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溥仪宣布退位终止,满清帝国一共出现过12位帝王,存续了276年的时间。从上至下,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庙号太祖,年号天命;皇太极庙号太宗,年号天聪和崇德;福临庙号世祖,年号顺治;玄烨庙号圣祖,年号康熙;胤稹庙号世宗,年号雍正;弘历庙号高宗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溥仪宣布退位终止,满清帝国一共出现过12位帝王,存续了276年的时间。从上至下,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庙号太祖,年号天命;皇太极庙号太宗,年号天聪和崇德;福临庙号世祖,年号顺治;玄烨庙号圣祖,年号康熙;胤稹庙号世宗,年号雍正;弘历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颥琰庙号仁宗,年号嘉庆;昱宁庙号宣宗,年号道光;奕詝庙号文宗,年号咸丰;载淳庙号穆宗,年号同治;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溥仪庙号宪宗,年号宣统。#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道光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是满清帝国的第八位皇帝,也是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习惯被称呼为“道光皇帝”。既是皇嫡子,又是皇长子,这个身份可是异常的尊贵,谁知履职后的业绩却是一塌糊涂。#头条创作挑战赛##道光#
道光父亲嘉庆虽然有些窝囊,被爷爷乾隆压得透不过气,但好歹也是“试过后不行”才摆烂和无为的。轮到他自己即位后,从来都没有真正干成过一件事,可以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或许,有些人不认同我的观点,认为道光帝即便算不得优秀,最起码也称得上及格。尤其是,他在“整顿吏治”、“勤俭治国”和“查禁烟毒”这些方面颇有建树,基本称得上中规中矩的守成之君。
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文史不假带您慢慢回顾,通过几个关键词来探究道光皇帝的一生功过:整顿吏治、查禁烟毒、抠门吝啬、铺张修坟、孝顺养母、割地赔款、胡乱传位。
为了抵制搬运和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这篇原创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平台,谢绝其他任何形式的刊载。
1820年9月,嘉庆在承德围猎时突然驾崩,智亲王旻宁遵照遗诏即位,史称道光皇帝。面对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尤其是严重的吏治问题,比如腐败、无能、虐民和怠政等,他立即着手进行整顿。
道光登基后,发现军机处多由年老体衰和庸碌无为的老臣们占据,像领军机大臣托津66岁,而戴均元更是已经75岁。为了减少阻力,他借父亲嘉庆的遗诏大做文章,用礼部尚书黄钺和户部尚书英和等人取代这些老臣。同时,下旨群臣们都要切实言事,不得尸位素餐。据《清宣宗实录》记载:
当今之弊,病玩二字,实堪愤恨,若不大加振作,焉有起色!
随着新帝道光广开言路和整顿吏治,很多官员和宗室都遭到了弹劾,其中以豫亲王裕兴最甚。作为开国功臣多铎之后,他的爵位属于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竟敢在先帝国丧期间不守禁欲礼法,偷偷返回王府奸淫家中丫环致其悬梁自尽。
这种事在满清时期并不稀奇,又不是什么反叛作乱的大罪,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何况豫亲王裕兴还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但是,道光却龙颜大怒,当即下旨斥责:
国家法令,王公与庶民所共。强奸已成,致毙人命,犯罪至重。裕兴不自爱惜,恣意干纪,且亲丧未满,国服未除,罪孰大焉!
看到皇帝的态度后,宗室贵胄们开始上疏求情,就连皇太后都跳出来阻挠。说白了,大家都是配合他演戏,既成全了新帝“整顿吏治”的心愿,又保住了豫亲王的性命和爵位,狠狠罚一笔银子就算了。
万万没想到,道光皇帝竟然没有看懂剧本,不知道“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太糊涂!以国服未除和不守礼法的名义,他竟然剥夺了裕兴爵位并且关入宗人府圈禁,由其弟裕全承袭了豫亲王的爵位。
道光帝推行的吏治整顿,试图扭转官场的奢靡之风和贪污渎职,着力惩处了一批腐败官员。不过,面对封建官僚体制的弊病,面对此起彼伏的灾荒和起义,他非但没有解决旧有矛盾,反而增添了更多的社会矛盾。
说完了整顿吏治,再来说查禁烟毒,这算是道光皇帝仅有的一些政绩吧。不过,也就是这点“政绩”,直接引发了鸦片战争,将中国带入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道光元年,清廷突然取缔了夹带鸦片贸易的洋商,同时下令沿海各省严查鸦片贸易。之后,虽然制定了严格的禁烟条例,但各地的执行力度却远远不够,导致鸦片日益泛滥成灾。
1838年,也就是道光十八年,向来主张坚决禁烟的湖广总督林则徐被召入京觐见,当面阐述了查禁烟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亲临广东取缔鸦片,从此拉开了清廷大举禁烟的序幕。
在邓廷桢和关天培等人的积极配合下,林则徐迅速展开行动,关停和查封了大批烟馆。面对英国人的蛮横无理,他下令没收了来自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还将这两百三十多万斤的毒品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在彰显满清政权禁烟决心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英国殖民者的利益,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借口。1840年,英军派出四千多人的海军舰队抵达广东珠江口外,从而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在禁烟期间,道光在严禁与驰禁之间左右摇摆,在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反复无常。这样一位毫无担当和主见的皇帝,自然无法成为林则徐的坚强后盾,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通通答应。
1842年8月,和谈代表耆英和伊里布在南京下关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鸦片战争终于结束。同时,道光皇帝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和割地赔款的皇帝,条约内容大致如下:
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二、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自由贸易和居住往来;
三、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
四、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五、与英国政府重新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而且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是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谁知,英国看到满清政府如此软弱可欺,竟然得寸进尺提出了“严惩禁烟官员”的要求。
按理说,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是奉旨而为,而且面对英军侵略时还御敌有功,实在不应该受到惩处。但是,他的老板是道光皇帝,是一个毫无担当的君主。
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影响下,道光竟然下旨“革除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英雄流血又流泪,他无奈前往西北地区,临行前愤然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流传至今,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来到新疆后,林则徐并没有消沉,很快就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金子在哪都发光”。他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和谐共处,不断通过兴修水利、传播文化和开垦农耕恩泽一方,至今都被当地人称颂纪念。
道光最引以为傲的“整顿吏治”和“查禁烟毒”都是虎头蛇尾,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于是,他留给后世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就只剩下了“抠门”,堪称中国史上最抠门的皇帝,没有之一。
很多人一定看过《甄嬛传》和《延禧攻略》等清宫剧,除了精彩纷呈的宫斗剧情外,还对美轮美奂的衣着服饰和色香俱全的宫廷美食记忆犹新。可惜,以上这些都不会出现在道光朝,因为他对后宫嫔妃和文武群臣都异常吝啬。
后宫嫔妃们穿得朴实一些也就罢了,毕竟大家都不能出宫门,谁也不用笑话谁。可是,饮食起居都见不到一点油星儿,除了青菜就是豆腐,提前实现了现代人“好女不过百”的愿望。通过这张道光画像,你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这个瘦得跟猴儿一样的人就是皇帝本人。
道光画像
道光不仅对后宫嫔妃省吃俭用,而且对前朝大臣也是如此,当真是“一碗水端得平”。根据史料记载,他偶尔也会“赐宴”,但通常只是口头表示而已,很少有真正落实的。
久而久之,朝臣们都清楚皇帝赐宴只是说说而已,仅仅表示对你前段时期的工作认可。在回疆战争后,长龄等人得胜回京复命,他终于破天荒将这些功臣们留在宫中用膳,满满一大桌人只摆了几道菜,大家都是面面相觑饿着肚子熬到退席。
除了在饮食上异常抠门,道光在日常生活中也堪称“节约标兵”。比如,他龙案上摆的笔墨纸砚都非常普通,室内的装修和陈设也简单至极,甚至就连身上的龙袍都要“打补丁”。
龙袍又称龙衮,因为绣有龙形图案而得名,基本以明黄色为主色调。而且,只有使用最上乘的蚕丝和技艺,使用最精巧的绣工和金匠,各方合力才能制作完成。
虽然如此珍贵,但由于只有帝王才能穿戴,历朝历代的龙袍都不会清洗,穿脏了就会更换新的。除了许多贵重材质不能碰水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皇家灵气不泄。
道光虽然认同龙袍不可以水洗为保灵气不泄,但却认为可以缝缝补补长年穿。某日,他看到军机大臣曹振鳙的官服有块补丁后竟非常高兴,还连连询问多钱缝补的。
从此以后,满清朝堂上开始以补丁为美,许多官员都纷纷将自己的官服做旧,甚至有意打上补丁迎合道光喜好。你可以试想一下,放眼望去太和殿和乾清宫都是衣衫褴褛的大臣,完全不像皇帝在朝会,倒像丐帮帮主洪七公在开会。
更过分的是,道光的吝啬抠门还扩展到了军队,下旨八旗军将“每日三两肉、一斤面和半斤菜”的定例调整为“每日一两肉、一斤面”。再到后来,他索性就连“一两肉”也取消了,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
就这样,曾经英勇善战的八旗军,变成了满脸菜色的乌合之众。这样的部队,就连平定叛乱和镇压起义都费劲,鸦片战争的惨败也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说,道光皇帝是个“一毛不拔”的主儿,好像也不完全是。因为,他除了在《南京条约》慷慨大方外,在修建陵墓方面也舍得投入巨资。
道光登基不久,立即安排内务府为自己建造陵寝。最初,他将自己的吉壤选在清东陵,主体完工后却出现了地宫渗水,这种现象在其他皇陵修建中也出现过,只要断绝水源并重新修整即可,反正也不着急“入住”。
向来都吝啬的道光帝,竟然不同意修补地宫,执意废弃原来陵寝后重新选择了清西陵。这一废一建,保守估计耗费银两也在四百万两以上,你说他是真抠门还是假抠门?
道光皇帝的慕陵是清代最小的一座帝陵,地上建筑才有27座,甚至就连方城和明楼都没有。但是,面积小和建筑少却不等于造价低,完全可以用“外俭内奢”来形容。
以慕陵的隆恩殿为例,整座宫殿竟然全部使用金丝楠木建成。这种木料生长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的深山之中,生长周期长,产量稀少,运输极难,明代以后便非常稀缺。
隆恩殿
满清入关后,历代帝王修建陵墓都只是部分使用了金丝楠木,不足之处需要使用其它木材弥补。就以奢华无比的乾隆为例,他在修建裕陵时都没敢全部使用金丝楠木,但以吝啬抠门出名的道光却做到了,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毫不眨眼。
嘉庆一生有过两位皇后,第一位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也就是道光皇帝旻宁的生母;第二位是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道光皇帝旻宁的养母。
旻宁从小就勤勉仁厚,与养母钮祜禄氏的感情深厚,待她如同亲娘一样。嘉庆病逝后,孝和睿皇后坚定支持养子继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旻宁继位后,尊钮祜禄氏为皇太后,双方继续母慈子孝。无论多忙,他每天都会到太后宫中请安,生病时还会亲自照料,极尽孝道。对于前朝和后宫的大事,也都会提前征求养母的意见,从来没有违逆过对方。
不可否认,道光从他老爹嘉庆手中接过来的算是烂摊子。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在处理朝政时总不能一直“抓小放大”和“抓次放主”吧,抠抠索索攒下钱来去修坟和赔款。
在道光的“励精图治”下,已经衰落的满清帝国更加雪上加霜,甚至还被英国佬扣开了国门。到了晚年时期,他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左右摇摆,始终没有选定接班人。
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虽然同在宫中长大,但性情禀赋却是大相径庭。前者生性仁厚但缺少开拓性,后者聪慧灵巧但锋芒毕露。
通常,盛世下需要一位守成之君,而乱世下则需要一位开拓之君。以当时的国情,道光应该选择皇六子奕訢更加合适,但他却将自己的昏庸无能进行到底,胡乱传位于皇四子奕詝。
1850年,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终年69岁。在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的见证下,内务大臣文庆将“正大光明”牌匾后的立储诏书取出宣读:
四子奕詝为帝,六子封王,众臣辅佐,以国为重。
命运的天平就此倾斜,奕詝继位为咸丰帝,奕訢加封为恭亲王。因为道光皇帝的最后一脚射失,传位于“无远见、无胆识、无作为、无才能”的四无皇帝,错失了最后一次中兴大清的机会。@文史不假
来源: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