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婶借我家三万看病 十年后还了五万,说每天多卖两个馒头都记着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03:36 1

摘要:那年,我家刚买了台二手彩电。村里人都来看,一人一根烟,客厅里烟雾缭绕。

那年,我家刚买了台二手彩电。村里人都来看,一人一根烟,客厅里烟雾缭绕。

王婶站在最后,老是用衣角擦眼泪。我妈注意到了,悄悄把她拉到厨房。

“咋了这是?”我妈问。

王婶摇头,借口说被烟熏的。我知道不是,她那眼神不对劲。

厨房的抽油烟机坏了,嗡嗡响。王婶突然说话了,声音比那机器还轻:“你家…有钱吗?”

我妈愣住了,手里的茶杯停在半空。那时候农村,谁问谁借钱都是偷偷摸摸的,跟作贼似的。

其实那会我家也不富裕,爸爸在煤矿上班,一年到头黑着脸回来。我妈在镇上蛋品厂打工,一双手长年泡在冰水里,冬天裂得跟田地似的。

我在窗户边上偷听,看到王婶的背影。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褂子,领口处明显比其他地方新,应该是补过的。

“多少?”我妈问。

“三万。”

我妈手一抖,茶溅到了塑料桌布上,留下一圈黄斑。

“咋了?”

“老王…肝上长东西了。”

隔壁房间传来欢笑声。《西游记》到了紧张处,孙悟空棒子打在铁扇公主身上,发出”当”的一声。

王婶家在我家斜对面,一个砖混结构的小平房。王叔早年在建筑队干活,从屋顶摔下来,腰椎出了问题,只能靠村里的低保活着。

王婶每天四点起床,推着小车去镇上卖馒头。她的馒头出了名的好,白胖胖的,咬一口满嘴香。我上学的时候,口袋里总揣着她送的一个,热乎乎的,冬天能当暖手宝。

那天晚上,我爸回来了。妈把事情一说,爸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咱家攒的钱是给娃上大学用的…”爸说。

他俩商量了一宿。我躺在床上,听见妈在抹眼泪。

第二天早上,爸抽了三根烟,把存折递给了妈。那存折是蓝色的,边角都翘起来了,里面装着我未来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钱是王婶的救命钱,咱得帮。”爸说,“大不了娃大学那会儿,咱再想办法。”

妈拿着存折走了。她提前下了班,排队取钱,三万整。

那个冬天特别冷,河面上能跑马车。我放学回家,看到王婶站在我家门口,戴着一顶破毛线帽,鼻尖冻得通红。

“谢谢你爸妈…”她说着,想往里走,又不敢,像是怕把寒气带进屋里似的。

“婶,进来喝杯热水。”我说。

她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个红本子,是欠条。写得特别工整,估计练了好久。

“会还的,一定会还…”她说,声音哽咽。

我爸回来,摆摆手:“啥时候我们村里人还论这个了?快回去吧,医院还等着呢。”

王婶点点头,帽子上的雪花随着她的动作簌簌落下。走出几步,她又回头:“你们家的恩情…我记着呢。”

远处村口的大喇叭在放《故乡是北京》,歌声在冷风中飘散开来。

那年我上高三,学习紧,很少回村。

听妈说,王叔的病比想象的严重,不是三万能解决的。后来是村里几家凑钱,东拼西凑,才做了手术。

王婶不知从哪弄来张旧三轮车,改装成流动馒头摊。她每天两点起床和面,四点出摊,风雨无阻。

“那女人也是狠,”村里人说,“掐自己大腿保持清醒。”

高考那年,我考上了省城大学。学费一年六千,住宿一千二,加上生活费,一年至少一万五。

我爸愁得头发都白了一大片。

“要不… 复读?”我小声问。

“放屁!”爸难得骂人,“考都考上了,哪有退回去的?”

十月份上学前,家里东拼西凑了八千。爸妈送我去车站,说剩下的会想办法。

那是我第一次坐长途车。邻座是个胖阿姨,拿个保温杯不停地喝水,尿急了让司机停车上厕所,被骂得狗血淋头。

到了学校,我发现宿舍里别人都拿着新行李箱,穿着新衣服。我的行李装在编织袋里,衣服都是爸妈的旧衣服改的。

军训结束后一周,我收到一个快递。是个旧饼干盒,里面放着七千块钱,整整齐齐用红皮筋捆着。下面压着张纸条:

“娃,好好学,钱的事不用操心。”

是老爸的笔迹,但我知道这字比平时工整多了,肯定练了好几遍才写的。

那天晚上,我在食堂吃了顿红烧肉盖饭,十五块钱,第一次没数着吃,也是第一次没把边角料都扒拉干净。

大二那年暑假,我破天荒地回了村。

我妈在镇水果市场找了份工作,比蛋品厂好点,起码手不用泡在冰水里了。爸还在煤矿,眼角的皱纹更深了。

“王婶呢?还卖馒头吗?”吃饭时我随口问。

“卖呢,现在摊子大了,在新建的农贸市场里有个小铺面。”妈说,“名气大着呢,人家从县城都开车来买。”

我点点头,扒了几口饭。

碗底贴着个纸条,已经被汤水泡软了。我拿起来一看,是张欠条,上面写着”借村民林大山家三万元整,2009年1月18日,借款人王兰花”。

“妈,这是啥时候的欠条?”

我妈放下筷子:“哦,忘收起来了。王婶昨天来还了五千,这是她新开的欠条。”

“还了多少了?”

“一万五了吧。”妈说,“她每次来还钱,都要写个新欠条。字越写越好了,跟印刷似的。”

饭后,我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去农贸市场。

王婶的摊子不大,但很干净。白色的灯管把馒头照得发亮。馒头分好几种:普通的、掺杂粮的、还有紫薯馅的。每种都码得整整齐齐,像是小山包。

“哟,大学生回来了?”王婶眼尖,一眼认出我来。

“婶,听说您生意不错啊。”

她笑了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还行,够吃饭。你爸妈的恩情,我可一直记着呢。”

她从柜台下面拿出个塑料袋递给我:“带回去给你爸妈尝尝,这是新做的枣泥馒头,甜。”

我接过袋子,还热着,能感觉到里面馒头的分量。

“婶,钱的事,您不用着急…”

她摆摆手,打断了我:“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这人睡觉不踏实,老觉得枕头底下压着事。”

角落里的收音机播着《牡丹之歌》,隔壁卖鱼的大妈在喊价。

“对了,王叔身体咋样了?”我问。

王婶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继续整理柜台:“早两年… 走了。没抗过来。”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低头看着地面。她家门口有棵老槐树,每年开花时香得让人睁不开眼。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

“没事,人这辈子,有来就有去。”她语气平淡,像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婶…”

“去吧,馒头凉了就不好吃了。下回来,婶再给你做肉馅的。”

回家路上,我咬了一口馒头。比小时候记忆里的还香,咸中带甜,让人想起小时候过年蒸的枣糕。

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了份工作,一家小公司,工资不高不低。

爸妈让我多在城里攒点钱,别急着回来。我每个月寄一千块回去,爸说够用了,剩下的我自己花。

我开始健身,换了个智能手机,甚至跟同事一起去唱了次KTV。生活忙碌而充实,很少想起家乡的事。

三年后的春节,我带着女朋友回家。她是城里人,第一次来农村,对什么都好奇。

俗话说,穷家难舍。为了这次回家,我爸妈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新换的瓷砖,新买的沙发,甚至连那台老旧的彩电都换成了液晶的。

“你们家挺…朴素的。”女朋友小声对我说。她穿着一件驼色大衣,站在我家堂屋里,像一幅画挂错了地方。

吃饭时,妈做了一大桌菜,有荤有素。我问起村里的情况,爸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谁家盖了新房,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

“对了,王婶还好吗?”我问。

“好着呢,”爸笑道,“现在是咱们县有名的面点师傅了,培训班都请她去教课。”

“欠咱家的钱还清了吗?”

爸妈对视一眼,有点尴尬的样子。女朋友察觉到了,放下筷子,说要去洗手间。

等她走远了,爸才低声说:“去年还清了,一共还了五万。”

“五万?不是三万吗?”

“她硬要多还。说是利息,怎么也不肯少。”

我点点头,没再多问。

饭后,女朋友问起王婶的事。我简单说了说。她听完,眼圈有点红:“你们村里人…真好。”

第二天,我带她去农贸市场逛。王婶的摊子已经变成了一家小店,玻璃门上贴着”兰花面点”的招牌。

店里坐满了人,有吃早点的,有买馒头带走的。王婶忙得团团转,一旁还有两个小工在帮忙。

她看到我们,赶紧让我们坐下,招呼我们吃早点。“这是你对象?长得真俊。”

女朋友有点不好意思,笑着说谢谢。

王婶给我们上了两笼包子,香气扑鼻。“尝尝,新研发的,鲜肉香菇馅的。”

包子皮薄馅大,一口下去汤汁四溢。我看女友吃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趁着女友去看隔壁的手工艺品,我小声问王婶:“婶,听说您还了我家五万?”

她擦了擦手上的面粉:“嗯,应该的。”

“咱村里借钱哪有还利息的?”

王婶拍了拍我的肩膀:“娃,你不懂。那三万对你家是啥?是你的大学梦啊。”

店里来了新客人,她起身去招呼。临走前,她回头对我说:“这么些年,我每天多做两个馒头,心里就琢磨着,这是给你家的,这也是给你家的…”

窗外,县城的早市热闹非凡。卖菜的、卖肉的、卖水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落在王婶的脸上,她满是皱纹的脸上居然闪着光。

我突然想到,十年前那个寒冬里,站在我家门口的王婶,和现在的她,好像完全是两个人。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结婚那年,我和女友正式定了下来。按城里的规矩,彩礼、房子、车子,挨个来。我爸妈东拼西凑,把村里的老房子也卖了。

婚礼前一天,我和女友回村里祭祖。看着即将被推倒的老房子,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王婶来了,带了一大包红纸包着的东西。“给你们的新婚礼物。”

打开一看,是一沓现金,整整十万。

“婶,这…”

“拿着吧,”她打断我,“你爸妈帮了我,我也想帮帮他们。这钱是干净的,是这些年馒头挣来的。”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愣在那里。女友过来,看到钱,也惊呆了。

“婶,太多了…”

王婶摆摆手:“不多,我现在日子过得好着呢。店里一天能卖出三千多个馒头,还有包子、花卷什么的。去年还请了两个徒弟,教他们做点心。”

“可是…”

“别可是了,”她的声音忽然变得严肃,“当年要不是你爸妈,哪有我今天?我这人最记恩。”

远处,拆迁队的机器声轰隆作响。几只麻雀从老槐树上惊起,在天空盘旋。

“还记得那年我跟你说的话吗?”王婶问。

我摇摇头。

“我说,每天多做两个馒头,心里想着是给你家的。”她笑了,眼角的皱纹像扇子一样展开,“这十年,我天天想着这事,从没断过。”

晚上,我和女友躺在镇上宾馆的床上,久久无法入睡。

“你们村里人真好。”她说,这已经是第无数次这样说了。

我点点头,想起王婶那句”每天多做两个馒头”。那种坚持,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日复一日的行动,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

婚后第三年,我和妻子回村探亲。

村里变了样,新修的柏油路直通村口,路边种着整齐的杨树。老房子都拆了,换成了统一规划的小楼房。

爸妈住在新分的楼房里,二层小洋楼,阳台上摆满了花盆。妈学会了种花,院子里各色月季开得正艳。

“王婶呢?”我问。

“搬到县城了,”爸说,“她店里现在有六七个徒弟,做的点心卖到市里去了。听说还注册了商标,叫’兰花点心’。”

我点点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骄傲。

第二天,我和妻子开车去县城,专程拜访王婶。

她住在一栋普通小区里,三室一厅的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着王叔的遗照,旁边是她和各种学徒的合影。

茶几上摆着一个蓝色的存折,边角有点卷,看着眼熟。

“这不是…”

“对,就是当年你家那个。”王婶笑着说,“你妈还给我时,我就留着了。”

我拿起存折,翻开来看。里面早已空空如也,只有第一页上印着取款记录:2009年1月18日,取款30000元。

“婶,您留着它干啥?”

她给我们倒了茶,红茶,不是村里常喝的大碗绿茶。“念想呗。人活一辈子,要记得别人的好。”

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长势喜人。

“对了,我那个馒头店现在开连锁了,县城里有三家了。”她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自豪,“谁能想到啊,我一个农村老太婆…”

妻子笑着说:“婶,您可是咱们县有名的企业家了。”

王婶摆摆手:“啥企业家,就是个做馒头的。”

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红木盒子,打开来,里面是几张纸,已经有点泛黄了。

“你看,这是当年的欠条,一共十张。每还一次,我就重新写一张。”

我翻看着那些欠条,字迹从最初的歪歪扭扭,到后来的工工整整,最后几张甚至有点艺术感。

“我没上过学,”她解释道,“这些年边做馒头边学写字,现在能写一手好字了。”

妻子靠在我肩上,看着那些欠条,眼睛湿润了。

“婶,您真了不起。”我由衷地说。

她笑了,那笑容里有岁月的沧桑,也有生活的甜蜜:“娃,人这辈子啊,能遇到好人,是最大的福气。”

楼下传来小贩叫卖的声音,一如当年村口的吆喝。不同的是,那声音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好的县城,和越来越好的生活。

去年冬天,我回老家参加表弟的婚礼。

县城的变化更大了,新修了高铁站,从省城回来只需要一个半小时。

爸妈也老了,但精神头还好。爸退休了,在家种花种草。妈跟着广场舞大妈们跳舞,一跳就是一下午。

“王婶身体还好吗?”我问。

“好着呢,”妈说,“她那个馒头店现在做大了,听说有十几家连锁店了,还在市里开了分店。”

表弟婚礼上,我看到了王婶。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绸缎上衣,头发烫得整整齐齐,戴着一副金边眼镜,像个大学教授。

她挽着一个年轻姑娘的手,向我走来:“这是我侄女,在你们省城上大学呢,金融专业。”

我和那姑娘打了招呼。她长得很像年轻时的王婶,眼睛大大的,说话利索。

“叔叔好,我小时候婶婶常跟我提起您家。”

婚宴上,王婶坐在我旁边。她看着满桌的亲朋好友,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婶,您现在挺成功的嘛。”我开玩笑说。

她摇摇头:“什么成功不成功的,就是运气好。”

“您太谦虚了。”

她给我夹了块鱼肉,动作熟练得像妈妈一样:“娃,你知道我为啥这些年做馒头不停呗?”

我等着她继续说。

“就是当年欠你家的那三万。”她放下筷子,“那三万对你家来说是什么?是你的大学梦,是你爸妈的希望。”

“您早就还清了…”

“钱是还清了,但是人情还在那儿呢。”她端起酒杯,“所以我每天都对自己说,多做两个馒头,总有一天能报答这份恩情。”

我们小口抿着白酒,一时无言。

“现在好了,”她继续说,“我那店里每年接收几个贫困学生,教他们做点心。等他们学会了,要么留下当师傅,要么出去自己开店。”

“婶,您真是…”

“别夸我,”她笑着打断我,“我就是想告诉你,人这辈子,遇到困难时有人拉一把,是多大的福气。”

外面响起了鞭炮声,是迎亲的队伍到了。宾客们纷纷起身去看热闹。

王婶拍了拍我的手:“去吧,去看看你表弟的新媳妇。”

我站起身,突然想到什么,又坐下:“婶,有句话我一直想问您。”

“问吧。”

“当年,您为啥要还五万?明明只借了三万。”

她笑了,笑容里有岁月的智慧:“因为啊,那不仅仅是三万块钱。那是救命钱,是你的大学梦,是一个机会。”

她顿了顿,眼中闪着光:“那两万,是感谢。感谢你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嫌弃我,没有犹豫。”

窗外,冬日的阳光照在白雪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远处,高铁从新修的铁轨上呼啸而过,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过去与未来。

“每天多卖两个馒头,”她轻声说,“都记着你们家的恩情。”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间的温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像王婶的馒头,朴实无华,却能温暖一个人的一生。

来源:魔法师戴利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