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左岔村的梯田间,村民龙自蓉正带着工人穿梭于花椒林。剪刀轻响间,沉甸甸的花椒枝条落入筐中。“今年我家40亩花椒预计能收5吨多,收入超10万元。”她抹去额头的汗珠,笑容比烈日更耀眼。
在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左岔村的梯田间,村民龙自蓉正带着工人穿梭于花椒林。剪刀轻响间,沉甸甸的花椒枝条落入筐中。“今年我家40亩花椒预计能收5吨多,收入超10万元。”她抹去额头的汗珠,笑容比烈日更耀眼。
在这片曾因石多土薄的土地上,小小的青花椒正以蓬勃之势“麻”力全开,成为18万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近年来,华坪县以花椒产业为抓手,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赢、脱贫与振兴衔接”的特色发展之路。
中心镇左岔村花椒挂满枝头。李自林摄
“一村一品”激活特色资源
华坪山区曾面临严峻挑战,海拔高、土层薄、干旱缺水,传统作物难以扎根。转机始于一场“向山要地”的产业革命。“我们调研发现,这里日照长、温差大,恰是花椒生长的天然温床。”据中心镇干部介绍,在政府统筹下,党员干部带头开垦荒坡,左岔村率先将石头缝里的零散土地整合流转,试种耐旱花椒。十余年间,540余公顷花椒林染绿了嶙峋石山,村集体经济年产值突破400万元。
在华坪县烟草专卖局的帮扶下,2018年以来,八德村逐年建成了水源工程,包括人畜饮水管道铺设及蓄水池改建,解决了用水难题。这极大地促进了烤烟产业发展,使该村成为烤烟种植大村,烟草产业效应显著提升。同时,带动了4500亩花椒基地建设,亩产值最高达7000元,荒坡成功转型为“绿色银行”。龙洞村规模化种植花椒逾6000亩,今年预计总产值达600万元,户均增收数万元。
如今,华坪花椒种植总面积达23.34万亩,与芒果、核桃并称当地致富“三棵树”,2024年产值已达近3亿元,且持续攀升。
龙洞村村民运输收获的成熟花椒。张天明摄
产业规模扩张后,品质与效率成为新课题。在龙洞村7组的示范园里,一场“技术革命”正悄然进行。
“传统采摘费时费力,树形乱、产量低。”龙洞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清民举起修枝剪示范,只见他精准剪下成熟枝条,同步修除病虫枝、密生枝。“这叫‘下桩’技术,采收修剪一步到位。”据王清民介绍,这套“带枝采收、主枝回缩”的方法,源自本土农技专家的创新,产量提升了20%以上。与此同时,水肥一体化与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减少农药依赖,椒香更纯净。
华坪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丽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组建“技术轻骑兵”,翻山越岭推广标准化种植。在楠木村矮化密植园,农艺师指导农户采用“带枝烘烤”技术,锁住鲜椒麻香;嘎左村则建起品种收集园,选育抗病高产良种,为产业注入“芯”动力。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为打破“原料产地、利润洼地”的困局,华坪着力延伸产业链条,让附加值留在田间。龙洞村探索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烘干花椒每公斤卖到40元;推广“椒园套种仙人掌+林下养椒林鸡”模式,一块土地三份收益,亩均增收超3000元。
龙自蓉家在采摘花椒。李自林摄
绿富同兴的乡村振兴路
花椒产业的勃兴,更重塑了华坪的生态底色。“过去荒山裸露,雨季泥沙俱下;现在椒林成了水土保持的卫士。”左岔村村民感慨。石漠化山地披上“绿装”,椒园间昆虫啁啾、飞鸟筑巢,生物多样性悄然恢复。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产业基因,八德村坚持生态种植,椒林与青山共生共荣。此外,华坪县林草部门推广节水灌溉,将每一滴金沙江水转化为致富源泉。
站在龙洞村的山坡上,椒香随风远播。王清民和村民们正筹备新建冷链仓库,并搭上电商“快车”:“手机一点,‘香麻滋味’可实现48小时到全国。”而八德村党总支书记刘远刚则有一个愿望:“完成绿色认证,让华坪花椒香飘世界。”
从荒山坡到“聚宝盆”,华坪花椒的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从石头缝里破土而出的花椒树,承载的不只是“舌尖上的麻香”,更是一座座青山的生态觉醒、一群群奋斗者的致富之路。
来源/丽江市烟草专卖局 李自林
责编/和真羽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来源:丽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