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骗术为何披上 “特异功能” 的外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6:58 1

摘要:1995 年《实话实说》揭穿特异功能的系列节目引发全国震动,两期节目让收视率暴增千万。当司马南在镜头前用物理原理还原 "隔空取物" 时,无数观众惊觉自己笃信的 "超自然现象" 不过是魔术手法。三十年过去,"大师" 们依然活跃在互联网平台,自称能发功治病、遥感改

1995 年《实话实说》揭穿特异功能的系列节目引发全国震动,两期节目让收视率暴增千万。当司马南在镜头前用物理原理还原 "隔空取物" 时,无数观众惊觉自己笃信的 "超自然现象" 不过是魔术手法。三十年过去,"大师" 们依然活跃在互联网平台,自称能发功治病、遥感改运的江湖术士非但未见减少,反而借助新技术愈发猖獗。这令人深思的现象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孕育的荒诞土壤。

人类对神秘现象的天然好奇构成首道认知漏洞。心理实验显示,面对无法立即解释的非常规现象时,78% 的观察者更倾向于相信超自然解释。江湖骗子精准利用 "巴纳姆效应",将万能话术包装成 "特异功能"—— 当所谓 "气功大师" 声称能治疗各种慢性病时,受益者选择性记住偶然见效的案例,却自动过滤大量无效事实。这种幸存者偏差的心理机制,使得每个成功案例都会被放大百倍传播。

传统文化的某些糟粕为骗术提供了滋生土壤。玄学传统中 "奇人异士" 的形象塑造,在当代转型为 "量子波动阅读"" 能量场调理 "等伪科学话术。某网络" 大师 "声称能用意念改变手机信号强度,直播时却巧妙利用金属屏蔽原理制造效果。这种将传统戏法与科技名词杂交的骗术,既迎合了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又披上了看似" 科学 " 的时髦外衣。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真空更让骗术有机可乘。当物质丰富与精神贫瘠形成反差,"转运改命" 的承诺便成为焦虑情绪的出口。某风水机构打着 "生物磁场调整" 旗号,实则在客户家中安装带有放射性物质的摆件。这类案例显示,当民众对命运无常的恐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疏导时,就容易陷入精心设计的超自然陷阱。

遏制 "特异功能" 骗术蔓延需要多方合力。教育系统亟需加强科学思维训练,让公众理解 "可证伪性" 是判断真伪的核心标准。法律部门应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利用玄学实施诈骗的行为精准打击。网络平台更需完善内容审核,对 "发功治病"" 隔空移物 "等违反物理定律的直播及时封禁。当我们能从容拆解" 空盆取蛇 "的物理机关,理性分析" 耳朵识字 " 的视觉骗局,那些包裹在神秘外衣下的江湖伎俩终将无处遁形。

来源:极光疏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