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踝关节是运动里的“关键关节”,要是不小心受伤,走路、跑步都受影响。其实做好这几件事,就能帮它“防受伤、稳状态”。
运动时这样做
轻松保护踝关节
- 健康科普 -
踝关节是运动里的“关键关节”,要是不小心受伤,走路、跑步都受影响。其实做好这几件事,就能帮它“防受伤、稳状态”。
一、运动前:先给脚踝“热个身”
不用搞复杂动作
简单3步激活脚踝
1.唤醒足底肌肉
找块毛巾铺地上,用脚趾把毛巾往自己这边“抓”,抓20次算1组,能让脚掌肌肉先“醒过来”。
2. 活动脚踝关节
坐着或站着,让脚踝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就像给关节“上润滑油”。
3. 练平衡感
单腿站着(不稳的话可以扶一下墙),另一只脚的脚尖像点“钟表盘”一样,分别点向前、左、后、右几个方向,练完一条腿换另一条,帮脚踝适应“不稳定情况”。
二、运动中:选对装备+做好姿势
1
日常运动鞋不用看复杂参数,
重点检查 3 处,能提供基础支撑就行
1)鞋帮:用手捏一捏,别软到一捏就变形,穿进去后能轻轻贴住脚踝,走路时脚踝不晃;
2)鞋底:掰一掰鞋底中间,能弯但有阻力(太硬或太软都不行),鞋底纹路清晰(避免在小区光滑路面打滑);
3)鞋码:穿运动袜试鞋,脚尖顶到鞋头后,脚后跟能伸进1根手指,走路不挤脚、不掉跟,长时间穿也不磨脚。
1
记住3个保护原则
-落地要轻:脚掌着地时别“硬邦邦”砸下去,膝盖稍微弯一点,别完全伸直,这样能少给脚踝压力;
-运动别过量:别一次跑太久、跳太多,按自己舒服的节奏来,累了就歇,别硬撑;
-护具用对:如果足弓容易酸,就垫个适合自己脚型的足弓垫;要是之前脚踝受过伤,也可以戴个简单的护踝,给它加层“保护罩”。
三、运动后:综合恢复指导
1.运动后即刻(黄金30分钟-1小时)
1)温和整理活动:
-不要立刻停下来坐下或躺下。进行5-1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走或动态拉伸,帮助身体从运动状态平稳过渡到休息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和乳酸代谢。
2)冰敷(冷疗法):
-方法: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冰水杯等),敷在脚踝前后和两侧。
-时间:每次15-20分钟。如果仍有肿痛感,可间隔1-2小时后再冰敷一次。
3)加压与抬高:
-加压:如果有肿胀迹象,可以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远端向小腿近端进行缠绕加压。注意松紧适度,以不影响远端脚趾血液循环为准则(注意:脚趾不应变紫或发麻)。
-抬高:躺下休息时,用枕头或叠起的被子将脚踝垫高,使其位置高于心脏水平。这利用重力帮助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有效减轻肿胀。
2.运动后24-48小时(恢复期)
1)温和拉伸(在无剧痛的前提下进行,小腿有急性拉伤、或踝关节有严重的红肿热痛请勿拉伸):
-小腿后侧(腓肠肌)拉伸:面对墙壁站立,距离墙壁约一步,双手扶墙以保持平衡,将想要拉伸的腿在后,脚跟踩地,膝盖伸直,前腿稍弯曲,身体慢慢向前倾,感受小腿后侧的牵拉感。保持15-30秒,重复2-3组;
-小腿深层(比目鱼肌)拉伸:姿势同上,但后腿膝盖微微弯曲,感受小腿更深层的牵拉;
-脚踝环绕:坐姿或卧姿,缓慢地用脚尖画圈,顺时针、逆时针各10-15次;
-勾脚尖/绷脚尖:坐姿,腿伸直,用力勾脚尖感觉小腿后侧拉伸,再用力绷脚尖感觉小腿前侧拉伸。每个位置保持15-20秒。
2)热敷:
-时机:48小时后,如果肿胀和急性疼痛已经基本消失,可以采用热敷。
-方法: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脚踝处,每次15-20分钟。
3)自我按摩:
-用手或按摩球放松小腿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脚底筋膜。紧张的小腿肌肉会增加踝关节的负担。
3.力量与稳定性训练(预防损伤的关键)
1)提踵训练:站立,缓慢抬起脚跟,在最高点保持2秒,再缓慢落下。可以从双脚开始,进阶到单脚练习。
2)单腿站立:尝试单腿站立,保持平衡30秒以上。为了增加难度,可以闭上眼睛或在软垫(枕头)上进行。
3)弹力带训练:坐姿,用弹力带套在脚掌上,进行勾脚(背屈)、绷脚(跖屈)、向内(内翻)、向外(外翻) 的抗阻训练,全方位强化脚踝周围肌肉。
4.需要警惕并寻求医疗帮助的“红灯”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不要自行处理,应立即就医:
·无法承重:受伤后完全无法站立或行走(甚至感觉关节“脱臼”)。
·严重肿胀和疼痛:疼痛剧烈且持续加剧,肿胀异常明显。
·明显畸形:脚踝外观出现不正常的形状。
·听到撕裂声:受伤瞬间听到清脆的响声。
·神经症状:脚部出现麻木、刺痛感或感觉丧失。
·休息和冰敷后无好转:48-72小时后,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温馨提示:以上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个体有差异,如有健康问题,建议线下及时就医或咨询您的家庭医生。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