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诱抗剂类农药,有的专家和学者称为多糖类农药,也有的学者称为植物疫苗,还有称为植物生物激素等。本文将诱导植物抗病性和增强植物免疫力的药剂统称为植物诱抗剂。这类农药能够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统、增强抗逆能力的物质,通过调控植物内源信号通路,帮助植物抵御病原菌、害虫
以上为广告,与正文无关
植物诱抗剂类农药,有的专家和学者称为多糖类农药,也有的学者称为植物疫苗,还有称为植物生物激素等。本文将诱导植物抗病性和增强植物免疫力的药剂统称为植物诱抗剂。这类农药能够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统、增强抗逆能力的物质,通过调控植物内源信号通路,帮助植物抵御病原菌、害虫、干旱、盐碱等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一些国家农业上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了植物诱抗剂历史由来、作用特点及农业生产应用的种类,分析了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情况,探讨了现阶段我国植物诱抗剂的发展思路,供农药行业人员交流参考。
植物诱抗剂的特点
植物诱抗剂对农作物病虫害没有直接的杀灭作用,而是由外源生物或分子通过诱导或激活植物所产生的抗性物质,对某些病原物产生抗性或抑制病菌的生长。当其施用在农作物上后,通过诱导农作物产生抵御或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物质,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当植物受到外界刺激或处于逆境条件时,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防卫和代谢系统产生免疫反应,植物的这种防御反应或免疫抗性反应,可以使植物延迟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残留。然而,大部分创制、控制植物病害药物的基本原则都是以病原菌为靶标,再把能快速全面杀死靶标的药物进一步按农药登记要求研制成农药,忽视了被病原菌危害的寄主植物本身对外来生物抵抗能力的利用。根据现有已知植物诱抗剂作用机理看,主要通过诱导植物自身对外来有害生物侵害发生反应,提高植物的免疫力,产生抗病性。其中,诱导抗病性主要是通过激活植物表面受体及信号分子传导,调控植物病原相关蛋白、植保素等相关抗病物质的产生及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预防病毒浸入、扩展及在植物体内转移;增强免疫力主要是激活植物细胞促进生长,增强患病植株的耐病能力。这类农药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有机农业中,它们被视为一种环保且有效的植物保护手段。
植物诱抗剂的种类及应用
2.1 全球常见的植物诱抗剂种类及应用
植物诱抗剂通过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和诱导抗性,在病害防治、虫害防治、逆境耐受和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具有环保、低毒、可降解等优点,为全球植物保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常见的植物诱抗剂种类主要有:壳聚糖(Chitosan)、寡糖素(Oligosaccharides)、海藻多糖(Seaweed Polysaccharides)、β-葡聚糖(β-Glucan)、果胶多糖(Pectic Polysaccharides)、木聚糖(Xylan)、甘露聚糖(mannosan)、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卡拉胶(Carrageenan)、褐藻酸盐(Alginate)等。这些植物诱抗剂通过激活植物免疫系统、增强抗病性和抑制病原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特点,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广泛(表1)。
表1 全球常见植物诱抗剂种类及应用
我国植物诱抗剂农药登记情况分析
随着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农药减量控害成为现阶段的主题,植物诱抗剂农药的登记也成为近几年农药生产企业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我国已经登记的主要植物诱抗剂农药包括氨基寡糖素、S-诱抗素、香菇多糖、几丁聚糖、低聚糖、葡聚烯糖、几丁寡糖素醋酸盐、酰氨寡糖素醋酸盐等8个品种。
3.1 植物诱抗剂种类及产品总体趋势
截至2024年底,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产品合计270个,其中氨基寡糖素91个产品,S-诱抗素84个产品,香菇多糖46个产品,几丁聚糖21个产品,低聚糖15个产品,葡聚烯糖6个产品,几丁寡糖素醋酸盐2个产品,酰氨寡糖素醋酸盐2个产品,混合脂肪酸2个产品,超敏蛋白1个产品(图1)。
图1 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产品数量按种类分布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不断推进,农药行业逐渐适应农业政策变化,与化学农药比较,植物诱抗剂产品具有先天优势,现已逐渐被农药行业关注。我国植物诱抗剂主要有8类产品共登记270个,其中2009年首次登记的氨基寡糖素、2005年首次登记的S-诱抗素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4%和32%,紧随其后登记的产品是2009年登记的为香菇多糖,占比达到了17%;几丁寡糖素醋酸盐和酰氨寡糖素醋酸盐占比小,均为2021年登记。发展速度较快的产品为氨基寡糖素,其次是S-诱抗素。
3.2 植物诱抗剂产品剂型情况
从登记剂型分析,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产品包括9种剂型,登记剂型和产品数量分别为水剂127个、可溶液剂114个、悬浮剂14个、可湿性粉剂9个、颗粒剂6个、可溶粒剂5个、可溶粉剂2个、悬浮种衣剂1个(图2)。
图2 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产品数量按主要剂型分布情况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之有效成分本身的特性决定,我国植物诱抗剂产品主要以水基化剂型为主,图2显示水基化剂型的水剂占比45%、可溶液剂占比41%,其次为悬浮剂仅为5%,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占比相对少。水基化剂型是农药有效成分加工成制剂的主要方向,也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3 植物诱抗剂作物应用情况
从登记产品看,我国植物诱抗剂应用的作物范围广、数量比较大。从作物用途分类划分,大体包括粮食类、经济类、蔬菜类、水果类等,其中粮食类包括水稻、小麦(冬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等6种作物和79个登记产品,经济类包括烟草、棉花、花生、茶树、人参、五味子等6种作物和94个登记产品,蔬菜类包括黄瓜、白菜、辣椒、芦笋、番茄、花椒(胡椒)、西葫芦、甘蓝等8种和151个登记产品,水果类包括草莓、柑橘树、猕猴桃树、葡萄、梨树、红枣、苹果、榛子树、芒果、桃树、西番莲、西瓜、甜瓜等13种和51个登记产品。每类作物登记植物诱抗剂产品数量(图3)。
图3 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产品数量按作物类别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植物诱抗剂应用的作物种类达到33种,覆盖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特色小宗作物。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稳粮保供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植物诱抗剂应用最多的作物种类为蔬菜类,占比达到40%多;其次为经济类作物,占比接近25%;占据第3位的为粮食类作物,占比达21%;最后为水果类,占比达近14%。经济价值比较高、消费热点的蔬菜类、水果类和经济类合并占比高达75%,可见植物诱抗剂产品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正逐渐被社会所认识。
3.4 植物诱抗剂单剂和混剂情况分析
从目前登记产品情况看,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制剂种类分为单剂和混剂,其中单剂为204个产品,混剂为48个产品,其中既有单剂又有混剂的品种有氨基寡糖素、S-诱抗素、几丁聚糖,其余品种仅有单剂。登记类型主要以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主,仅有氨寡糖素醋酸盐以杀虫剂甘蓝小菜蛾类型登记(如图4)。
图4 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产品数量按单剂和混剂分布情况
上面图示表明,我国植物诱抗剂登记单剂产品远大于混剂产品登记,其中单剂产品占总登记制剂产品的80%,混剂占比为20%。其主要原因是这类药剂作用机理复杂,制成混剂后活性成分容易发生冲突、稳定性难以控制,所以混剂登记存在风险不可控因素且技术要求高等。
展望
农药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必不可少,但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容易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市场亟需加快农药更新换代,大力发展绿色农药、生物农药。目前国内化学农药创制,相较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存在“卡脖子”问题。相对于化学农药,植物诱抗剂生物农药有望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植物诱抗剂相对于传统化学农药,我们和欧美国家在这一新赛道上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望实现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一是加快产业化发展及应用技术研发。2024年底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中,明确已将“植物免疫”纳入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推动植物诱抗剂的产业化发展,加快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实现绿色防控。通过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合作,研发高效低毒的植物诱抗剂,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于作用机理明确、环境相容性好的植物诱抗剂,参照我国现行特色小宗作物群组化的做法,可采用作物群组化或者病害分类群组化的方式,加快植物诱抗剂登记步伐。同时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压力,国家应将这类药剂纳入作物健康种植管理方案当中,加大补贴力度,扩大推广使用面积。三是农药企业找准市场定位。植物诱抗剂由于受环境条件、作物生长状况以及诱导防病慢等因素影响,市场上要明确这类产品的定位,避免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直接竞争。鼓励植物诱抗剂与一般化学农药现混现用,形成优势互补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发挥植物诱抗剂防病增产等功能,要拓展应用范围,特别是经济附加值较高的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等。植物诱抗剂作为植物保护的新实践,因具有对人畜毒性低,环境相容性高,作用谱广,病原菌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获得关注,符合绿色、高效、低污染的农药行业发展方向。
以下为广告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来源:《农药科学与管理》2025年第8期
本期编辑:彭乐瑶
本期审核:翟怡婷
本期监制:吴俊生
来源:农资导报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