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云南驿镇小桥村的大蒜种植基地迎来采收季。田间地头,百余名工人忙碌地采收、分拣、装车,一辆辆货车将新鲜的大蒜直接运往加工厂。
近期,云南驿镇小桥村的大蒜种植基地迎来采收季。田间地头,百余名工人忙碌地采收、分拣、装车,一辆辆货车将新鲜的大蒜直接运往加工厂。
承包户赵优任的80亩蒜田里,工人们动作娴熟,一袋袋蒜头被整齐码放。“今年市场价每公斤13元左右,亩产1.4吨左右,扣除成本后每亩净赚五六千元。”赵优任笑着说道。赵优任的蒜田每天能运出七八吨大蒜,还未采收完毕便已被商家提前订购。
祥云县的大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但因前期投入高、市场波动大,多数镇村种植断断续续,唯有芮家、新邑等少数村庄坚持了下来。1995年,全县种植面积一度突破1万亩,却因产业链薄弱、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未能形成持续规模。
近年来,随着外地客商进驻祥云,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承包土地,引入标准化种植技术,逐步形成加工链条和稳定的销售网络,推动大蒜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全产业链发展。外地资本的注入不仅降低了农户风险,还带动本地种植户学习科学管理和市场运营。短短几年间,祥云大蒜种植面积翻倍增长,2024年全县种植规模约2万亩,成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鲜蒜供应基地。
大蒜被称为“金疙瘩”,亩均收益达5000元以上,部分高产田突破6000元。而全产业链模式更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依托冷链物流和加工厂实现“当天采收、当天加工、当天发运”,既保障了蒜品新鲜度,又避免了滞销风险。
“现在种蒜从选种到销售都有企业指导,收入稳了,信心也足了。”一位正在田间忙碌的种植户感慨道。
从零星试种到规模化崛起,祥云大蒜产业的三十年历程,印证了现代农业转型的“金钥匙”——以产业链思维破解“小散弱”难题,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图文作者 记者杨家振 杨铸 通讯员环志祥
责任编辑 杨家振
图文审核 李志刚 张敏来
图文总审 胡林果
讲好祥云故事 传播祥云声音
投稿邮箱 3109820189@qq.com
媒体地址 祥城镇龙溪小区308号
法律顾问 自学礼 杨富海
来源:祥云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