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抗战80周年之际,承蒙上海文史学者杨雁翎先生热情邀我撰写,关于我祖父俞颂华在1932年1月28日,深入前线,采访翁照垣旅长,约他撰写《淞沪血战回忆录》在《申报月刊》第3至6期连载之事。
在纪念抗战80周年之际,承蒙上海文史学者杨雁翎先生热情邀我撰写,关于我祖父俞颂华在1932年1月28日,深入前线,采访翁照垣旅长,约他撰写《淞沪血战回忆录》在《申报月刊》第3至6期连载之事。
在“一·二八”那天,翁旅长率部打响淞沪抗战的第一枪,我祖父在办公室和家都被炸毁的情况下,冒着炮火,赶赴前线采访。
鲜为人知的是《申报月刊》创刊号发表的《翁照垣对士兵的讲话》。这是继续英勇作战的檄文,感天动地,言简意赅,令人热血沸腾,催人泪下。我一字一句地录入电脑,激情燃烧。
在俞颂华撰写的《编者记》中:“读了翁旅长对士兵的训话,使我想见他当时的热血浩气,还使我们对他的虎虎有生气的话,不辨是血还是泪。”时隔93年,使我感同身受,恍如昨日。
在《申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编入涉及抗战内容的图片40来张,共7页整版。1920年,俞颂华和瞿秋白前往苏俄采访,俞后常驻柏林4年,采访欧洲国家,发回大量报道。在这些纪实图片中,多有从德国带回的老牌“禄莱福来”相机的身影。
▲《申报月刊》创刊号目录:翁照垣对士兵的话,第一零八页
▲日军侵沪之回顾,十九路军之沉着应战,创刊号中的画报共八页整版,其中七页为抗战图片
翁照垣对士兵的话
(原文)
下面两篇是翁照垣旅长在(1932)二月下旬于吴淞对士兵的训话,是由翁旅长从无锡寄来的,也是本社最先收到的文稿。在“一·二八”之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冲入闸北的时候,最初抵抗的是翁旅。十九路军后来全军撤至第二道防线时,最后撤退的,也是翁旅。读了翁旅长这两短篇对士兵的训话,不但使我想见他当时的热血浩气,并且还使我们对他的虎虎有生气的话,不辨是血还是泪。——编者记(俞颂华)
▲翁照垣对士兵的话(原载《申报月刊》第1卷第1号第108页,1932年7月15日出版)
翁照垣旅长训话——
夺取第三次的胜利
(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在吴淞,山子记)
兄弟们,日本白川(下图注1)率领三个师团到达上海,准备对我们作第三次的总攻,这是日本第二次失败以后的行动了!第一次,我们在闸北以第六团一个团的兵力抗战他们一万以上的陆战队强劲的铁甲车,凶猛的空军;终于制胜他们,使他们气丧胆落;第二次,植田(下图注2)率领日本最精锐的陆军第九师团到达上海,以密集的飞机施放巨量之炸弹,以最锋利的机关枪连同最可怖的列炮总攻我们,我们仅以不及一个旅之兵力,沉着应战于江湾庙行一带突破他们严紧的阵地以后,乃使他们全线溃败,片甲不存。四方人士,惊欢我们的战绩,为欧洲战后世界各国陆军所未有!一向藐视中国之日本至此乃惊惶失措,甚至以“必胜军”称号我们。日本军阀为欲争回所谓世界强国的面子,不顾国家的经济之陷落,不顾全国军民的反对,不顾多数士兵之丧亡,极力增兵上海,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的挣扎了!
兄弟们,我们现在为求国家主权的独立,为求民权生存的保障,为求人类社会的安宁,我们必要再多一次的严惩日本,使日本仗以祸乱世界的武力完全歼灭!我们过去的战绩,已足为我们第三次取胜的保障了。
兄弟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独立,全凭我们最后一次的奋斗,我们现在必要立下战死不屈的决心,夺取第三次的胜利!
翁照垣旅长训话——
决 斗
(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吴淞讲,山子记)
日本大炮与炸弹的目的,全在毁灭吴淞,倘若我们不能保全祖国的领土,便不能希望生还——兄弟们!我们现在唯有战死之一路了。
枪已断了么?子弹已完了吗?战壕已糜烂了么?——兄弟们!我们现在连作战的能力都没有了吗?不,不是的,我们确信没有这件事!我们现在不要枪,不要子弹,更不要掩蔽身体的战壕,我们还有血和肉,我们现在只求直截痛快的决斗!
倘若我们战胜的条件是全靠武器,兄弟们,我们在闸北以一个团驱赶日本成万的兵力,这是可以相信的事吗?我们现在可证实了!飞机,炸弹,大炮,机关枪,这些都不足以克服我们;我们战胜的条件,只有血与肉!(这句被90后北大女同学引用,见《读者留言》)
兄弟们,战壕现在已经变成我们葬身的坟墓;我们要离去坟墓,便应跳出战壕,冲进敌人的营壘,实行直截痛快的决斗!
《申报月刊》创刊号画报
▲左1,日本派遣陆军司令员白川大将-上文注1
▲左2,日本第九师团长植田中将-上文注2
▲右三张图:十九路军在闸北宝山路等地拒敌
▲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会翁照垣旅长演说
俞颂华奔走前线不断报道
“一·二八淞沪抗战”
1928年起,俞颂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任编辑,兼任复旦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中央大学教授,讲授伦理学、社会学、逻辑学、新闻学课程。
1931年底,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东方杂志》繁忙的编辑工作,他把家从北京西路“文德坊”(北京西路1300弄)搬到“商务印书馆”管理处附近的宝山路“中兴里”的石库门房子。
1932年1月28日那天,俞颂华不顾不断危急的局势,仍然在商务印书馆大楼里的《东方杂志》办公室,努力赶写抗日文稿,祖母多次催他回家,未被理会。其间,宝山路的大量居民纷纷逃离,祖母携5岁的幼子和大女儿到在租界(不会被轰炸)的娘家住下。午夜,祖母赶回位于上海闸北区的商务印书馆,把祖父从办公室里拉出了来。随后,商务印书馆大楼和我家都被炸毁,万分惊险。当夜,遥闻枪炮声,我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了。“你爷爷差点就被炸死在大楼里”,60年代我上小学时,时常听祖母讲起此事。
▲1932年1月28日,商务印书馆被日机炸毁
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向闸北区我军阵地发起攻击,“十九路军”第78师156旅翁照垣部,奋起抵抗,打响“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社被日军炸毁,导致不少杂志停刊。《东方杂志》资深主编钱智修(俞在复旦公学的挚友)受上年(1931)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前往南京担任监察委员,随即邀俞颂华前往担任监察委员,月俸六百大洋。(于右任是俞颂华在复旦公学的前辈校友,当时我家挂着于右任的题词墨宝。)
由于俞颂华热爱新闻事业,且坚持无党无派,不为一党的利益服务而谢绝了。祖母觉得太清贫了。他却幽默地说:“在南京做官只能看到中国,而在上海做报人则可以关注全世界。”(这句被90后北大女同学引用,见下方“读者留言”)
俞颂华在《东方杂志》任编辑时,自1931年7月起,兼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新社会》月刊的业余主编,每月报酬50元。尽管收入微薄,他却积极开辟稿源,革新版面,宣传政治改革、抗日救国,有声有色,在社会上颇有影响。
“一·二八”事变,《东方杂志》被迫停刊,俞颂华就把全部精力用在《新社会》杂志。他热情报道十九路军抵死抗日的行动和战果,以鼓舞士兵和上海市民的抗日士气。虽然此时家被炸毁,生活全无着落,但他却意气风发,夜以继日地奔走采访,编辑文稿。
“一·二八”事变后,《新社会》难于维持,濒临停刊。俞颂华的宗亲挚友银行家俞寰澄(注3)个人出钱,负担纸张、印刷费用。俞颂华则自告奋勇,义务继续主编杂志。由此该刊得以继续出版发行,宣传抗日。俞颂华也为此没有了收入,加上各大学停课而未能讲课挣钱,生活拮据,祖母只得到“培成女校”担任课务,打工挣钱,渡过全家的经济难关。
“从俞颂华的一生来看,无论生活多么困顿、际遇多么糟糕,只要有报刊可办、能够服务社会,他就积极乐观地去做事,毫不气馁,也不计名利。在这意义上,俞颂华当得上一个纯粹的报人。”(原载《俞颂华传》,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战后数月,各方面得以恢复,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请俞颂华接任《东方杂志》主编,俞颂华不愿将老朋友钱智修的“主编”名义取而代之,借故推辞,仍任编辑。王云五改请俞颂华的挚友胡愈之为主编。
“一·二八”以来,上海民众士气高昂,急需创办一份大型综合刊物来鼓舞社会。
同年4月30日,在《申报》创办60周年之日,经黄炎培介绍,52岁的总经理史量才,聘请39岁的海归记者俞颂华,创办《申报月刊》并任主编。在当时我国办报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申报》平台,俞颂华继续竭尽全力宣传抗日。
十九路军翁照垣旅长,应俞颂华之请,在《申报月刊》创刊号刊载其“临战前对将士们演讲的檄文”。同时,俞颂华请年长一岁,却比自己晚几年留学日本的翁照垣旅长撰写《淞沪血战回忆录》,从“申报月刊”第1卷第3至6期,首发并连载。与此同时,俞颂华赶写大量的抗日宣传文章,同时大篇幅报道十九路军奋勇抗战的英勇事迹;同年11月1日,《淞沪血战回忆录》汇编成册(136页约6万字),广为发行,极大的鼓舞了国人的抗战士气。此后《申报月刊》和《申报》的发行量都突破15万份,成为当时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刊。
回顾俞颂华的战地历程。1911年11月底,复旦公学18岁学生俞颂华参加其胞兄俞凤宾组织的战地救护队,深入辛亥南京攻城之战役前线,在炮火中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救死扶伤,受到淞沪军司令黎天才将军的表彰,历经战火洗礼。
1920年10月,在梁启超和张东荪的支持下,27岁的俞颂华和21岁瞿秋白等三人前往苏俄采访,沿途遇苏联红军与白军作战而陷入困境,俞颂华总是坚持带队前行。之后,俞颂华前往“一战”后局势动荡的德法等国采访。故俞颂华多有战地经验,英勇无畏,一往无前。
《申报月刊》创刊号画报(续)
▲上图,吴淞炮台炮击敌舰
▲中图,自日军夺获之枪械
▲下图,在真如镇击下之日方飞机
▲上图,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等视察前线
▲中图,十九路军兵士虽在战壕,态度安闲中,图为在战壕中之娱乐情形
▲下图,为交战之姿势(此图左下为杭州之空战的半图,见下为全图)
▲杭州之空中战争
▲上图,东方图书馆正在焚烧(商务印书馆大楼)
▲下图,日军在周家宅烧毁民房
▲上图,北(火)车站之被毁
▲下图,吴淞全镇均被炮火所毁
▲中日停战会谈,(中方)自右至左第一人郭泰惠、第二人戴戟;(日方)自左至右第二人重光葵(时任日本驻华大使,1932年在上海虹口公园爆炸案被炸断右腿,后为外务大臣、甲级战犯)、第四人植田(日本第九师团长中将)
▲何香凝女士出席苏州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会
▲纽约华侨妇女化妆表演筹款救济上海受灾难民
▲闸北时中日两方(驻防军警)共观地图
▲(战后)善后委员会
▲闸北(区)治安现归北平警察维持
▲中央要人赴(北)平访国联(战争)调查团,自左第二人起张学良、汪兆铭(汪精卫)、宋子文、罗文干、顾维钧及其夫人
▲参加上海抗日阵亡将士追悼会之蔡廷锴(1892-1968,十九路军总司令)
▲本年(1932)五月,日本发生政变,首相犬养毅被刺,同时东京发生炸弹案数起,事系日本武人所主持,志在夺取政权。近日皇已任命前朝鲜总督齐藤宝首相组织军人内阁
●注3,前文提到“俞寰澄出资《新社会》杂志继续出刊宣传抗日。”在《申报月刊》创刊号《六十年至银价》作者俞寰澄(1881-1967)清末举人,1905年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在上海沪军都督陈英士属下任参谋,英勇作战,屡立战功,曾任湖州城防司令。1920年代,俞寰澄从商,创办上海证券交易所任理事长,开创我国证券交易之始。他年长8岁,是俞颂华的本家大哥,两家世交之情达三代。(见《辛亥革命先驱俞寰澄》湖州日报,2018年1月14日)
《申报月刊》第1卷第3至6号连载翁照垣文
▲俞颂华约请十九路军翁照垣旅长撰文《淞沪血战回忆录》在《申报月刊》1932年第3至6期首发并连载
▲十九路军156旅翁照垣部英勇的抗日将士
▲《淞沪血战回忆录》136页,约6万字,申报月刊社汇编成册,1932年11月出版发行,供不应求,多次再版,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抗战士气
读者感言
江辉先生作诗:
寸土寸血松沪战,
身先士卒抗敌顽。
使命神圣拼勇敢,
英姿焕发志绵延!
热血铸就松沪战,
申报纪实吐真言,
缅怀先辈多奉献,
尽力造福暖人间。
您的祖父俞颂华争先报导翁将军率部抵抗日寇的松沪之战,艰苦卓绝,功不可没!通过创办《申报月刊》继续之鼎力传播,举世瞩目,震撼人心!
北大90后知晏同学感言:
读完关于您祖父的这篇文章,我内心深受触动。透过先辈新闻工作者的视角,让我真切感受到先辈们在困境中依旧保持的热血与理想。这让我回想起学生时代为抗日题材故事热血沸腾的感受。工作后日常忙碌,这种激情渐渐沉淀,但您的文章却让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满怀理想去抗争奋斗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感动于那段激昂的战前训话“飞机,炸弹,大炮,机关枪,这些都不足以克服我们;我们战胜的条件,只有血与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以理想驱动血肉之躯,铸就民族脊梁。今天的我们,也要在自己的“战场”上,以同样的信念去迎战万难,努力奋斗。
“在南京做官只能看到中国,而在上海做报人则可以关注全世界”,此言令我思绪良多。选择一份工作,便是选择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格局。先辈的理想与视野提醒着我:工作远不止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与更广阔世界连接的途径。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当下,无论顺逆都要努力奋斗。非常感谢您分享这篇宝贵的文章!
本文图文丰富啦,想起逛博物馆,逛北大校史馆的感觉。
【编后语】
大家对俞颂华的崇敬
使我受益匪浅
为纪念抗战80周年,我小心翼翼地翻开93周年之前,由祖父俞颂华创办的《申报月刊》,仔细琢磨其办刊的艰难曲折和编辑风格,回忆和思考祖母的唠叨,编写他当年编辑的抗日文稿,重新认识和理解他们的作为。
2018年4月30日,在《申报》创办146周年研讨会,秦绍德(解放日报原总编辑)感怀俞颂华,约我撰写纪念文;与史量才之孙女史明明夫妇交流。2023年我终于撰文纪念俞颂华130周年诞辰,秦先生送《上观》解放日报公众号推出;胡愈之的侄孙女胡舒立女士送《财新》公众号推出。
2022年4月30日,上海学者周武先生邀我参加《申报》创办150周年研讨会并发言,复旦大学历史系傅德华教授(史量才研究会会长)提示,这年更是《申报月刊》创刊90周年,热情鼓励我研究之。
近年来,俞家原籍太仓市文史专家张炎中老先生、上海学者俞崎虎先生、太原学者魏晋疯先生,不断发来《申报月刊》创刊号等不少珍贵史料并交流之。
数月前,俞颂华当年的学生石西民(申报记者报道抗日)之女石晓华大姐、上海报人之后沈叶平先生热情鼓励我,为抗战80周年撰写俞颂华宣传抗日的贡献。
大家对俞颂华的崇敬,更是对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期盼,使我受益匪浅,终于为琢磨祖父母的家国情怀,重新认识,做了点实事,很荣幸!
附:我和弟弟与申报馆旧址
▲左图下方的历史图片当年图释:“革命军占领上海后各报馆门前之盛况”,人们排队买报纸,关心辛亥革命改朝换代之大事。图右侧为申报馆的三层木制大楼。摄于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复之日。
▲右上图:1912年史量才执掌《申报》,1918年在原址建成申报馆大楼,1932年4月30日创刊60周年之日,创办《申报月刊》。1949年被解放日报社接管,1997年盖大楼而迁出,恢复申报馆旧址于创办125周年之际,俞梅荪前往参加开馆活动,多次参加年度纪念活动。现为汉口路309号。
▲右下图:当年的申报馆大堂洽谈业务,现为快餐馆,俞梅荪曾在此讲述史量才和俞颂华的办报往事。
▲2008年春,俞梅荪、俞颂荪兄弟在申报馆旧址大门口缅怀祖父曾在此工作,于创办136周年之际
▲2020年12月5日,俞颂华之长孙俞梅荪在申报馆旧址讲述申报馆和俞颂华的往事。于创办148周年之际
▲俞梅荪讲祖父俞颂华,在上海愚园路1065号《历史名人墙》大屏幕显示,俞在江苏路480弄76号自家即“俞颂华旧居”口述历史
▲愚园路《历史名人墙》俞颂华展牌提到“俞颂华旧居位于江苏路480弄76号”
作者简介
俞梅荪,1953年生,俞颂华之长孙,在上海江苏路480弄76号3楼顶层“俞颂华旧居”,由祖母扶养长大,1969年在安化(路)第二中学毕业,到江西省农村插队落户。1984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学专业毕业,在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从事立法工作十多年,后六年为国务院办公厅秘书;1988至1994年,每年回北大法律系讲座《我国经济立法的现状与未来》而被聘为兼职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政法大学聘为特邀研究员。近年撰文回忆亲历的我国经济法治建设的往事,引发圈内关注。
声明:该文系俞梅荪原创文章并授权“汴梁城下”在本平台刊发
来源:汴梁城下