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嫂种的苦瓜又黑又丑卖不动,县里专家一检测,全村人都来排队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03:34 1

摘要:平日里最多撑到八点半就收摊的小广场,这会儿快九点了还围着一堆人。我骑着电动车经过,不由得放慢了速度。人群中间,王嫂穿着那件褪了色的蓝格子衬衫,头上的草帽被汗水浸湿了一圈,正忙着往塑料袋里装苦瓜。

小店村的早市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平日里最多撑到八点半就收摊的小广场,这会儿快九点了还围着一堆人。我骑着电动车经过,不由得放慢了速度。人群中间,王嫂穿着那件褪了色的蓝格子衬衫,头上的草帽被汗水浸湿了一圈,正忙着往塑料袋里装苦瓜。

“老王家的瓜真被县里认证了?”

我把车停在路边的榕树下,走近了才看清王嫂摊位上的牌子——手写的,歪歪扭扭的几个大字:“原生态苦瓜,富含锌硒,县农业局检测认证”。

这个牌子明显是新立的,木板还带着刨花的新鲜气息,底下用几块砖头垫着。旁边那个秤才是我熟悉的,老式的杆秤,秤砣上的红漆斑驳脱落,不知道用了多少年。

我站在人群外围,一时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

王嫂,准确地说是王桂英,今年五十出头,是我们村出了名的”倔脾气”。十年前她男人出车祸走了,留下她和一个儿子。儿子在县城读高中那会儿,学校来家访,看到她在院子里种的蔬菜,老师随口说了句:“你家菜种得真好,比市场上卖的都新鲜。”

她就记在了心上。

儿子高考完那年暑假,王嫂牵着那辆破三轮车,装了满满一车自家种的蔬菜,去了镇上的早市。从那以后,她就没停过。

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

只不过她种的菜,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种的黄瓜青亮水灵,她家的又短又粗,表皮还有疙瘩;别人的茄子紫得发亮,她的又黑又小;别人的菜花白得像云朵,她的却黄里透绿。

特别是她那苦瓜,长得跟别人家的完全是两回事。市场上卖的都是嫩绿色的,外表光滑,瓜条匀称。她家的呢,都是深绿发黑的,皮上的疙瘩大得像是长了瘤子,形状还各不相同,有的弯得像月牙,有的粗细不匀像哑铃。

“王嫂,你这苦瓜怎么长成这样?是不是得病了?”

每次有人这么问,她都会噘着嘴反驳:“我家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长得丑是正常的!”

起初镇上早市有人买她的菜,多半是因为价格比别人便宜。日子久了,也有一些固定的老主顾,认准了她家”原生态”的招牌。但大部分人还是更愿意买那些外形好看的蔬菜。

去年,王嫂的日子越发不好过。化肥农药涨价,塑料袋涨价,连早市的摊位费都涨了,可她的菜价却一直压得很低。

那天下着小雨,早市收摊比平时还早。王嫂的苦瓜几乎没卖出去几斤,她蹲在三轮车旁,帽檐挡住了脸,水珠从边缘滴落。我路过时,她正把没卖完的苦瓜装回筐里,动作很慢。

“王嫂,回去吧,今天雨大。”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没说话,继续收拾着她的苦瓜。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关节肿大,那是长年劳作的痕迹。

临走前,我没忍住,买了两斤她的苦瓜。

“不用找了。”我说完就走了,没敢回头看她的表情。

那是去年的事了。没想到今天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大明,你也来买苦瓜啊?”熟悉的声音在背后响起。回头一看,是村支书李大勇。

“咋回事啊,李支书?王嫂这苦瓜咋突然这么抢手了?”

李支书笑着说:“你还不知道吧?上个月县农业局搞什么’传统作物保护’项目,派专家下乡采样检测。王嫂种的这苦瓜,人家说是咱们这一带的土品种,已经快绝种了。而且检测出来富含什么硒元素,对身体好。这不,消息一传开,这两天天天爆满。”

我惊讶地看着人群,心想苦瓜变成了抢手货,这世道真是变化快。

“喂,你们排队啊,别挤!”王嫂的声音从人群里传出来,还是那熟悉的倔强。

人群稍微散开了一点,我这才看清王嫂的摊位。那些黑不溜秋的苦瓜摆在塑料筐里,一个个疙疙瘩瘩的,形状各异,还真像是有了某种高贵的身份。摊位旁边还多了个彩印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富硒苦瓜”几个大字,底下还印着县农业局的公章。

一位穿着时髦的城里女人正拎着好几个袋子往外挤:“给我多装点,我娘家人都要。”

王嫂忙得额头上全是汗珠,还得不停地和人解释:“一家最多买五斤,我地里就那么多,得让大家都买上。”

趁着人群又挤到一起的空当,我悄悄离开了。临走前,我似乎看到王嫂抬头的一瞬间,目光扫过了我的方向,但她很快又低下头去忙活了。

两天后,我去给住在村东头的老母亲送菜,顺路经过王家的地。

王嫂家有两亩多地,在村子外环山路的转弯处。放在以前,这地的位置算不上好——离水渠远,坡度还大。但现在想来,也许正是这样的地形,成就了她的苦瓜。

远远地,我就看到王嫂正在地里忙活。她穿着那件褪色的蓝格子衫,戴着草帽,弯着腰在苦瓜架下摘瓜。

这苦瓜架是她自己搭的,用的是砍来的竹子,没买现成的钢管架。竹子上爬满了藤蔓,绿叶间点缀着黄色的小花,更多的是挂在藤上的瓜,从嫩绿到深绿再到黝黑,各个生长阶段的都有。

我停下车,站在田埂上看了一会儿。王嫂干活从来不喜欢被人打扰,我也不想冒昧过去。

正犹豫间,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引擎声。一辆黑色小轿车沿着乡间小路驶来,在田埂不远处停下。

车门打开,下来个穿西装的中年男人,手里还提着个看起来很贵的皮包。他四处张望,然后朝王嫂的方向走去。

我好奇,便没急着离开。

“王女士,您好!”那人隔着老远就喊,“我是县城康美食品有限公司的,冯总派我来谈收购的事!”

王嫂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似乎没听明白:“什么收购?”

西装男走近了,递上一张名片,又从包里掏出一叠文件:“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想收购您的这种富硒苦瓜,准备做成加工品。价格绝对公道,保底收购,您看这个合同…”

王嫂放下手中的篮子,接过名片看了看,又瞄了眼那厚厚的合同,没接。她的眉头皱了起来:“我这苦瓜产量不高,自己卖就行了,不用你们收购。”

西装男显然没料到会被拒绝,愣了一下:“王女士,您可能不知道,我们公司是全县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和我们合作对您只有好处。您看,农业局的专家不是已经证明了您这苦瓜的价值吗?我们可以出资帮您扩大种植面积,提供技术支持…”

“不用。”王嫂打断他,声音里透着不耐烦,“我就这两亩地,种着自己卖,不想扩大。”

西装男还想再说,王嫂已经弯腰继续摘瓜了,根本不理会。

那人站在田埂上尴尬地又等了一会儿,见王嫂确实不搭理他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车上,发动引擎离开了。

我远远地笑了。这才是我认识的王桂英,倔强得很。

转眼到了夏末,王嫂的苦瓜依然畅销。

我娘去年腿摔了一下,落下了风湿痛,听说富硒食物对关节炎有好处,便让我每周都去给她买点王嫂的苦瓜。

这天早上,我比平时去得早。六点不到,市场还没完全热闹起来。王嫂已经摆好了摊,正在整理她的蔬菜。

“王嫂,来五斤苦瓜。”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点点头,开始往袋子里装瓜。

我注意到,她摊位旁边多了个塑料箱,里面装着一些洗净切好的苦瓜片,用保鲜膜封着。

“这是…苦瓜干?”

“嗯,有人说夏天苦瓜晒干了泡水喝降火。我试着做了点,你要不要?”

我拿起一包看了看:“做这个挺费工夫的吧?”

王嫂低着头说:“晚上反正也没事做。”

这句话让我心里一紧。是啊,她一个人住,儿子在外地工作,晚上确实很长。

“来两包吧,我娘可能喜欢。”

付钱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王嫂,听说那个食品公司找过你好几回?”

她的动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低头数钱:“嗯,来了好几次了,说要带我去参观他们公司,还说要给我办个什么’种植能手证书’,我都没理他们。”

“为啥啊?跟他们合作,你不就轻松多了吗?”

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我:“大明,你记得我家那块地不?”

我点点头。

“那地是我公公的,再往上是我公公的父亲的。我嫁过来的时候,公公就告诉我,这地从来不用化肥农药,种出来的东西才健康。后来我公公走了,我男人也走了,就剩我和儿子。那会儿日子难,有人劝我卖地,我没卖;有人说用化肥产量高,我没用。”

她顿了顿,继续说:“现在县里的专家来了,说我这苦瓜好,可我知道,不是我种的好,是这地好,是种子好。这些种子,都是我公公留下的。我要是跟那公司合作,种子肯定得给他们,到时候我的地种不种都不是我说了算了。”

我沉默了。这番话是王嫂平时很少说的。

她用粗糙的手指指了指那个农业局认证的牌子:“这牌子好,我挂着。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我种的菜是好的,一直都是。”

清晨的阳光斜射过来,照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王嫂的倔强背后,是一种我们都快忘记的尊严。

小店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像我这样留在村里的已经不多了。

我有个在县城读高中的侄女,暑假回来,知道了王嫂苦瓜的事,缠着我带她去见见”网红苦瓜大妈”。

“什么网红大妈?”我哭笑不得。

“就是王奶奶啊!她的苦瓜故事在县城可火了,有人在抖音上发了视频,说是什么’坚守传统的倔老太’,好多点赞呢!”

我摇摇头,却也带着她去了早市。

到了摊位前,我向王嫂介绍:“这是我侄女小兰,县一中的学生,放暑假回来的。”

王嫂笑了笑,一边称苦瓜一边问小兰:“上高几了?”

“高二,王奶奶。”小兰热情地说,“我们学校食堂最近也开始做您的苦瓜炒蛋了,特别好吃!”

王嫂愣了一下:“学校食堂?”

小兰点点头:“对啊,听说是县教育局指定要用’地方特色农产品’,您的苦瓜就是其中之一!”

王嫂眨了眨眼,似乎有些意外,然后低下头继续称瓜:“哦,那挺好。”

走的时候,王嫂突然叫住我们:“等等。”

她弯腰从摊位底下的纸箱里翻出什么,递给小兰:“给,尝尝。”

是一小瓶苦瓜汁,手工灌装的,贴着手写的标签。

小兰惊喜地接过:“谢谢王奶奶!您还做苦瓜汁呢?”

王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试着做的,你尝尝看。不好喝就倒了吧。”

夏去秋来,转眼就到了十月。

这天一大早,我骑车经过早市,发现王嫂的摊位空着。她很少缺席,我有些担心,便骑车去了她家。

王家的院子不大,墙边种着几棵石榴树,今年结了不少果,红彤彤的挂在枝头。院子中间支着个简易的晾架,上面挂着不少切好的苦瓜片,在秋阳下晒着。

我敲了敲门,没人应。正准备离开,听到院子后面传来说话声。

绕到后院,看到王嫂正和一个年轻人说着什么。那年轻人背对着我,穿着干净的衬衫和牛仔裤,手里拿着个记录本。

“王嫂?”我出声道。

两人都转过头来。王嫂看到是我,笑了:“大明来了啊。这是县里农业局的小张,来帮我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什么的。”

年轻人礼貌地点点头:“您好,我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张明。王大姐的苦瓜被列入了我们县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名录,今天来做一些资料采集。”

我有些惊讶:“这么正式?”

张明笑着解释:“是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国家级认证,对原产地有严格要求。王大姐的这种苦瓜品种很特别,而且她种植方式完全符合生态农业标准。我们做了很多检测和研究,发现这种苦瓜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都很高。”

王嫂在旁边插嘴:“他们说要帮我申请专利什么的,我也听不太懂那些。”

张明补充道:“是品种保护权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这样一来,王大姐的苦瓜就有了法律保护,别人不能冒用这个品种名称。而且我们会成立合作社,帮助像王大姐这样的农户提高收益。”

我看向王嫂:“那你同意加入合作社了?不怕种子被拿走?”

王嫂摇摇头:“小张说了,种子还是我自己留,种植方法也不变。合作社只负责帮忙销售和打品牌,不干涉我种地。”

张明点头确认:“是的,我们的目的是保护传统农业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不是要改变它们。”

我这才注意到王嫂家院子的变化——晾架比以前多了,整齐地排列着;后院角落里还多了个简易工作台,上面摆着些工具和玻璃瓶。

“这是…?”我指着工作台。

王嫂有些不好意思:“哦,我在研究怎么做苦瓜茶。有个茶叶专家教我的,说我这苦瓜晒干了泡水喝,功效跟茶叶差不多。”

张明接话:“王大姐很有想法,她开发的苦瓜干片和苦瓜汁已经有了固定客户。县里准备帮她申请小型食品加工许可证,这样她的产品就能进超市了。”

我看着王嫂,突然发现她脸上的皱纹似乎不那么深了,眼睛里有种我很久没看到过的神采。

“对了,我儿子下个月就回来了。”王嫂突然说,“他辞职了,说要回来帮我一起做这个。”

“真的?”我惊讶地问,“小涛不是在深圳工作得挺好的吗?”

王嫂笑了,眼角的皱纹扬起来:“他说深圳太累了,想回来。正好我这边忙不过来。他懂电脑,说要帮我做什么网上销售。”

十一月的一个周末,我带着老母亲去了县城医院复查。

检查结束得早,我提议去县城新开的农产品展销中心看看。那是个集展览、销售和美食于一体的大市场,据说专门展示本地特色农产品。

一进大厅,就看到正中央的展台上挂着巨幅照片——王嫂站在她的苦瓜地里,微笑着望向镇头。照片下方的展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苦瓜制品:新鲜的苦瓜、苦瓜干片、苦瓜粉、苦瓜茶包,甚至还有苦瓜面膜。

展台前围着不少人,有个熟悉的身影正在介绍产品——是王嫂的儿子小涛。他剪了个利落的短发,穿着印有”富硒苦瓜”商标的T恤,正热情地向顾客讲解各种产品的功效。

我们走近时,小涛刚好递给一位顾客一杯浅绿色的饮料:“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苦瓜抹茶,苦味很淡,加了点蜂蜜,特别适合不爱吃苦的年轻人。”

“小涛!”我打招呼。

他转过头,一眼认出了我:“大明叔!您也来了!”然后又恭敬地向我母亲问好:“张婶好!”

寒暄过后,小涛兴奋地介绍他们的展台:“我们现在是县里农特产品示范户,产品线已经有十几种了。对了,我妈在后面休息室,我带您们去见她吧。”

跟着小涛穿过展厅,来到后面的休息区。王嫂正坐在那里和几位老太太聊天。看到我们,她站起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来了啊,快坐。”她给我母亲搬了把椅子,又倒了杯水,“今天检查怎么样?”

我母亲笑着回答:“好多了,医生说关节炎比上次好了不少,可能真跟你那苦瓜有关系。”

王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哪有那么神。”

我环顾四周,发现休息室里还有几位看起来像是官员的人在交谈。注意到我的视线,王嫂低声解释:“那是市里来的领导,说要把我们这个’富硒苦瓜’做成全市的农业品牌示范。”

小涛在旁边补充:“妈,别忘了告诉大明叔我们的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我好奇地问。

王嫂犹豫了一下,小涛已经迫不及待地说了:“我们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市里给批了二十亩地!还有,我们的合作社已经有十五户农户加入了,都按我妈的方法种植。”

“真的?”我有些惊讶,“王嫂,你不是一直说只守着那两亩地吗?”

王嫂叹了口气,眼神有些复杂:“是啊,我原本是那么想的。但后来想啊,我公公把这种子传给我,不就是希望它能一直种下去吗?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守着,等我老了干不动了,这种子不就断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现在好了,小涛回来了,还有这么多人愿意按老法子种,这苦瓜就能传下去了。”

我母亲插话:“你那苦瓜是真好,我喝了你那苦瓜茶,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王嫂笑了:“等明年,我要教大家做更多花样。苦瓜其实很有用,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有道理。”

小涛在一旁笑着补充:“我妈现在可是’网红’了,县电视台来采访过三次,连省台都来拍过。她的故事还被写进了中学生的阅读材料里,说是什么’传统农业文化的坚守者’。”

王嫂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别瞎说。我就是种地的,做了一辈子农民,没什么了不起。”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王嫂脸上。她的皮肤因常年在田间劳作而黝黑粗糙,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但此刻,那双眼睛里闪烁着的光芒,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能诉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坚持与荣光。

回村的路上,我想起了去年那个雨天,王嫂蹲在三轮车旁收拾没卖完的苦瓜。那时谁能想到,一年后的今天,那些又黑又丑的苦瓜会成为县里的名片?

路过王嫂家的地时,我停下车来看了看。荒了一季的地已经翻整好,整齐的垄沟等待着来年春天的播种。田埂上立着个新牌子:“富硒苦瓜原种保护基地”。

旁边的空地上,几个工人正在搭建一个像是温室的结构。想必是为了培育幼苗用的。

天边的晚霞映照着这片土地,给黑色的泥土镀上了一层金色。我突然明白了,王嫂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一种苦瓜,更是为了一种传承,一种植根于这片土地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些”倔脾气”的人,固执地守护着那些看似不起眼、却承载着深厚文化根脉的事物,直到有一天,时代的眼光重新回望,发现它们的珍贵。

那些曾经被嫌弃的”又黑又丑”,终于被看见了它们的价值。

就像王嫂的苦瓜,丑陋的外表下,藏着最纯粹的营养与力量。

来源:魔法师戴利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