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AI续写,她牵回记忆里的身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9:03 1

摘要:编者按80年前,先辈们用热血与牺牲换来了民族的胜利曙光;80年后,青春的力量正以自己的方式,与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深情对话。在红色宣讲台,他们把泛黄的故事讲得滚烫;在老兵的家中,他们用倾听接住岁月沉淀的嘱托;在志愿服务的现场,他们用行动诠释“传承”二字的分量

80年前,先辈们用热血与牺牲换来了民族的胜利曙光;80年后,青春的力量正以自己的方式,与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深情对话。在红色宣讲台,他们把泛黄的故事讲得滚烫;在老兵的家中,他们用倾听接住岁月沉淀的嘱托;在志愿服务的现场,他们用行动诠释“传承”二字的分量……《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我们不会忘记》专栏聚焦这些青春足迹,看他们如何带着赤诚,把伟大的抗战精神揉进日常的步履,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山东青年报》2025年8月27日 第16版 作者:张梦琦

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园里,汉语言文学专业2024级学生栾天舒将AI技术与红色文化创新结合,让尘封的历史记忆重新焕发生机。

从听故事的人到讲故事的人

威海文登是栾天舒红色情怀的起点,这里不仅是著名的天福山起义发生地,更是她红色记忆的源头。“我的太爷爷和太姥爷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革命老兵,小时候经常听他们讲抗战故事。虽然不懂什么是‘革命’,但他们讲故事时振奋的语气总会感染我,让我对红色历史充满好奇与向往。”谈起家族历史时,栾天舒十分骄傲。家族血脉中的红色传承,让她从小就对红色历史有着特殊的情感,她想要守护和传承这段宝贵的记忆,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

而文登第二实验小学的红色教育更是为栾天舒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学校邀请天福山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张玉华少将担任名誉校长,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每年师生们会排演《林海雪原》《沙家浜》等红色经典剧目。“现在想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读懂红色故事。”回忆起童年时光,栾天舒的语气中充满着感动。这些看似平常的校园活动,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悄然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进入大学后,这颗红色的种子开始茁壮成长。大一一次偶然的机会,栾天舒参加了一场红色宣讲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她便不放过每一次宣讲的机会,主动前往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宣讲,逐渐找到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舞台。

在栾天舒看来,理论宣讲最大的困难,是把内容讲进听众心里。“我的宣讲对象既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所以每次准备稿子时都会很煎熬,因为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让不同年龄的听众都能产生共鸣。”为此,她常常根据受众情况反复修改讲稿,只为在宣讲时打动更多听众。

用科技守护红色记忆

在山东大学主办的“拥抱AI时代”主题演讲比赛中,栾天舒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创新使用AI技术复原历史场景,通过文字细节还原与算法优化,帮助抗战老兵找回逝去战友的样貌。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栾天舒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与AI技术“联手”。“说实话,有一段时间我深陷自我怀疑,甚至把AI技术当成了文科生的对手。”栾天舒坦言。观念的转变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当她了解到抗战老兵张明因记忆衰退而陷入痛苦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闪现:能不能用AI技术帮助老人找回那些正在消逝的记忆?

经过无数次的算法调试,当这位年近百岁的老兵看到屏幕上那张熟悉的面孔时,颤抖着嘴唇说出了一句“是他……”。这个感人至深的瞬间,不仅让栾天舒的参赛作品获得高度评价,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红色记忆保存方式。

创新使用AI技术,帮助抗战老兵找回逝去战友的样貌

走访抗战老兵的经历对栾天舒来说,不仅是了解历史的过程,更是一场跨越历史的精神对话。她依然记得,张明老人已经记不清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但对自己年轻时参加抗战的经历记忆犹新。走访他时栾天舒曾问道:“作为一名老党员,您想对国家说些什么?”张明老人回答:“我这个党员啊,做得还不够。若是国家有需要,我还能提起枪来干!”很难想象,这是一位98岁高龄老人说的话。“我想,或许未来,我们青年人的一部分使命,就是永远为这些故事动容,然后把这份温度传递给更多不愿遗忘的人。”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宣讲的内容是老故事”,说起自己宣讲的独特之处时,栾天舒表示,“因为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历史,每一个细节都是崭新的发现。对细节和自我感受的挖掘,或许是我在宣讲中最想琢磨的问题。只有亲身采访、亲身实践,表达才更有温度。”正是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追寻,得以让栾天舒的每一次宣讲都充满感染力,能够直击听众内心。

“红色基因并非只存在于战争年代,新时代也有属于自己的红色基因与红色精神。”在栾天舒看来,身处新时期的青年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新视角,用新颖且更顺应时代的理论来阐释。

让红色记忆在理论宣讲中焕发时代光彩

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受众,栾天舒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讲述方式。给中小学生宣讲时,她会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受历史;面向社区居民时,她更注重情感共鸣,用朴实真挚的语言打动人心;在高校演讲时,她则善于运用数据可视化等现代技术手段,让抽象的历史变得生动真实。

“从那个安静聆听长辈讲故事的小女孩,到现在成为讲述红色故事的人,我始终相信,只要故事还在被讲述,这份精神就会有人传承。”栾天舒特别偏向青少年群体传播红色文化,“孩子们纯真独特的视角,往往能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被成年人忽略的历史细节,这正是我最珍视的。”

时光的长河奔流不息,历史的见证者正渐渐远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仅存的抗战老兵在不断减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接过红色传承的火炬,用新颖且更顺应时代的语言来阐释伟大的抗战精神。”栾天舒说。

从聆听者到讲述者,栾天舒用自己的方式搭建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她用科技与创意证明,红色记忆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未来,我想尽己所能地多去走访一些革命老兵,记录他们经历的烽火岁月;深入挖掘家乡的革命故事,用数字化手段将历史记忆永久留存,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栾天舒说。


青春有“理”,就是了不起!戳图片查看详情:ID:sdgqt2014)

来源:青春山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