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铁甲战车轰鸣、战鹰列阵,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吸引全球目光。
然而,万里之外的华盛顿,特朗普于9月2日在白宫面对媒体连喊五个“不”——否认阅兵是对美国的挑战,同时断言“中国需要我们”。
一边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史宣誓,一边是美国总统重复的否认与自信。
到底谁需要谁?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口舌与钢铁”交锋,为中美关系再添新的悬念。
礼炮轰鸣80响,寓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旭日东升,晨风猎猎,广场上的红旗迎风飘扬。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我国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直击人心,并亲自检阅受阅部队。
他强调,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这一刻,北京不仅在纪念过去的胜利,更在宣示未来的方向。
广场之上,数万名官兵组成方阵,铁甲战车列阵如山。
13个徒步方队、22个装备方队和多个空中梯队依次亮相,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军队的风采。
这不仅是一场纪念,更是一种昭告:中华民族历经百年磨难,今天已昂首屹立在世界东方。
阅兵式中,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新一代战略武器的集中亮相。
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首次以方阵姿态驶过长安街,其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被誉为“战略王牌中的压舱石”。
紧随其后的东风-61洲际导弹,同样引发了现场观礼嘉宾与全球媒体的强烈关注。
空中梯队中,歼-20S隐形战机与歼-35A舰载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象征中国空军的代际跨越。
甚至连高能激光武器也首次公开亮相,宣示中国在新质作战力量上的探索与突破。
网友戏称,“军迷一夜变军盲”,因为许多装备都是首次曝光,连资深爱好者也难以一一辨认。
但这种“盲”,正是来自民族自豪感的见证:军迷认不全装备,却清楚地听懂了那句话——“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在场的外国元首与代表超过六十位,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等,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历史记忆。
阅兵成为一次展示,也是一种外交场合的宣示。
与北京的庄严场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华盛顿白宫的记者会。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对媒体,回答关于中国阅兵是否是“对美国的挑战”的提问时,连喊五次“不”。
“不,不,一点也不。”
“不,我完全不这么认为(阅兵是对美国的挑战),不。”
“中国需要我们。”
“中国需要我们比我们更需要他们。”
这五个“不”,既是强调,也是某种自我安慰。
特朗普这位老是叫喊着“中国威胁”的总统,此次面对记者的有心提问,不仅否认阅兵具有挑战意味,还反复强调中美关系的依赖格局。
他断言:“中国需要我们远胜于我们需要他们。”
这种表述既是对白宫一贯战略的延续,也是对国内选民的交代。
特朗普的逻辑十分清晰:在全球经济博弈中,他要强化美国的主导地位。
他需要告诉美国民众,即使北京展示了武力,也无法改变“美国不可或缺”的事实。
此外,特朗普的“六个不”背后,更现实的,是中美经贸摩擦的加剧。
2025年前七个月,中美贸易额为3372.2亿美元,同比下降12%;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下降13.1%,至1655.2亿美元。
这意味着双方的经贸合作正在缩减,而矛盾的焦点正是农产品贸易。
8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呼吁中国将美国大豆采购量增加三倍。
他甚至声称,这将是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实却是,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1.05亿吨,其中来自美国的只有2214万吨,占比21.1%;来自巴西的则高达7465万吨,占比71.1%。
到了2025年,因特朗普的关税2.0局面更加焦灼,中国大豆进口商在关键销售期几乎全部转向巴西等南美国家,9月订单约800万吨,10月订单约400万吨。
在这种格局下,美国农民的处境极为艰难。
在美国中西部的广袤农田里,大豆与玉米丰收在即,但农民的脸上却没有笑容。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价因缺少中国订单而下跌,多个出口粮库陷入停摆。
农民们清楚记得2019年的教训——那一年的贸易战让他们痛失中国市场。
如今,特朗普再度挑起贸易摩擦,他们担心历史重演。
除了农产品,2025年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更让全球经济蒙上阴影。
所谓“对等”,实则是单边主义的贸易保护。
对此,中国政府果断采取反制措施。
这不仅让美国出口在华竞争力大幅下降,也迫使美国企业面对供应链调整与成本上升的风险。
专家指出,美国的逻辑存在矛盾:
贸易逆差本质上是国内储蓄率低的问题,关税无法从根本解决,反而可能导致滞胀。
中国则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国内消费潜能释放。
换言之,美国的强硬反而促使中国走向更加独立和自给。
而早在2019年在特朗普关税1.0版本时,法国学者高大伟在文章中尖锐指出,特朗普声称“我们不需要中国”的言论荒谬至极。
他认为,中国的复兴是长期历史趋势的结果,不会因短期压力而停滞。
中国已成为全球议题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环保领域,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
在G7峰会和G20峰会上,中国都是全球焦点。
这意味着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中国的重要性,与特朗普的此次6个不中的中国更需要美国的断言,形成鲜明对比。
北京的长安街上,战旗猎猎,铁流滚滚;华盛顿的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连喊六个“不”。
两种场景,恰似中美两国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写照。
一边是民族复兴的坚定步伐,一边是贸易摩擦下的政治操作;一边是独立自强的战略自信,一边是强调依赖关系的重复表态。
到底谁需要谁?答案或许并不在一句话,而在未来几年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尽情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法国专家驳斥特朗普:“我们不需要中国”想法离谱至极,中国日报网,2019-08-30
特朗普:不认为中国的阅兵是“对美国的挑战”,观察者网,2025-09-03
大豆玉米大丰收,美国农民更欲哭无泪:中国一船都没买,观察者网,2025-08-22
扛不住了!美国大豆协会:没有一个市场能与中国对大豆的需求相提并论,观察者网,2025-08-17
网友:军迷变“军盲”,但我很骄傲,环球网,2025-09-03
来源:全民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