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清晨的阳光洒进教室,翻开崭新的课本,一个个鲜活的爱国故事、一段段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历史篇章跃入眼帘——这正是教材应当承担的使命。学校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价值观的播种机,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第一课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
当清晨的阳光洒进教室,翻开崭新的课本,一个个鲜活的爱国故事、一段段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历史篇章跃入眼帘——这正是教材应当承担的使命。学校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价值观的播种机,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第一课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教材大力弘扬古今各行各业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指明成长的正确方向。
教材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天然载体。翻开中国教育史,从《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到《语文》课本里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教材编写的核心内容。古代有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凛然正气;近现代有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的报国情怀,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铿锵誓言;当代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逆行壮举,航天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些跨越时空的爱国者群像,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教材应当系统梳理这些资源,让青少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感受爱国主义的深厚底蕴与时代内涵,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含义,从而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个人成长之中。
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人生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定盘星"。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教材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主渠道,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思想观方面,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化阐释,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道德观方面,要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规范焕发新的生机;在人生观方面,要通过各行各业奋斗者的真实故事,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明白"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道理。例如,教材中可以讲述张桂梅校长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四十余年、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的故事,展现平凡中的伟大;也可以介绍袁隆平院士"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科研追求,诠释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这些具体可感、可亲可敬的榜样,比任何抽象的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教材编写需要创新形式,让爱国主义和正确"三观"教育入脑入心。当代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引起共鸣。因此,教材编写应当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创新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大主题+小故事"的结构,将宏大的爱国主题融入生动具体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命运中;可以增加互动性栏目,如"思考与讨论""我的感悟""实践与行动"等,引导学生在阅读后主动思考、积极践行;可以运用二维码链接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媒体资源,让历史场景"活起来"、英雄人物"动起来"。北京某中学在语文教材拓展阅读中引入"红色家书"系列,让学生通过朗读革命先烈的亲笔信件,直观感受信仰的力量;上海某小学在社会课上设置"职业体验日",邀请各行各业代表讲述从业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贡献。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爱国主义和正确"三观"教育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呈现时,就能产生直抵人心的教育效果。
教材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从《论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的教材更应当肩负起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通过系统展示古今各行各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三观"典范,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培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有榜样可学、有方向可循、有力量可依。当每一本教材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读本,当每一次课堂都成为正确"三观"培育的沃土,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教材为媒,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田,用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人生观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引领他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来源:厚道平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