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第1版印错书名!却成就了这本巨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07:07 1

摘要: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第一版的所谓“印错”主要指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版本(学界公认的首个中文全译本)。该版本在印刷和传播过程中存在若干特殊现象,需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

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第一版的所谓“印错”主要指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版本(学界公认的首个中文全译本)。该版本在印刷和传播过程中存在若干特殊现象,需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

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第一版本

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第二版本

五个主要错误

一是书名印刷的著名争议

首版封面将书名误印为《共党产宣言》(右起竖排,见图示),正确应为《共产党宣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排版工人不熟悉新术语,误将三字铅块顺序排错("产党共"→装订时旋转180°成"共党产")。当时铅字为手工排列,且"共产党"为全新政治词汇,工人缺乏敏感度。次月(1920年9月)第二版即修正为正确书名。

二是作者署名缺失

封面未标注马克思、恩格斯姓名,仅写"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音译名),且未提译者陈望道。当时的背景是规避北洋政府查禁(1920年《暂行惩治反革命法》将共产主义宣传定为死罪),陈望道本人为躲避迫害,主动要求匿名。

三是印刷机构伪装

版权页虚构出版方标注"社会主义研究社"发行,实为又新印刷所(陈独秀筹办)秘密承印。地址"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对面"亦为掩护(实际在维基里路成裕里12号)。

四是翻译与内容的技术性争议

术语译法的时代局限造成关键概念初译偏差。比如Bourgeois原译为“绅士”,后来译为“资产阶级”Proletarians原译为“贫民”,后来译为“无产阶级”等,造成这一原因可能是参考底本为日译本(幸德秋水、堺利彦版)和英译本,缺乏统一术语库。"绅士"等译法受日语影响(日译本用"绅士"代指Bourgeois)。

五是排版印刷疏失

部分章节出现漏行(如第二章结尾)、标点错乱(文言白话混用),比如首版第3页"工人没有祖国"一句后漏排"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又新印刷所为手摇印刷机操作,每版仅印100册,工人连夜赶工导致失误。铅字磨损严重(如"之"字缺角),部分字迹模糊。

老式印刷机

造成这些错误有其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

首先是政治高压下的生存策略,首版1000册封面使用不同伪装(部分封面印"明星"字样冒充文艺刊物)。初版仅通过共产主义小组内部流通,未公开售卖,故错误未被及时修正。

其次是翻译条件极端艰难。陈望道在浙江义乌柴房翻译,参考资料仅:戴季陶提供的日译本(1906年《社会主义研究》刊载);陈独秀校对的英译本(《共产党宣言》1888年赛米尔·穆尔译)无德文原版校对,术语依赖转译。

三是白话文运动的实验性。译本采用白话文夹杂文言(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保留文言感叹句式)。当时现代汉语尚未规范,标点用法混乱(首版混用"."和"。")。

陈望道(1891-1977)

历史意义与后续修正

"错误"版本的价值。首版特征成鉴定依据:"共党产宣言"错版封面、蓝色封面(二版改红色)、无定价(定价处留白)成为鉴别真伪的三大标志。现存首版仅11册(国内7册),2015年一册拍卖价达240万元。

快速迭代修正。1920年9月第二版:修正书名,增加马克思肖像,译者名改为"陈佛突"(谐音掩护)。1924年广州版:陈望道亲自修订术语("绅士"→"有产阶级"),补全漏句。

思想传播未受实质影响。尽管有技术瑕疵,首版仍成功传递核心思想:阶级斗争理论(首译"一切过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剩余价值批判("劳工被剥夺了生产物")革命号召("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

马克思和恩格斯

这些瑕疵恰恰彰显了文本的历史现场感——正如首版封面错印的《共党产宣言》,它不仅是文献学意义上的"错误",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起点坐标。如今,那些排错的铅字与匿名的译者,已成为中国革命文献史上最珍贵的"错误勋章"。

来源:收藏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