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80年前,长三角铁路那段不能忘却的烽火印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8:36 1

摘要:山河壮阔,高铁飞驰,繁荣盛世托起强国之梦。然而,八十多年前的中国大地,外敌入侵,满目疮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沿着历史足迹,回望长三角铁路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历经枪林弹雨的桥梁站房与铁道线路,以亲历者的身份,无声记述着山河破

山河壮阔,高铁飞驰,繁荣盛世托起强国之梦。然而,八十多年前的中国大地,外敌入侵,满目疮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沿着历史足迹,回望长三角铁路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历经枪林弹雨的桥梁站房与铁道线路,以亲历者的身份,无声记述着山河破碎的涂炭,救亡图存的呐喊,英勇不屈的尊严。

大地为凭,铁轨作证。今天,我们深切缅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抗争,为的是感受一个伟大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爱国主义力量,汲取先烈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民族精神,在团结振奋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枕木之间,见证铁血捍卫

钱塘江中,一座钢铁巨龙静卧波涛之上。这座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建造的大桥,不仅连接着沪杭甬与浙赣铁路,更在抗战岁月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钱塘江大桥正式通车

1934年大桥开工之时,建设者既要面对钱塘江的汹涌波涛,又要应对经验与设备的不足,更兼日益逼近的战争阴云。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淞沪会战的炮火震动杭州,建设者们日夜兼程与时间赛跑,终于在9月26日实现通车。首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桥,通车后立即承担起物资转运和军民疏散的重任,成为战时交通生命线。

△军民通过大桥撤退到后方

然而,通车仅89天,这座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大桥,为了阻止疯狂日军的南下,不得不壮士断腕,为国献身。在完成百万军民南撤、三千余车物资转运之后,1937年12月23日傍晚,建桥者茅以升含泪炸桥,这是何等的无奈与心碎!枕木坠江、巨桥陨落那一刻,他立下了“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誓言,成为中国抗战史既悲壮又坚韧的强力注解。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为了抵御日军侵略,保障南北军事及交通正常进行,苏嘉铁路于1935年2月动工开建。路地双方同仇敌忾,在战时艰难条件下,仅仅用了17个月,就实现74公里铁路线迅速通车。淞沪会战中,苏嘉铁路作为战时交通大动脉,为保卫上海承担了大量的军事与给养运输,因此屡屡成为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但是在铁路工人英勇顽强、夜以继日的英勇维护下,始终发挥着战时生命线的作用。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战斗意志,不仅体现在钱塘江大桥、苏嘉铁路,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铁轨枕木所至,机车轰隆所达,处处涌动着抗战洪流。

△上海“老北站”旧影(1911年)

淞沪抗战期间,上海北站作为关键枢纽,屡遭轰炸却始终屹立,成为物资输送和军队调动的坚强支点;津浦、沪杭甬、苏嘉铁路遭受狂轰滥炸时,无数铁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前仆后继,日炸夜修、随炸随修,成为抗日军队物资运输的坚强后盾。

淞沪会战三个多月,长三角铁路人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1346列军用列车的安全通行,为50个师、5万吨辎重保驾护航。会战后期,更是突击拆除上海至南翔、上海至松江段铁路,将铁轨枕木用于构筑防御工事。

西迁重庆之际,铁路人抢运出55台机车和大量物资设备,为长期抗战保存了宝贵的交通资源。他们铁血守护抗战动脉,在枪林弹雨中抢修设备,在危急时刻逆流而上,在车轮枕木间书写着焦土新生的时代见证。

钢轨之上,汇聚抗日激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惊雷炸响,唤醒了无数爱国志士。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沪宁、沪杭甬铁路工人组织抗日救国会,呼吁各界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前后有30余名铁路工人参加了抗日义勇军。

为了配合抗战宣传,杭州闸口机厂的火车司机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驾驶列车,运送进步学生前往南京请愿。列车呼啸驶出杭州站,满载着一腔热血的青年学子,也满载着铁路工人激昂的爱国情怀。

抗战全面爆发后,广大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指引下,纷纷成立“抗敌后援会”“铁路青年社”“抗日服务团”,配合战时需要,宣传抗日,慰问伤员,运送弹药,支援前线。这些组织如星火点点,在黎明前的暗夜中,逐渐觉醒成长,绽放着抗日光芒。

△浦镇机厂

——抗战捐助如火如荼。许多铁路工人主动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慷慨捐款,作为慰劳金资助前线。杭州铁路闸口机厂工人,利用休息时间加班拆装设备,用所得工酬购买慰劳品,悄悄送至医院抗日伤员手中。

1936年寒冬,津浦铁路工会俱乐部坚持义演五日,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台下天寒地冻,台上演出灯光却烧烤至40℃高温,演员们戏服尽湿,冷热交加中却无人叫苦。义演所得,全部汇款绥远前线,慰劳冰天雪地中奋战的抗日将士。

△罢工指挥部旧址牌

——抗战宣传方兴未艾。长三角铁路大小车站的候车室里,都有铁路人张贴标语、义演宣传的身影,鼓励民众为抗战捐钱捐物。陇海铁路工人组建“劳动服务宣传队”,出版《三日刊》,自编自演抗敌新剧。他们在站台搭起简易舞台,用生动的表演唤醒民众抗日意识,《三日刊》成为工人们最爱读的报纸,传递着前线消息和抗日故事。

1937年11月,沪杭甬铁路工人发表《告全世界铁路工人书》,呼吁国际同行抵制日货,拒绝运输日本军火。英国、澳大利亚码头工人迅速响应,支持中国工人的正义要求。这份宣言,成为跨国界工人团结的象征,展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反对法西斯的国际主义精神。

——抗战支援不遗余力。枪林弹雨的铁道线上,工人们组成运输队、救护队穿梭往返,用兴亡有责的担当意识,全力以赴支援前方战场。1937年8月3日,浙赣铁路工人发起成立“抗日后援会”,组织下设总务、宣传、救护、征募、防护等5个小组,配合前方战事需要,往返前线,运送弹药。淞沪抗战期间,仅沪杭甬、沪宁、浙赣三路,就先后有80余名铁路工人为支援抗战献出了宝贵生命。

从文化抗争到国际呼吁,从敌后宣传到火线支援,长三角铁路工人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用多种方式投身抗日烽火,以赴汤蹈火的英勇壮举,与抗日军民汇聚成燎原爝火,照亮了民族救亡的道路。

青山之巅,铭记铁路英灵

徐州云龙山上,青松郁郁、柏木苍苍。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巍然矗立,碑身上“宁毁不资敌”五个大字,至今诉说着那段救亡图存的壮怀往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津浦铁路成为战略物资运输的“大动脉”。自抗战开始到沦陷,津浦铁路遭敌机轰炸1433次,炸毁机车110辆,客货车218辆,桥梁4座。铁路工人始终肩负着“随炸随修、勿令行车阻断”的使命,以血肉之躯冒险抢修,先后抢运出机车110台,客货车1700辆,顽强守护着抗日命脉,确保了铁路运输畅通。

△大战前夕人员转运

1938年5月,日军逼近徐州,企图切断这条命脉。为了保护珍贵的铁路设备,时任徐州机务段段长程贵,率领291名铁路工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略大转移。他们驾驶机车,满载铁路设备和物资,沿粤汉线、湘桂线向贵阳方向艰难行进,天上敌机扫射,地面日寇围堵,都未能阻挡这支特殊钢铁运输队的坚定步伐。

硝烟弥漫的八年里,轰炸、屠杀、劳累,186名津浦铁路员工血染铁轨,永远倒在了护送物资和难民的途中,用血肉之躯践行了“一寸钢轨不资敌”庄严承诺,铸就了彰显民族气节的丰碑。

这186名殉难者中,有年过半百的老技师张德明,遇敌轰炸,舍身保护了蒸汽机;有年仅16岁的学徒工陈永福,牺牲在搬运钢轨的战火前线;有新婚燕尔的李国柱与王秀兰,在抢运途中被流弹击中,相拥而亡……他们用鲜血与生命,写就悲壮与顽强,成为中华民族英雄史诗的瑰丽章节。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

战火燃尽,程贵带着幸存者重返故地,主持修建了抗战纪念碑亭。五十年后,徐州地区三万余名铁路职工及家属自发捐资重修,将186位殉难员工的名字、职务、事迹镌刻在石碑上:甲等技工、乙等技工、准技工、普通工……他们与亘古长存的花岗岩一道,巍然屹立于历史长河之畔——松涛阵阵,如天地同悼;忠魂凛凛,共万古长青。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重修)

如今,这里已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一代铁路人在此聆听历史,感悟精神,传承使命。

寻史问迹的笔触,沿着津浦铁路继续南行,1937年底的杭州已经黯然沦陷。浙赣铁路、闸口机厂遭受日机炸毁,被迫南迁。选择留下的铁路人,并非逆来顺受的亡国奴,他们在日寇铁蹄下坚持抵抗:故意进行技术破坏、拖延修车时间、制造故障隐患,一次次打乱日军运输计划,为全民族抗战赢得宝贵时间……

长三角铁路人,以最英勇的斗志,最无畏的牺牲,最朴素的方式,最专业的技能,在千里铁道线上展开特殊战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无论是津浦线还是浙赣线,无论在上海、徐州还是杭州,铁路人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同样的刚毅忠勇。他们以生命守护的,是抗战“动脉”,是铁血“民魂”,更是硬骨铮铮的民族脊梁。

轮毂辘辘,驶过的是山河,传承的是记忆;汽笛声声,输送的是信念,延续的是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足音。从“战时生命线”到“强国大动脉”,当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窗外风景早已“换了人间”,然而铁道上的抗战记忆,却始终融入民族血脉,澎湃着我们前行路上永不消弥的踔厉激情。

天地有正轨,风笛挽长空。

铁道英烈们,这盛世如您所愿,安息吧!

来源:长三角铁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