眼,却是观礼嘉宾们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他不断重复着这句话,耐心地为嘉宾指引卫生间的方向、座次的位置、饮水点和医疗点的方位。遇到想拍照的嘉宾,他总是主动上前,帮忙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
高校志愿者
这仅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志愿者工作的一个缩影。来自海淀区14所高校的1591名志愿者,在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百余个点位上默默奉献。
北京大学研究生覃芷枫记得礼炮的鸣响,“我觉得很振奋人心”。同校的侯嘉嵘在2015年通过电视观看阅兵式直播后,曾给家乡日报投稿,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到现场亲历。“这次,我从一个远观者到参与者,再到服务者。”他说。
“我当时(报考大学)选北京这个地方选对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刘玥含说,一次次的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加深了他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尤其是这一次,自己和国家、和民族连在一起了。”
高校志愿者
有些志愿者的岗位能够亲眼见证阅兵的盛况,而有些志愿者则只能通过声音来感受现场的震撼。为保证现场秩序和转播效果,纪念大会一开始,他们就要暂时“隐蔽”起来——近在“咫尺”,却“只闻其声”。
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的30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志愿者就是如此。他们凌晨就抵达岗位,投入到证件核验、秩序维护和路线引导等工作中。“虽然看不到大会盛况,但我们的心和祖国同频共振。”2002年出生的志愿者李硕说道。此前的三次演练,他也都参加了,但从来没有看到过阅兵方阵是如何经过天安门的。
高校志愿者
中国地质大学学生任嘉欣,负责流动监督综合岗位工作。这个岗位既是志愿者,也是志愿者的 “守护者”,需要熟悉多个岗位的职责,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远端集结点,她和伙伴们需要提前到达并长时间等待嘉宾。等待过程中,保持专注力和热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说,她需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志愿者的状态,也留意着嘉宾的需求,确保嘉宾顺利有序地前往观演区域。任嘉欣曾参与过庆祝建党百年鸟巢文艺汇演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她认为参与这些国家级纪念活动,是对自己的全方位提升,未来也会继续在志愿道路上前行。
高校志愿者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张仕麟承担着路线指引和散场疏导工作。“散场时,不少观众特意放慢脚步,对我们道一声‘辛苦了’。”他说,“那一刻,温暖涌上心头,所有的疲惫都找到了意义。”
高校志愿者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陈姝祎是一名退役士兵。受家庭熏陶——爷爷是一名老兵,父亲也曾在西藏服役近20年——她于2023年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如今,作为志愿者的她表示:“当兵是为了报效祖国,就是要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一名志愿者,同样也是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高校志愿者
在这些志愿者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志愿达人”。北京工商大学的廖承禹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1094小时。在这次活动中,他在广场东侧路线担任流动引导岗。“我和其他志愿者化身最美的风景线,排布在观礼人员必经的路线途中,用温暖的微笑引导、护送观礼人员有序经过。”他说,“人们的笑容,是对我最好的表扬。”
北京语言大学的王诗然志愿服务时长近千小时,曾多次参加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新源既是合唱团成员,又协助老师负责训练工作。“演练结束,在回程的大巴车上,我们自发地演唱革命歌曲。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志愿者是一家人。”王新源说。
高校教师们也在这次活动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首都师范大学的于依鹭作为校团委实践部部长和朝阳门地铁站带队教师,凭借丰富经验为志愿者们提供指导。北京交通大学的闫希萌与丛超博为保障志愿任务顺利推进,在三个月内往返于北京与威海两地8次,跨越700余公里,始终全程投入、主动担当。
高校志愿者深夜前往服务点位
对这些年轻志愿者来说,服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有着特殊意义。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聂显铸的家乡在山西忻州,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捷都发生在那里。培训期间,他总能想起父亲多次提起二爷爷参加游击队的故事。“这次能当上志愿者,我总觉得我是替二爷爷站在这里,”他说,“我是在替先辈亲历这场阅兵盛典。”
当礼炮声响起,
当合唱团唱起抗战老歌,
当受阅部队喊出响亮的口号,
这些藏在镜头外的年轻人虽然看不到现场,
但却同样心潮澎湃。
他们知道,
自己虽然岗位平凡,
但使命无上光荣。
在这场国家盛典中,
每一个微小的岗位都不可或缺,
每一次耐心的指引都在为这场盛会增加温度。
这些海淀青年志愿者们用微笑和服务
书写着青春的答卷,
用奉献和担当传承着伟大的抗战精神。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