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对哪些农活印象比较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05 18:16 2

摘要:这个话题就比较有意思,也很容易引起50、60、70甚至80后的共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坚力量,就比如生产队时期,那个时候的50后正值壮年,一边搞生产还一边搞训练,可谓是一手镰刀一手枪。

这个话题就比较有意思,也很容易引起50、60、70甚至80后的共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坚力量,就比如生产队时期,那个时候的50后正值壮年,一边搞生产还一边搞训练,可谓是一手镰刀一手枪。

看完贺岁档电影《哪吒2》之后,人们普遍认为现在的80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这种认可来源于申公豹的一段台词对白,也和饺子这位80后的导演有关,“你对我好,我就会对你好!”正是时下80后这些人的心声。

生产队时期那些50后的心声又是什么哪?似乎是当时,即便是现在也没有人去讨论这个问题,其实,在当年那个社会氛围当中,“拼了命的大干快上”才是集体的主旋律,下放知青想着回城也都是后来的事情。

童年的印象当中,我的一位堂姑正值妙龄,她的女民兵形象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只见她脖子后面背着带有五角星的草帽,身上系着子弹带,穿着手工纳的黑面料布鞋,肩头背着56式半自动步枪,十几人的队伍喊着整齐的口号,步伐整齐的来到当时金波荡漾的麦田边,然后把那些步枪成三角架一样搭在一起。

这些男男女女的民兵站成一排,然后挥舞着镰刀开始收割麦子,在众人的叫好声中,很快就超越了已经干了半天的社员们,那种战斗力确实让人瞠目结舌,关键这些民兵的思想觉悟都极高,好像都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似的,任何人都是激情澎湃,根本看不出偷懒耍滑的负面情绪。

跟着民兵队伍来看热闹的小家伙们,自然也包括我在内,大都是赤着双脚,即便被地里锋利的麦茬刺破了脚底板,依旧欢欣鼓舞的跑来跑去,我这时候就会拿着水壶去给堂姑送水。喝完水后的堂姑,还不忘记用她搭在脖子里的白毛巾给我擦汗,并嘱咐我,不要让我的小伙伴去摸她们的武器。

领到命令的我,就会顶着烈日站在那些枪支面前进行监督,“只许看、不许摸!”是我强调最多的话。等堂姑她们的民兵队伍收工以后,我便会和小伙伴们,找来一些树枝系上绳子学着堂姑她们,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进行持枪操练。

或许是生产队的骨干力量被公社抽走进行军事化训练的缘故,那时的麦季相当的长,印象中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颗粒还不能归仓,若是遇到连续的阴雨天,这种麦季哩哩啦啦要有三个月之久。难怪那个时期就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看今天的麦季,一天不到就轻松的结束了,根本就没有生产队时期碾场、扬麦、摊晒这些繁琐的环节。

那个时期倒不是生活节奏慢的原因,社员们从早忙到天黑,即便紧追慢赶还是提高不了劳动效率,即便是分工明确,共同协作,依旧是非常窝工,这种局面直到包产到户之后才有所改观,但麦收时间依然很长。已经上小学的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望眼欲穿的期盼着放麦假。

来源:平原姗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